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蛏、蚶及海参等海产经济动物的幼虫孵出后,只有一个短暂的浮游阶段即下沉到水底过底栖生活,在它们底栖生活阶段需要提供底栖性饵料。底栖饵料以底栖硅藻最为理想,其培养方法与浮游藻类的培养方法有较大不同,现将这种培养方法介绍如下:
一、藻种及其来源
目前,各地培养用的底栖硅藻种,多直接取自本地海区,由于其土生土长,因此对本地的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强,容易培养。藻种可以用以下3种方法采集:
1.海区挂板附片在海区浮筏下,悬挂各种类型的附着基(如文蛤壳、塑料板、玻璃片等),悬挂深度为0.5米左右,二三天后取回,洗去附着基面上的杂物,再把附着的底栖硅藻洗擦下来,收集为藻种。
2.刮砂淘洗在海滩的中潮线附近,自然繁殖的底栖硅藻在沙滩的表面形成黄绿色至黄褐色的密集藻群。可以在最低潮时刮取有密集藻群的表层细砂,放入塑料桶内,加入清洁海水,搅拌和清除杂物,静置片刻,待砂泥下沉,上层液体呈茶褐色,再经粗筛绢网过滤,即可得到浓度很大的底栖硅藻藻液。
3.洗擦海藻表面或储水容器的底壁在海区生长的大型藻类的藻体表面,在储水池、水族箱的底部和四壁,在紫菜育苗池及其采苗器上面,都有底栖硅藻附着。可把这些底栖硅藻擦洗下来,收集为藻种。
用以上几种方法采集的藻种是多种混杂的,而且不同海区常见的底栖硅藻优势种类有所不同。采自海区的混杂藻种,由于没有经过筛选,不一定都合乎要求,较理想的是分离、筛选优良的藻种进行培养。
二、培养容器和附片装置
1.培养容器(1)玻璃缸用于藻种培养。(2)水族箱用于中继培养。(3)水泥池建于室内或室外,池底面积约1平方米,高30厘米~40厘米,并且池内壁最好能铺上白瓷片,用于大量培养硅藻。
2.附片装置(1)附片材料玻璃或有机玻璃片、聚乙烯薄膜、玻璃钢波纹板等均可作为附片材料。(2)附片架在长方形木框(50厘米×25厘米或15厘米)的两条长边上,等距离每隔2厘米~3厘米有一个45度角的斜缝,每架可斜插入硬质附片12片~18片。
三、培养方法
1.接种附片 把培养容器或培养池和附片装置清洗消毒干净,将附 片装置放入培养容器或培养池中,加满过滤海水。把采集到的底栖硅藻藻液用密筛绢过滤1 次~2次后,倒入培养池中,搅拌均匀,静置一天,利用底栖硅藻在静水中沉积并附着的特 性来附片。24小时后,硅藻藻种已比较均匀地附着在附片的向上面(单面附着),用水轻轻冲洗附片,附片上的硅藻不脱落时,即可全部换水,加入新鲜海水并施肥,开始培养。培养 2天~3天后,把附片装置翻转,再一次接种附片,即得双面附片,然后继续培养。
2.换水 静水培养底栖硅藻,每2天~3天更换一次新鲜海水并施肥。换水时必须冲去 池底污物,并把蚊子幼虫和腹毛类原生动物等敌害生物冲走,附片上的敌害生物也必须轻轻 地冲洗除去。在高温季节里,换水次数应增加,必要时每天换水1次~2次。换水结束后应立刻施肥。在条件许可下,利用循环水或流动水来培养底栖硅藻,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3.施肥 在培养过程中,如果经常更换新鲜海水或用流动海水培养,虽不再追加营养盐,底栖硅藻的生长繁殖仍然正常进行,但速度较缓慢。为了加速底栖硅藻的生长繁殖,施肥是必要的。施肥一般是在早上换水之后,按培养液配方的营养盐成分和数量,加入培养池海水中,并轻轻搅拌使之均匀。
4.调节光照强度 室内培养底栖硅藻,需要比较充足的光照条件。培养室应面向南、北,有较大的采光面积,屋顶有玻璃天窗,装配有窗帘,以便调节。在培养过程中,注意在防止阳光直射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让培养藻类获得较强的漫射光。在阴雨天可利用人工光源补充。
室外池需要有空架式屋顶和活动彩条布蓬,以便调节。室外池培养底栖硅藻主要防止过 长时间的直射光照射。
5.生长繁殖情况的观察和检查 从藻种附片后开始的培养过程中,每天进行肉眼观察,并在必要时进行显微镜检查,了解培养藻类的生长繁殖情况。
6.收获 底栖硅藻经5天~7天培养即可收获。收获的方法有下列两种形式:
(1)附片 将附片装置用过滤海水轻轻冲洗或在池中荡洗几次,然后整个移入育苗池中,培育的幼虫下沉在附片上,并以附片上的底栖硅藻为饵料。在光照比较强的育苗池中,适当追加少量肥料,附片上的硅藻还可以继续繁殖,可大大延长给饵时间。
(2)洗刷 用大兔毛排笔或泡沫塑料刷子,将硅藻从附片上洗刷下来,经过滤后投入育苗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