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体条件
采用玻璃钢材料制成的直径为180厘米,最大深度为54厘米的半圆形饲养池,中间打孔并用长30。40厘米的PVC管插入其中。管口以20—40目尼龙筛绢扎紧,以控制水位并防止鱼苗逃逸。放养鱼苗前3天用3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饲养池2小时,再用清水冲洗后注入新水,水位在30—40厘米,并保持流动状态。水体溶解氧保持在7-8mg/L,pH7-7.5。
2 苗种来源
鲟苗由受精卵直接孵化得到,鱼苗体长10—11毫米,按每平方米5000~6000尾放养。共38个饲养池,计20万尾。
3 饲养管理
3.1水质管理 饲养用水为深井水,先将井水泵入蓄水池,通过PVC管引入饲养池,为了增加溶氧,在井水出水口用一木板阻挡,让其充分曝气。水进入饲养池后,再用鼓风机冲气增氧。饲养池内水流速度保持在4000米/小时以内。水温保持22℃-23℃。
3.2 投饵 鱼苗刚放入饲养池内,其卵黄囊较大,尚处于内源性营养阶段,不需投饵。饲养6。7天后,鱼苗体长达到21~22毫米,卵黄囊即基本消失,这时可少量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饵料,第一天按每4000尾鱼苗喂1克,第二天逐渐增加到每1500~2000尾鱼苗喂1克,第三天后按每800~1000尾喂1克的饵料进行投饵,每1~2小时喂1次。同时根据鱼体大小调整饲料颗粒大小。喂饵时应停止注水半小时:前期不投喂饵料,不需要排污,只保持一定的水流,经常洗刷筛绢即可,开始投饵后每隔4。6小时就要排污一次,排污采用虹吸法。
3.3 药物防治 仔鱼前期培育过程中,从投喂饵料开始后的5~6天时间内,鱼苗极易死亡,这个阶段应经常使用孔雀石绿、吱喃西林以及痢特灵等防治鱼病。
4 培育结果
经过15天培育鱼苗体长达到34.5—38.5毫米,体重达167~206.5毫克,成活率达83%。
5 结果分析
史氏鲟在孵化后5~6天开始转入外源性营养与内源性营养阶段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鱼苗极易死亡,死亡的原因:一是鱼苗对人工配合颗粒饵料开始有一个适应过程。少部分鱼苗特别是分布在水表层的鱼苗会因不摄食或摄食不到饵料饥饿而死;其次由于残饵堆积引起水霉在残饵中滋生,致使残饵呈絮状密集于水底层,鱼苗一旦误入其内,就会窒息死亡。观察刚死亡的鱼苗发现其口裂、鳃、以及肠道内均有出血现象,但鱼苗本身没有水霉病的迹象。因此,采取适当降低水位,增加投饵密度,及时清除筛绢上的污物等措施是提高这个时期鱼苗成活率的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