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对虾腮病的诊断

2019-01-04 13:39:07浏览:86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近几年,对虾的红体病、白斑病已受到了养殖业者的高度重视,而对虾的腮病却往往容易忽视。生产中,有的池塘常因腮病严重而不得不

近几年,对虾的红体病、白斑病已受到了养殖业者的高度重视,而对虾的腮病却往往容易忽视。生产中,有的池塘常因腮病严重而不得不中途排塘;有的又因腮病治疗不及时而诱发了红体病、白斑病;也有的是防治措施不力,不得不提前收虾,致使养殖收益大幅度降低。事实上,腮是对虾的重要呼吸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将水中的溶解氧扩散到血液中,同时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来。由于对虾腮丝的细胞壁很薄,且必须长期与复杂多变的水环境直接接触,而使腮非常容易受到刺激或成为寄主发生病变,其病变程度直接关系到对虾的呼吸、代谢、生长和健康。一般而言,健康虾腮具有如下特性:腮盖光滑、半透明,腮丝平滑、干净、整齐,略有弹性,无异物附着。凡不符合以上特征者均视可为病腮。具有病腮特征的虾病即可称为对虾腮病。腮病的分类方法很多,如可依病原和病因分为细菌性、真菌陛、附生原生动物、附着藻类、水质恶化、营养不良等。但在现今大多数池塘尚不具备显微检验,还不能确定病原的条件下,为了更直观、方便,现仅依病腮的表面症状将腮病划分为:肿腮病、黑腮病、烂腮病、绿腮病、红腮病、黄腮病、气泡病、虫腮病,共八类。笔者根据多年临塘经验,对上述对虾腮病的症状、病因、防治分别总结如下,仅供业者参考。

一、肿腮病

症状 分两种情况,一是腮丝水肿,初始腮丝呈白色,而后灰白色,腮丝肿胀,腮部明显肿大,腮小叶上的细胞空泡、变性,有的无细胞的完整结构,重者萎缩变形成皱褶状。病虾明显呈现头大身子小,游动缓慢,离群浮边;二是腮盖内膜肿胀,初始内膜有液泡,内有透明液体,而后变成透明果冻状物体充塞在腮盖两侧,腮盖边缘透明变薄,并向里弯曲。

发生原因 具体原因尚无定论。第一种情况多发生在放苗后l周至2周,特别是在水环境剧烈变化之后最易发生,其原因可能是对虾免疫力降低,水盐平衡系统出现障碍所致;第二种情况多发生在高温季节,其原因可能是虾体抗炎反应形成。本病并非是爆发性疾病,一般发病率不会超30%。

防治方法 第一种情况,降低投苗前后的水环境差别,特别是盐度差;及时投喂高质量饵料,提高对虾体质;适时进行水环境消毒;局部泼洒0.3ppm的恩诺沙星。第二种情况,适当肥水,添加生物制剂,提高水体抗突变能力;投喂抗菌药饵;脱壳前注重水体消毒。二、黑腮病

症状 也分二种情况,一是病虾鳃区出现灰黑色条斑或整体灰黑,镜检可见鳃丝上黏附数量不等的污物,轻者仍可进食,重者浮边呈浮头状,不久即因呼吸衰竭而死。。二是腮丝末端出现烧灼状病变,发病初期,肉眼看不出明显症状,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辨别,发病中后期,腮丝病变加剧,肉眼可见明显的条状或片状黑腮。此症危害是鳃丝细胞坏死,失去呼吸机能,进而影响虾的摄食和生长,尤其是在蜕皮期或低溶氧时均也可引起大批死亡。这二种情况如不及时救治,久之也可转为烂腮病。

发生原因 均为非生物因素引起。第一种情况是由水变造成,比较常见,是水变后死亡的生物尸体,聚集成团丝状,粘附在对虾的腮丝的结果。用烧杯观察变水,有的有大量悬浮呈丝状或细棒状的污物,俗称“泥鳅水”,污物具黏性,镜观有原始动物腐生。此症俗称“糊腮”,发病较急,多出现在有机质丰富且环境变化较大的中后期,处理不当可造成大量死亡或被动收虾;第二种情况比较复杂,但不常见。多因水中毒物如重金属、氨、亚硝酸盐侵害腮丝,引起腮丝呈烧灼状病变,另外,食物中长期缺乏维生素C也能引起此症。

防治方法 防止变水和有毒物质的产生可预防本病的发生。而治疗也应该针对这两个原因。第一种情况,“糊腮”发生后,要及时了解“糊腮”情况,了解水变程度。轻者消毒、换水、重新培水即可,重者应该首先强力增氧,投放增氧剂,2小时后,施放杀虫剂,第二天换水30%,再培水。第二种情况,在换水或投放解毒剂的同时,投喂添加维生素C和抗菌的药饵,连续5天。

三、烂腮病

症状 鳃丝呈灰色、黑色,肿胀、变脆,然后从尖端基部溃烂,坏死的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病虾整个鳃部发黑、肿胀、鳃丝腐烂,软骨外露,有污泥。严重的边缘缺损,个别有白色絮状物,多发于规格6cm以上的对虾。

发生原因 病原是弧菌、气单胞杆菌。病因有:虾池底有机物多,污染严重,消毒清淤不彻底;放养密度过大,过剩的饵料和大量的对虾代谢物使水体环境恶化;虾苗质量差,虾苗近亲繁殖,虾本身的抵抗力减弱;环境变化太快,造成虾大量蜕壳或受伤,使虾成为病菌易感体;虾塘之间隔离不够严格,造成病菌感染等。每次暴雨或寒潮后都是对虾发病的高峰期,其它的几种腮病都可继发细菌感染转变为烂腮病。

防治方法 投放健康虾苗,精准投喂,保持水质、底质优良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治疗方法是,首先停食2次,然后增加溶解氧含量,投放消毒剂;有寄生虫的应先杀虫一次,次日再消毒,烂腮严重者,隔日再次消毒一次。第二天换水或投放水质、底质净化剂。在消毒、杀虫、净水的同时,投喂抗菌和免疫药饵,连续5 天。抗菌药物的选用最好提前进行药敏试验,使药物具有针对性。投放消毒剂时应该注意不要造成浮游植物的大量死亡,并注意进行立体消毒,以提高消毒效果,消毒后三天还要注意调整藻相和菌相,使之平衡。

四、绿腮病

症状 对虾腮部肿胀呈现绿色,轻者腮丝呈绿斑,重者虾体也呈绿色。

发生原因 是因水质清瘦,底栖绿藻和底栖裸藻大量繁殖,并附着在对虾腮丝和体外而成。危害是阻碍对虾呼吸,影响对虾生长。

防治方法 适当肥水并保持一定的水色,即可预防本症发生。轻者可直接进有优良藻类的水并投放速效肥水素,重者可先使用茶麸促虾脱壳,再引进优良藻类的水和肥水。

五、黄腮病

症状 对虾腮部呈土黄色而名,头胸部两侧肿大、鳃丝水肿。

发生原因 弧菌、假单胞菌、丝状细菌感染和硅藻附生是本病发生主要原因。细菌感染多发生在暴雨后,丝状细菌感染多发生在养殖密度大、有机质多的池塘,硅藻附生多发生在水质清瘦池塘。本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形成烂腮病。

防治方法 定期消毒,保持水质、底质优良和一定的肥度是预防措施。治疗方法是,由细菌感染时,使用刺激性的小的速效消毒剂及时消毒池水,控制致病菌的数量,3天后投放生物制剂并适当肥水,同时在停食2次后,投喂抗菌药饵5天;由丝状细菌感染时,使用净水剂降低有机质含量,然后使用螯合铜或中药控制真菌的繁殖,同时投喂抗菌和免疫药饵,由硅藻附生时,其措施同绿腮病。

六、红腮病

症状 腮部呈浅红色,无附着物,稍肿,头胸甲大,腹部瘦小。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鳃部有树枝状的红色素,病症越重,颜色越变深。轻者仅活力较差,但仍能正常摄食,重者则发展为虫腮、烂腮。

发生原因 长期缺氧或体弱抵抗力差并在鳃部组织受损的情况下,受到细菌的二次感染,使鳃部红色素扩张而变红。

防治方法 迅速增氧;加喂优质鲜活饵料,并在配合饵料中拌入氟苯尼考,用量是39/kg,每天二次,连喂5天;用0.4ppm溴氯海因消毒水体一次。

七、气泡病

症状 对虾行为异常,头胸部抬高,似浮头状,游动不规则,直至伏在水面而亡。

发生原因 水体内气体含量过高,微小气泡进入肠道或腮部所致。气体一般是氧气、氮气和氨气。多发生在育苗期和虾苗下塘或倒塘后。

防治方法 放苗和倒塘前充分曝气,勿使气体过饱和,以及尽量减少温差和盐差是预防本病的方法。治疗方法是:适量换水,换气体含量正常的水是最好的措施;泼洒食盐2ppm 4ppm。

八、虫腮病

症状 病虾鳃部随病情由轻到重由浅黄色、土黄色至黑褐色,行动缓慢、呆滞,摄食量减少,对虾呼吸困难,体质下降,虾体表面可看到一层灰黑色绒状物,污浊难看,手摸有滑腻感。从外观症状基本可以诊断,确诊则在低倍镜下观察到较多虫体即可。

发生原因 由固着类纤毛虫、吸管虫和固着轮虫附着在腮丝、体表上而成。本病多发生在池水肥度大、有机质含量高的池塘。主要危害是,影响虾的呼吸和正常生长发育,严重时引起脱壳困难而死亡。

治疗方法 适当换水、定期投放生物制剂,保持优良的池塘生态环境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治疗上可采取投放消毒杀虫剂、净水剂、生物制剂、免疫促长剂等,也可使用茶麸促脱壳后换水。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使用消毒杀虫剂和茶麸时应首先保证对虾体质优良,否则易造成对虾死亡。

以上腮病常同时或先后发生,需认真辨清病因、病原、病程,综合防治。

(责任编辑:煜城)
下一篇:

巧识四大家鱼鱼种

上一篇:

鱼类肠炎病的治疗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