传统的单胞藻培养是筑建饵料室,遵循保种——接种——扩种——生产性培养的程序,其优点是能保证纯种生产,避免原生动物等有害生物的干扰,对贝类育苗是必须的,但对河蟹等甲壳动物幼体来说,采用敞池比较粗放地培养单胞藻更为经济实用。因为他们不像贝类幼体那样惧怕原生动物,也不需要纯而又纯的某种单胞藻。相反,由各种藻类和少量小型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在营养上更加优质全面,由于池塘底泥、水源和大气中到处蕴藏着大量的藻类孢子,所以不必引种,只要选择好培育池并采取若干人为措施,即可增殖成功。
一、一般增殖:
1.选塘
从藻类自身的繁殖着眼应选择沉积物肥厚的老池为好,因为其中蕴藏着丰富的"藻种"──孢子,并能为孢子的繁殖提供大量的营养元素。但是在这类水体沉积物中又往往贮存着相当多的轮虫、枝角类等滤食性浮游动物的休眠卵,而成为藻类增殖的隐患。若能遴选到底质肥沃而又较少敌害生物的水体做培育池最为理想。水体交换量较大的养虾池和以浮游动物为终身饵料的鳙鱼饲养池可为首选,连年饲养鲤、鲫、鲶、鳝等底层鱼类的水体则不宜入选。培育池的大小、深浅视培养对象而定,但不可选用严重渗漏的池塘。
2.清塘
用生石灰(淡水)和漂白粉(海水)按常规方法清塘。通常排水清塘比带水清塘为好。前者既节省用药量又能使藻类种群密度迅速增长。还能更好地"调动"水体肥力。据雷衍之等(1983)测定,排水池较带水池清塘后铵盐含量增加更快。
3.注水
深井地下水敌害少,杂物少是首选水源。当不得以使用天然海、淡水做水源时,必须经过杀灭敌害或用150目筛绢网严格过滤方可注入培育池中。最终注水量(深度)视培育对象而定。但务必按由浅入深的原则灌注才有利于藻类繁殖和水质调控。
4.施肥
淡水养鱼池清塘后在不施肥的情况下,氨氮含量可达3.88mg/L;活性磷可达0.18~0.22mg/L。所以清塘后一段时间(1周内)不施肥亦可满足藻类繁殖的需要。但随着藻类光合作用,这些营养盐很快消耗殆尽,通常清塘注水7~8天后,便应考虑施肥。具体用量和比例应视培养对象而定。其基本原则是多次、少量;无机、有机并用。
5.除害:
原生动物、轮虫、甲壳动物等滤食性动物都是藻类的敌害。如果选塘得当,清塘后这类敌害生物发生晚且数量较少。但它们的孢子或休眠卵尚可通过水流、空气、工具等传播污染藻类培育池。一旦大量发生,可根据不同种类按如下方法处理:
①甲壳动物 用敌百虫1g/t可有效地杀灭枝角类、桡足类、虾类、丰年虫等甲壳动物。
②轮虫 多数轮虫体长>100μm。用150目筛绢网连续抽虑可控制其种群增长但不能清除。轮虫对氯比较敏感。使用1.0ppm有效氯可杀死多数轮虫个体。虽同时影响藻类的增殖,但在施药3~5天后,藻类种群有望恢复。据何志辉等试验,用10-15g/t浓度的甲醛可有效控制轮虫。
③原生动物 上述药物对原生动物作用不大。抽滤法可实用于草履虫、喇叭虫等大型原生动物,至于种类繁多的小型纤毛虫,虽然也滤食藻类,但通常在光照充足、溶氧丰富而溶解有机质量并不很高的藻类培育池中,它们的生物量有限,对藻类的危害较小。除此之外,水生维管束植物、大型丝状藻类有明显的克藻效应,对于这类大型植物药物是无济于事的。好在肥水中它们很难成为全水体的优势种群,而多半只出现在池边浅水处。通常用齿耙等简单工具即可将之除净。
二、特殊类群的增殖
敞池培养单胞藻鉴于其环境的复杂性和种类的多样性,要想培养单一纯种是很难的,但是利用某些群落对环境的独特适应性和种间关系,则有可能实现对某些生态群的增殖。
(一)鞭毛藻类的增殖
鞭毛藻类是对金藻门、裸藻门、隐藻门、甲藻门和绿藻门团藻目中具鞭毛藻类的统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具鞭毛能主动运动,多数种类的细胞壁较薄或不具细胞壁,有的(甲藻)虽有壁但不完整。因此,多数种类都是鱼类、甲壳动物和贝类容易消化、利用的饵料。所以,利用敞池大量增殖鞭毛藻类十分有意义。
鞭毛藻类的增殖,只要在前述一般藻类增殖方法的基础上,注意以下几点即可:
①保证水深(>1m)。在深水中鞭毛藻可选择合适的水层行光合作用,而非鞭毛藻则常因下沉至中下层得不到足够的光照而难以繁殖。
②足施有机肥。鞭毛藻是典型的兼性营养生物,可直接利用溶解有机质,因而在富含有机质的水体中能独占鳌头。
③利用轮虫、哲水蚤、卤虫等滤食小型浮游植物(多半为非鞭毛藻),让浮游植物组成大型化,当鞭毛藻大量繁殖后可用敌百虫将哲水蚤等杀灭或在使用时将浮游动物滤掉。
(二)小型非鞭毛藻类的增殖
硅藻和绿球藻类是小型非鞭毛藻类的主要组分。多数个体<20μm。是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饵料浮游动物的重要食物。许多种类也是鱼类。贝类和甲壳动物可利用的天然饵料。
增殖过程中务必强调几点:
①选择水浅而面积较大的开阔池塘非鞭毛藻类缺少主动运动的胞器,在静水中易下沉底栖当风浪波及池底时方可悬浮于水层中。浅水(<1.0m)保证了它们底栖时的光照需要;开阔水面为其悬浮创造了水文条件。
②排水清塘 实测表明,凡排水清塘再注(深井)水后。首先繁殖起来的多是硅藻、绿球藻类的单胞藻。
③多施无机肥 非鞭毛藻类不像鞭毛藻类那样直接而大量地利用溶解有机质。而矿化后的N、P等无机盐更能让其迅速吸收。所以在保证一定碳源的基础上。适当多施无机肥(包括硅酸盐肥)对这类单胞藻的增殖是有利的。
④鱼藻混养 在藻类培育池中适当投放鲢、鳙鱼。或利用鲢、鳙鱼池增殖小型单胞藻,往往取得预期效果。因为鲢、鳙鱼滤食并消化利用了鞭毛藻类和个体较大的浮游植物,其水体藻类小型化、非鞭毛藻化的趋势十分明显。有一点必须提醒。在鲢、鳙池中增殖的单胞藻组成多以小型绿球藻类占优势,用于轮虫培养比较理想。
(三)蓝藻的增殖
虽然某些蓝藻难以被鱼类消化甚至有毒,但鱼腥藻(Anabaena)、螺旋藻(Spirulina)等的饵料价值已被证实。就是在那些已被定为"害藻"的蓝藻中如微囊藻(Microcystis)等仍然在鳗池"造水"增氧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所以在特定条件下掌握这类特殊藻类群落的增殖很有必要。要点有:
①培育池水体不宜过深。大型蓝藻具有假空泡,群体通常浮于水上表层,水体补偿深度较浅,深水不仅难以发挥作用。反会增加耗氧负担,白昼的增温效应也会受到影响。一般保持30~50cm水深即可。
②少氮多磷。鱼腥藻等蓝藻具有固氮能力,增殖过程中应尽量保证磷酸盐的供应,少用氮肥。特别是硝酸氨、硫酸氨更要慎用,这既避免了氨氮的危害又有利于抑制其它藻类的发生。
③严格控制pH值。多数蓝藻喜碱性环境pH8.5~9.5为宜。为此可在培养水体中适当加入磷酸氢钠(5~10g/L水)即造就了碱性环境又解决了磷源。并可有效控制许多敌害生物的发生。
④保持相对静止的环境。漂浮性蓝藻不喜流水,流水或交换量较大的水体中蓝藻很难成为优势种群其原理尚不十分清楚,但藻体流失可能是原因之一。培育蓝藻的池水宜注不宜排,有时一池"老水"养到底。
⑤投放底栖鱼类 鲤、鲫、罗非鱼、鳗等底栖类的活动能促使蓝藻孢子的萌发。在培育池中适当投放这类鱼种有利于蓝藻的增殖。
三、 养殖水体的浮游植物及其宏观鉴别
如前所述,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定向增殖一些特定群落的藻类当然好,但实际生产中更为广泛的却是利用养殖水体中自然繁殖起来的各类浮游植物,因此,对其种量和宏观表象有所了解是十分重要的。
(一)养殖水体按浮游植物量分级
我国养鱼池浮游植物量变幅极大,从不足 1mg/L到500~1000mg/L。20 mg/L以下的水在养鱼池是瘦水,但广泛分布于湖泊和水库。
根据各学者的研究资料,在划分养鱼池浮游植物量标准时,将20、50、100、200mg/L作为肥水生物等级的指标。<20mg/L则为养鱼池的瘦水。此外,>400mg/L的极高浮游植物量,无疑是物质循环不好,水质十分不良的一个指标。
根据上述原则,将养鱼水质按浮游植物量分为10级,并列出各级水的宏观特点和渔业意义。
养鱼水质肥度的生物等级
(二)养殖水体按水华类型分类
通常把因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明显颜色的现象称为"水华"。每种水华都有其独特的优势种群,将之与水产经济动物的营养相联系,便可了解水华的质量。在所有各种水华中鞭毛藻水华是传统肥水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出现率多在50%以上,所谓鞭毛藻水华包括南方肥水鱼塘常见的膝口藻水华、裸甲藻水华和在南北方都比较习见的隐藻、团藻、光甲藻、裸藻、金藻水华等。据观察,几乎所有的鞭毛藻类都是鲢、鳙以及甲壳动物幼体易消化的食物,其形体大小也都在10-20μm 以上。也是白鲢易滤食的适口食物。在蓝藻所形成的水华中,螺旋鱼腥藻水华已被实践证明是鲢鱼种特优的肥水之一。鱼腥藻和拟鱼腥藻水华是极佳肥水,颤藻、席藻和尖头藻水华都是较差的水,微囊藻水华和微型蓝藻水华是最差的劣水。硅藻在白鲢食物中的意义,国内外都是一致肯定的,硅藻塘在鲢亲鱼春季培育中的积极作用也为生产实践所一再证明,因此硅藻水华无疑是上等肥水,但这种水华持续时间不长。绿球藻也是我国鱼池肥水重要成分之一,但作为水华优势种的情况并不多,一般持续期也不长,对于这种水华的养鱼意义,尚有分歧。绿球藻类的细胞容易老化,可能是对其消化性和养鱼效果有分歧的重要原因。此外许多微型种类家鱼难以滤食。因此,可以认为由较大型种类占优势,总量不太高的绿球藻水华是好水,而由微型种类占优势,总量很高者是老水,其水色通常发黄。根据上述情况,将养鱼池肥水按水华类型分为三等,其中一、三等水是目前基本肯定的部分,其它暂列为二等水。
养鱼池肥水按水华类型分类
(三)"看水"的生物学分析
水质优劣是养鱼成效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我国江浙两广一带渔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看水养鱼"的宝贵经验。此节旨在把这些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并提出一个反映水肥度的浮游生物指标。
1.水色和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看水"通常也就是指的看水色。水色取决于很多因素,但在养鱼池肥水中主要由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所引起。关于水色和浮游植物种类的关系,一般说来,金藻、黄藻、硅藻、甲藻的细胞呈褐色或褐黄色,其水华也接近上述颜色;绿藻和裸藻细胞呈绿色,其水华也接近绿色;蓝藻细胞呈蓝绿色,其水华也接近深绿或蓝绿。一般认为褐色或带黄褐色的水都是好水,绿色或蓝绿色的水都是不好的,然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首先,同一门藻类在色素组成上虽然有其通性,但还有特殊的情况。此外,同一种类的色素组成在生活条件的变化下也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蓝藻和绿藻当种群的增长达到指数增长期末时,常因养分(氮、磷、碳或微量元素)不足或其它原因而使细胞出现"老化"现象。可见,简单地从水的颜色是难以判别浮游生物组成的,何况,水质的优劣不仅是种类组成问题。渔农"看水"并不十分强调水的颜色,有的认为不论水色如何,只要有变化就是好水。一般认为红褐、褐绿、褐青(墨绿)和绿色的水都较好,蓝绿、灰绿、黄绿、泥黄色等则是水色不正的劣水。对褐色水的看法有分歧。
2.透明度和浮游植物量、
渔农常用透明度的大小来衡量水的肥度,水的透明度与浮游植物量有一定联系,如果把透明度和浮游植物量作一比较便可发现,总的趋势是浮游植物量随透明度的升高而减少。何志辉等阐明了透明度与浮游植物量有明显的负相关性。两者的回归式为: y=153.69-3.06x r=-0.609
式中y为透明度(cm);x为浮游植物量(mg/L)。
此种负相关性在冰下水体中表现尤为突出,因为冰下水体极少受风浪、施肥等因素的干扰。但是在北方的一些浅水鱼池,此种关系便不甚明显,因为水的透明度不但取决于浮游植物量,还与腐屑、泥沙等含量有关,浅池水含沙量大,自然严重影响透明度。用透明度衡量鱼池水的肥度应以20~40cm为合格,25~35cm作为最适度。
3.肥、活、嫩、爽的生物学含义
有人把渔农看中的好水概括成肥、活、嫩、爽四字,这样的概括较之仅凭水色要全面得多,然而,对这四个字的生物学含义迄今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通过浮游生物种、量测定,摸清这方面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1)肥 渔农对"肥"的看法是水色浓,也就是说浮游植物量很大,形成强烈的水华。
水色的浓淡即决定于浮游植物量,也与水层的厚薄有关。在水深1米左右的鱼池里,浮游植物量<5mg/L时一般水面无色,5~10mg/L时有轻淡的水色(透明度>50,20mg/L(透明度<40cm)大致是肥水的浮游植物浓度起点。
(2)活 活是指水色和透明度有变化。渔农所谓早清晚浓以及半塘清半塘浓等都是这个意思。鞭毛藻类的运动是水色日变化的重要原因,也是活水的重要标志。
此外"活"还意味着藻类种群处在不断被利用和不断增长,也就是说池中物质循环处于良好状态。浮游植物由扁平膝口藻(褐绿到墨绿色)、隐藻(褐或红褐色)、蓝裸甲藻(蓝绿或墨绿)等几个种群交替占优势,水色也就在褐、绿、青之间变化着。这些变化和鱼类的强烈滤食有关,因此也是池鱼生长良好的一种标志。
(3)嫩 嫩指水肥而不老。所谓水老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含义,渔农把浮游生物大批死亡使水色发黑叫"老";水色过浓,透明度过低也叫"老";但是作为嫩的对立面,"老"应是后者,即浮游植物量过大(>200mg/L),透明度太低(<20cm),随之而来的是光合速率下降,昼夜氧差减小,pH居高不下(>9-10),水色发白。这种浊白的水是CO2缺乏使碳酸氢盐形成碳酸盐粉末的结果。"老水"的成因比较复杂,水老主要是与养分不足有关。
(4)爽 爽水的基础是嫩,即浮游植物处于种群增长期,同时兼备水中很少浮游生物之外的杂质,泥砂和其它悬浮物,也就是混浊度不宜过大。
总之,根据"肥活嫩爽"的生物学分析,可以看出渔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认识到的养鱼最适水质的生物指标应是:
A.浮游植物量20~100mg/L;
B.鞭毛藻类较多,小型蓝藻较少;
C.藻类种群处于增长期,细胞未老化;
D.浮游生物以外的其它悬浮物不过多。
"肥、活、嫩、爽"是群众经验的概括,而经验的东西毕竟有其局限性,合乎四项条件的是好水,不具备这四项条件的也有好水。如螺旋鱼腥藻和拟鱼腥藻的水华都是极好的水,但是这类水只具"肥"的一项条件,北方有些鱼池水源来自江河,硅藻较多,水色肥爽但不活,也是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