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白斑病症病毒(俗称白斑病) [病原]白斑症病毒(WSSV),又称白斑杆状病毒,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等. [流行]本病是自1992年,在我国及东南亚对虾养殖地区普遍发生的,危害极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此病发生在各种对虾,发病规格多在2厘米以上.本病的主要传染原为刚死不久的虾及病虾,其它野生虾,蟹,浮游甲壳动物也携带病毒,是潜在的传染原.其传播途径可以虾苗,水源,带毒虾粪便,甲壳动物等方式传播,有人发现鸟粪也能传播.主要通过摄食宿主或吞食被病毒污染的饵料后感染.池塘清塘彻底可杀死绝大部分病毒,自然海水在阳光照射下病毒可存活3-7天,因而不消毒时水源最好静置7天后使用.生产中虾池发病常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健康的虾群被毒力强的病毒传染,进水是主要原因;另一种是带病毒的虾受各种诱因造成虾体抵抗力降低后致病,常见诱因有水质突变,用药及拉网等应激因素.水温18°C以下为隐性传染,20°C以上呈现急性暴发.试验经口摄食感染病毒的对虾,18小时出现空胃和停止摄食,36小时左右出现红体,48小时左右在甲壳上出现白斑,然后开始死亡.另外,台湾部分作者报道,对虾即使有白斑病毒感染,甚至将白斑病病毒以注射法注入虾体,也不会引发白斑病的病症,而引发死亡.提示环境因素及继发感染是出现白斑症的重要原因.自然发病虾池,高温期出现死亡5-7天后,就可达死亡高峰,死亡率高达90%以上.除病毒因素死亡外,缺氧,继发感染细菌,药物刺激及水质恶化因素常是虾加重死亡的重要原因. [症状]病虾首先停止进食,行动迟钝,弹跳无力,慢游于水面或伏于池边水底不动,很快死亡.病虾体色变红或暗淡褪色,典型的病虾在甲壳的内侧面有白斑,白斑在头胸甲上特别清楚,肉眼可见.白斑在显微镜下呈花朵状,外围较透明,花纹清楚,中部不透明.南美白对虾白斑不明显.病虾头胸甲与其下方的组织分离,容易剥下.病虾血淋巴混浊,淋巴器官和肝胰脏肿大.感染初期,肝胰脏上面覆盖一层薄膜而无法看到肝胰脏.鳃,皮下组织,胃,心脏组织均发生病变. [诊断]对虾2厘米以上,数天内出现死亡,高温期发病严重,外观头胸甲上及体表甲壳内有白斑症状,头胸甲易脱落.发病初期,白斑症状不明显时,剥开头胸甲,观察能否看到肝胰脏,若是覆盖一层薄膜而无法看到肝胰脏,则可能已经发病了.解剖濒死的对虾血淋巴器官混浊,不凝固,淋巴器官肿大,肝胰腺坏死.病理切片观察到病虾的鳃,胃,淋巴器官,皮下组织细胞等细胞核肥大.电镜观察病虾的上述组织细胞的细胞核内有病毒粒子.病毒粒子成卵形,具囊膜.电镜负染,完整的病毒粒子为375纳米×157纳米,无囊膜的核衣壳为395纳米×83纳米.应用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查的白斑症病毒呈阳性.注意与弧菌感染引起的白斑症区别. [预防] 1. 发病期间,不进水,以防带入致病性强的病毒,并赶跑水鸟,以防带毒的粪便落入池塘.2. 发病季节内服"肝宝达康"8-10克/公斤料+"维西安宁”3-5克/公斤料,有很好的预防效果.外用“三黄精”2-3PPM3. 养殖过程长期内服"益添灵",经常用"底安","虾蟹救星"改底,增大充氧等措施,能有效的降低氨,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保持水质稳定,大大降低本病的发生.[治疗]1. 发病初期(发生期,发展期),减少投铒,内服"肝宝达康"8-10克/公斤料+"维西安宁"3克/公斤料,外用"鱼福乐"0.3-0.4克/立方米水(傍晚用)或"底安"(6-8亩/瓶),根据水质情况连用或隔天使用2-3次.如果并发细菌感染,可先用"威力碘"0.15-0.2克/立方米水,第二天再用"底安"或"鱼福乐"“三黄精”2-3PPM.2. 发病中期(高峰期),停食,外用"鱼福乐"或"底安"(用量同上).外用“虾蟹安宁”1PPM3. 发病后期(恢复期),逐渐增加投喂,内服"清毒散"8-10克公斤料+"三黄散"3-5克/公斤料+"维西安宁"2-3克/公斤料;外用"威力碘"0.2-0.3克/立方米水,第二天使用"底安"(用量同上),后者连用或隔天使用2-3次.4. 恢复期,内服"益添灵"2-3克/公斤料+"免疫利生剂"5-10克公斤料,外用"鱼虾舒乐",以恢复虾体质及水体生态.二 桃拉病毒病(俗称红体病) [病原]桃拉病毒(TSV) [流行]桃拉病毒(TSV)主要侵害南美白对虾及蓝对虾(细角对虾),对体重0.1-0.5克,放养2-4星期的幼虾影响最大.这类病毒通常是致病力很强的病毒,累积死亡率可达5%-95%,常在对虾大量脱壳期间出现,幼虾感染TSV呈亚急性到急性发作,成虾多为慢性型,死亡率不高于50%,我国南美白对虾的主要养殖地区都有发病,往往引起对虾死亡.本病传染原,传播途径,感染方式,发病死亡规律参见白斑症病毒病.另外,鸟粪已证实可传播TSV. [症状]依发病的情况,可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急性,亚急性:病虾机体非常虚弱,活力减退,软壳,消化道无物(空胃,空肠),体表色素扩散,尾部及体表发红,发病后存活下来的对虾可见不规则状的黑色素分布在外壳上.幼虾多呈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数天死亡可达高峰.慢性:外壳无黑色素分布,但可见白色斑点.死亡率不高.成虾多呈慢性症状,死亡量较低,发病可持续一月以上. [诊断]根据流行及症状进行初诊.组织切片观察,病虾的鳃,壳下表皮细胞,附肢及肌肉等组织出现弹状的黑色坏死区.此外,可以应用白虾对桃拉病毒敏感进行诊断,其方法是将病虾组织研磨液注入健康白虾的体内,在1-2周后,观察白虾是否有桃拉病毒病的典型症状或组织病变.确认必须进行病毒检查,常见的应用PCR技术快速诊断.注意与白斑症病毒,细菌及水质恶化引起的红体症区别.白斑症病毒引起的红体多在急性发病初期出现,后期白斑症状不明显,发病死亡快.南美白对虾特别是淡化养殖对虾白斑不明显时,若头胸甲易脱落,壳不发软,且镜检少数虾有白斑时,可暂定为白斑症病毒引起.细菌(如弧菌,气单胞菌)引起的红体发病初期体表常有污物或溃烂,红点分布不均匀,发病死亡较低,使用消毒药物效果明显.而水质恶化引起的红体不具有传染性,病程变化不明显,常突然大量发病,水质恶化后常诱发或继发病毒或细菌感染.真正确认必须经过病原检测.难确诊时,可按白斑症病毒病感染治疗. [防治]参见白斑症病毒病.三 黄头病毒病 [病原]黄头病毒(YHV) [流行]主要感染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也可以人工感染发病,生产中未见报道病例.此病曾在1991-1993年造成泰国境内养殖班节对虾(草虾)大量死亡.5-15g的对虾易感染.死亡速度快,发病三天即出现大量死亡.病毒在水中可存活72小时以上.养殖池中的杂虾及其它甲壳动物可带病毒. [症状]病虾鳃部及头胸甲发黄.发病前对虾会不正常的大量摄食,而后在一天内完全不进食,此时病虾开始游向养殖池塘的水表面,数小时内即开始死亡.病理切片观察虾体内的淋巴器官,心肌,鳃,造血组织,中肠的结缔组织及肝胰脏的间歇组织出现致密的包涵体,坏死的细胞及肿大细胞的核呈空泡化.淋巴组织,鳃,头部软组织细胞病变严重,提示此三组织可能是黄头病毒首先感染的部位. [诊断]根据流行情况及症状初诊,进一步进行组织切片观察是否含有包涵体.确诊需进行电镜观察或免疫学等技术检测是否感染黄头病毒. [防治]参见白斑症病毒病及可控生态养殖技术预防疾病及治疗疾病部分.四 肝胰腺细小病毒病 [病原]肝胰腺细小样病毒(HPV) [流行]本病主要危害中国对虾,墨吉对虾,斑节对虾也可以被感染,南美白对虾是否被感染未见详细报道.为一种慢性病,幼体期病情较重,死亡率一般在50%-90%.随着个体增长,病情减轻,亲虾多呈隐性感染而带毒. [诊断]根据虾病的流行及症状初诊,进一步诊断可将肝胰腺制成涂片用孔雀石绿(0.05%)染色或组织切片H-E染色,显微镜检查病变细胞核里有包涵体. [防治]参见白斑症病毒病.五 细菌性烂鳃病(俗称黑鳃病,黄鳃病和红鳃病) [病原]弧菌,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等. [流行]本病常见于各种对虾,水质突变,底泥发臭或纤毛虫感染后易感染.高温及养殖后期易发生.发病率可达30以上,海,淡水均见. [症状]病虾头胸甲鳃区呈黑色或黄色,揭开头胸甲鳃丝质地脆弱,肿胀,粘液增多,许多污物粘附于鳃上,从尖端向基部坏死,溃烂,有时发生皱缩和脱落.镜检溃烂处有大量的细菌游动,严重时血液中也有细菌.病虾浮于水面,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厌食,最后死亡,特别在池水中溶解氧含量不足时,病虾首先死亡. [诊断]剪取一小部分鳃丝,用镊子分散后做成水浸片,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溃烂情况,再用高倍望远镜观察鳃丝内有无细菌即可诊断.注意与纤毛虫,底质恶化等原因引起的黑鳃,黄鳃相区别.有溃烂说明有细菌感染,没有则可能是底质恶化,纤毛虫等引起. [预防]1. 保持水质稳定,防止水质突变.2. 底层充气或用”底安”改变以防止底臭.3. 防止纤毛虫发生(见”纤毛虫病”预防). [治疗]内服外用结合.1. 轻度感染:内服“ 肝宝达康”+”维西安宁”至痊愈;外用”底安”,根据水质连用或隔天使用1-2次.2. 重度感染:内服” 三黄精”+”维西安宁”至痊愈;外用” 三黄精”,用后12小时用”底安”改底。连用或隔天使用 1-2 次。若水质较差或出现”游塘现象 , 可用鱼福乐或虾蟹安宁 . 3 、恢复期:内服益添灵+维西安宁,外用”鱼虾舒乐”+益源生或鱼虾爽。 以上药物用量均按说明使用。 六、甲壳溃疡病 ( 又称黑斑病、褐斑病 ) 【病原】弧菌、假单胞菌、黄杆菌等。【流行】本病在成虾养殖中易于流行,出现在老化、高密度养殖或底质发臭、重金属污染或对虾营养不良的池塘。在越冬亲虾中也常见。其诱发原因主要是虾在捕捞,运输,分选等操作时不慎 , 使虾体受伤,或在越冬期间跳跃,碰撞受伤后分解几丁质的细菌或其它病原菌乘机侵入,引起溃疡,可使虾陆续死亡,越冬池积累死亡率可高达 80% 以上,发病季节一般在越冬的中后期 , 即 1-3月份。【症状】病虾体表的甲壳发生溃疡, 形成黑褐色的凹陷。溃疡多为圆形或不规则状。溃疡的部位不稳定,躯干和附肢都可出现,但以头胸甲和第1-3腹节的背侧面较多。肉眼看去对虾体表有许多黑褐色斑点,所以又叫做黑斑病或褐斑病.溃疡的深度未达到真皮时 , 在对虾蜕皮时就随之蜕掉,在蜕皮时溃疡处易与新壳发生粘连,使蜕皮困难,严重者细菌侵入内部组织,引起对虾死亡。【诊断】主要根据流行及症状初诊,注意与镰刀菌病区分.镰刀菌主要表现在头胸甲鳃区溃疡,而甲壳溃疡病溃疡比较分散:同时镰刀菌病在显微镜下很容易观察到的丝体及分生孢子,而甲壳溃疡病多为运动性杆菌。 【防治】参见烂鳃病。七、细菌性败血病(俗称红腿病 , 又称弧菌病或气单胞菌病) 【病原】海水中为弧菌属的一些种类。淡水中为气单胞菌属的一些种类. 【流行】各养虾地区均有流行.感染各种对虾,在中国对虾,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 90% 以上.高温期易发生,有些虾池发病后几天内几乎全池虾死亡.在越冬期的亲自虾也常患此病, 此病的流行与池底污染和水质恶化有密切关系.育苗期幼体感染也可出现大批死亡.【症状】病虾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最明显:头胸甲的鳃区呈淡黄色.显微镜观察由血淋巴稀薄,血细胞变少,凝固缓慢或不凝固.在血淋巴,肝胰脏,心脏,鳃丝等器官组织内均可看到细菌.病虾一般在池边缓慢游动,有的则在水中旋转活动或上下垂直游动,停止摄食,不久就死亡。有些被发光的弧菌感染,可见虾全体发出荧光.育苗期幼体虾感染体色不透明,游动缓慢,趋光性差,呈急性死亡,又称对虾幼体弧菌病。【诊断】根据症状初诊,如果对虾养殖密度太大,缺氧等时,附肢也暂时会变红色,因此确诊必须在显微镜下检查到血淋巴中有细菌活动。选取症状明显的病虾,用镊子从头胸甲后缘与第一腹节的连接处刺破,取血淋巴液,滴到干净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就可镜检有无细菌.或进行无菌操作,取血淋巴液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防治】参见烂鳃病。八、肌肉坏死病 ( 又称肌肉白浊病 ) ( 国 9) 【病原】弧菌等细菌。 【流行】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近几年,在海南,广东部分地区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池发病率高,晚上死虾较多,俗称落底现象.发病池塘常有以下特点:①换水最大或增氧造成水流过急,虾体应激严重:②底质恶化,发臭,特别是晚上底层严重缺氧:③池塘堤坡过陡,病虾无法在池边休息。【症状】对虾腹部肌肉尤其是腹部第四节至第六节肌肉变成白浊色,不透明.严重则坏死区域扩大到整个腹部,有的病虾伴有活动剧烈,不安地连续游泳或跃出水面.【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进行诊断.确诊应进行细菌学检查,注意与应激及微孢子虫引起的肌肉白浊相区别.【预防】1. 新建池塘时池塘坡度不要太陡,与水平面夹角不超过30度为宜.2. 采用可控生态养殖技术,减少换水及提高水体稳定性; 采用立体式增氧,避免因增氧造成局部水流过急.3. 防止底臭,底层充气或常用”底安”进行改底.4. 发病季节内服” 肝宝达康”3-5克/公斤料+”益源生”2克/公斤料+”维西安宁”3克/公斤料,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治疗】1. 同预防1.2.32. 外用:”威力碘”0.2-0.3克/立方米水,12小时后”底安”改底,隔天再用1次.3. 外用”鱼虾舒乐”300-500克/亩•米,有较好的效果.4. 内服:”速灭菌”5-10克/公斤料或”肝宝达康”8-10克/公斤料+”维西安宁”2-3克/公斤料,直至痊愈.九 烂眼病 【病原】为非01群霍乱弧菌等. 【流行】发病季节7-10月,以8月最多,中国对虾,长毛对虾常被感染,南美白对虾也有发生,感染率一般为30-50%.散发性死亡,并严重影响生长.此病多见于河口低盐度区,或不进行清淤消毒池底污浊的虾池.眼球受到损伤也会导致烂眼现象. 【症状】病虾多伏于池边底部不动或在水面无方向乱游,眼球肿胀,逐渐由黑变褐,甚至溃烂变成白色,严重者眼球脱落. 【诊断】肉眼观察眼球溃疡,将溃疡组织制成水片,在高倍镜下观察,可见许多短杆状具有动力的细菌. 【防治】参见烂鳃病.十 对虾肠道细菌病 【病原】一种革兰氏阳性杆菌. 【流行】主要感染对虾幼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达95%以上.一般在发病后2-3天内几乎全部死亡.一般从蚤状幼体期开始发病,到糠虾幼体期时,大部分幼体死亡. 【症状】幼体外观症状与弧菌病相同,在高倍显微镜下可看到消化道内无食物,只有淡黄色的菌落,有时充满消化道内.成虾患病后,摄食减少肠道发红.严重时,粪便为淡黄色或有脓汁. 【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诊断. 【预防】内服及外用”肠炎灵”3克/公斤料+”益添灵”5克/公斤料+"益源生"3克/立方米水,有较好的效果. 【治疗】1. 幼体培育期发病外用"维西安宁"10克/立方米水+"鱼虾舒乐"5克/立方米水,连用2-3天并增大充气.严重时外用"菌毒净"8-10克/立方米水2. 成虾感染后,内服"益添灵"3克/公斤料+"三黄散"2克/公斤料.严重时内服"三黄散"3-5克/公斤料,连用3-5天,并外用"威力碘"0.2-0.3毫升/立方米水.十一 丝状细菌病 【病原】主要为毛霉亮发菌. 【流行】丝状细菌不仅着生在各种对虾及其各个生活时期,而且在海水鱼类的卵上,及其它海产甲壳类的各个生活阶段,以及海藻上都可发现.在我国从广东,广西沿海向北一直到辽宁的各种对虾上均已发现,并且有些地方引起对虾或其幼体的死亡.丝状细菌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主要发生在8-9月份对虾养殖的高温季节. 【症状】丝状细菌附着在对虾的卵,幼体的体表,成虾的鳃和体表各处.鳃外观呈黑色,菌丝成丛的布满鳃丝表面,并伴有许多原生动物,藻类或污物等,阻碍呼吸.病虾蜕皮困难,可引起死亡. 【诊断】对虾患病时剪取一部分鳃丝做成水浸片镜检.丝状细菌的菌体较大,一般在低倍镜下就可看到,但要确诊必须在高倍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菌丝的构造,特别是在育苗池中的幼体有时附生颤藻类,在低倍镜下容易与丝状细菌相混淆. 【预防】保持水质和底质清洁,饲料营养要丰富,投饲量适当,促使对虾正常蜕皮和生长,饲养密度不宜过大. 【治疗】1. 全池泼洒高锰酸钾2.5-3.5克/立方米水,12小时后换水.幼体培育期患病可参考对虾肠胃细菌病.2. 其它参见烂鳃病.十二 镰刀菌病 【病原】镰刀菌.菌丝呈分支状,有分隔,生殖方式是形成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和厚膜孢子.大分生孢子呈镰刀形,故名为镰刀菌. 【流行】镰刀菌是虾,蟹类一种危害较大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其宿主种类和分布地区都很广泛.我国目前主要发生在人工越冬亲虾.对虾养殖期偶有发生. 【症状】镰刀菌多寄生在头胸甲鳃区,附肢,体壁和眼球等处的组织内,被寄生处的组织有黑色素沉淀而呈黑色.寄生在鳃部引起"黑鳃"症状.寄生处甲壳坏死,变黑,碎裂,脱落. 【诊断】根据症状初诊,为区别细菌,水质及营养不良引起的黑鳃,必须从病灶处取少许组织做成水封片,镜检发现有菌丝及其分生孢子,则可确诊. 【预防】对虾在放苗前彻底清塘能杀灭部分内分生孢子.水源经过清毒处理后使用. 【治疗】无有效药物杀灭分生孢子1. 外用0.3-0.4毫升/立方米水的"威力碘"有一定效果.2. 育苗池用2000万单位/立方米水的制霉菌素,可以抑制真菌的生长发育,降低死亡率.十三 微孢子虫病 【病原】微孢子虫病,常见的有微粒子虫,八孢虫,匹里虫. 【流行】微孢子虫病在我国已在山东,广东和广西发现.微孢子虫病在两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和危害较大的病,池塘养殖的墨吉对虾和毛对虾,体长在6厘米以上者,常患八孢虫病,但往往为慢性型,即病虾逐渐衰弱消瘦,最后死亡。 【症状】主要感染横纹肌,使肌肉变白混浊,不透明,失去弹性。微孢子虫感染卵巢,使卵巢肿状,变白色,混浊不透明。在鳃和皮下组织,中出现许多白色瘤肿状块。中国对虾被微粒子虫感染后在孢子尚未成形以前,就以全身变白,不透明,此时开始大批死亡。墨吉对虾感染后头胸甲内的卵巢呈橘红色,用福尔马林浸泡后橘红色特别鲜艳。匹里虫感染的对虾表皮呈蓝深色。 【诊断】从上述的外观症状可以初诊。肌肉坏死病等,也可使对虾肌肉变白。因此,确诊时必须剪取变白的组织做成涂片或水浸片,在高倍显微镜下能看到孢子及其孢子母细胞,就可确诊。不过在疾病的初期,孢子虫尚未成形时,确诊就比较困难。 【预防】养虾池仔放养之前彻底清淤清塘。发现受感染的虾或已病死的虾时,应立即捞出并销毁,防止被健康的虾吞食或死虾腐败后微孢子虫的孢子散落在水中,扩大传播。 【治疗】目前尚无治疗方法。十四 固着类纤毛虫病 【病原】病原属于缘毛目固着亚目中的许多种类.虫体多呈倒钟罩形.前端为口盘,其上有纤毛或吸管,后端有柄,柄的基部附着在基物上.有的柄呈树枝状分支,有的柄能伸缩. 【流行】固着类纤毛虫的分布是世界性的,在我国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对虾养殖场和育苗场都经常发生.在育苗期间的主要病原是钟虫和聚缩虫,在养成期间则主要是聚缩虫.此病在颗粒性有机质多,小型绿藻多及经常施用活菌的水中最易发生.其传播是靠毛轮幼虫进行的. 【症状】虫体附着在对虾的体表和附肢的甲壳上和成虾的鳃上,甚至眼睛上.在体表大量附生时,肉眼看出有一层灰黑色绒毛状物.感染严重的虾,鳃丝上布满了虫体,并且经常与丝状细菌或其它原生动物同时存在,在虫体之间还粘附着一些单细胞藻类,有机碎屑和污物等,肉眼看去鳃部变黄或黑.所以有人也称为"黄鳃“或"黑鳃".游动缓慢,摄食能力降低,生长发育停止,不能蜕皮,就更促进了固着类纤毛虫的附着和增殖,结果会引起对虾的死亡. 【诊断】从外观症状可以初诊,但确诊必须剪取鳃丝或从身体刮取附着物做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可看到虫体.患病幼体可用整体做水浸片进行镜检. 【预防】1, 保持水质稳定,防止水变,勿用化肥肥水,减少小型藻类大量繁殖。2, 加大增氧,少量多餐,正确外用活菌制剂,不使用颗粒性有机肥料。3, 经常用“底安”改底,能有效地减少纤毛虫病。 【治疗】纤毛虫少时,不必治疗。数量多时,按下法进行:1,“底安”,连续或间隔多次使用,效果较好。2,全池泼洒0.3~0.4毫升/立方米水“威力碘”有一定的效果,用后加强增氧,24小时后用“底安”改底。十五 气泡病【病因】藻类光合作用过强,造成勇气过饱和引起。【流行】放苗初期的晴天中午,或水质突变后的藻类高峰期或杀虫数天后易发生。春季温度回升期发病率高。常是虾苗突然死亡的主要原因。【症状】病虾多在中午至下午高温时间浮于下风水面,体表及附肢出常有气泡。检查无其他症状。水色较浓,水面常有泡沫。【诊断】白天中午至下午死亡多,水色较浓,虾漂浮水面,气泡有或无,无其他病症,测定水体溶氧过饱和,PH值较高。【预防】1, 清塘后进水最好进部分“老水”,生物种类丰富,同时勿用化肥肥水,以防止出现某几种藻类过度繁殖。2, 老塘要适当清淤,不要大量施肥,避免藻类高峰期前下塘。水过肥时可进部分“老水”或含有浮游动物的水。3, 经常性使用“底安”改底,防止水变,勿杀纤毛虫.【治疗】1. 加快增氧机的增氧速度,或外用"鱼虾舒乐" ,以曝氧气,并进部分"老水"或含有浮游动物的水控制藻类过量繁殖.2. 泼洒黄泥(100公斤/亩)以使水质"浑浊"降低透明度.严重时外用0.2-0.3毫升/立方米水"新威灭"全池泼洒,隔天使用"底安"改底.十六 软壳病【病因】可能有以下原因:1. 水体或饲料中缺乏磷和钙引起的.2. 不正常频繁蜕壳.【流行】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均见此病发生.新挖池塘,高密度养殖的池塘易发生.【症状】病虾甲壳薄而软,壳与肌肉似乎分离,有的病虾在壳下有积水,有的壳粗糙.病虾比同池的健康虾体长小1-2厘米.病虾体弱,不活泼,易被同类残食.【诊断】诊断主要靠手的感觉,轻捏病虾甲壳,有软薄感,并有甲壳与肌肉分离的感觉.镜检病虾的各器官组织一般无其它病原和症状,但有的人发现多数病虾的肝胰脏中有细小样的病毒,但并未证实是原发性病原.【防治】1. 饲料营养全面,饲料中添加虾壳粉及磷酸二氢钙或水体经常泼洒"活力钙"或过磷酸钙有一定的预防作用.2. 新挖池塘,应保持水体一定的肥度,盐碱池塘应适当降低PH值.发生软壳病的对虾外泼"活力钙"可以改善软壳状况.十七 黄曲霉素中毒【病原】配合饲料及其原料如豆饼,花生等受潮后很容易产生黄曲霉菌.这些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素,鱼虾摄食这样的饲料后会中毒,可引起死亡.【流行】无论何种对虾,何时,何地,只要投喂发霉的饲料都可发生黄曲霉素中毒.【症状】对虾中毒后的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是肝胰脏,颚器官及造血组织的坏死和炎症.急性和亚急性中毒时,肝胰脏不管的上皮组织坏死.坏死是先从肝胰脏中心开始,向四周发展到管的末端.慢性中毒时,管间有明显的血细胞炎症,随着病情的发展,肝胰小管逐渐被囊化和纤维化.中毒后的颚器官,腺体内索周围上皮细胞的坏死是从近端向中心静脉进行,并有轻度的血细胞炎症.【诊断】初诊可根据病理组织检查发现肝胰脏坏死,发炎和萎缩,并检查饲料或其原料是否发霉,必要时进行分析才能确认.【防治】主要是配合饲料及其原料的包装,保存和运输要防潮.已发霉的饲料不能投喂,饲料中添加"清毒散"和"维西安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十八 维生素C缺乏病【病原】投喂缺乏维生素C(抗坏血酸)或维生素C含量不足的饵料.同时养虾池中又没有足够的藻类,很易发生此病.【流行】各种对虾的幼体和幼虾易患维生素C缺乏病.【症状】缺乏维生素C的病虾在腹部,头胸甲和附肢的几丁质层下面,尤其在关节处或关节附近,鳃以及前肠和后肠壁上出现黑斑,变黑的组织附近有血细胞炎症.病虾通常厌食,腹部肌肉不透明.一般在后期继发感染细菌性败血症.【诊断】根据虾体表症状可作初肯诊断.确诊时还应了解投喂的饵料情况,检查关节附近的表皮,前肠和后肠的肠壁,眼柄和鳃.【防治】饵料中添加"维西安宁"3-5克/公斤料可以防止此病的发生和发展,病重时适当增加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