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7年开始,在敖江口、闽江口贝藻养殖区,坛紫菜一直沿用筏架浮水式养殖,到1998年经过官岭村菜农们不断地实践创新,坛紫菜改用定柱悬浮吊调模式的养殖。该养殖模式可向10m深线浅海扩展,能充分利用两江口海域的富营养盐,起到净化优化水质的作用,取得安全生产,而且具有产品质量好、产量高、管理方便、防病力强的优点。其产品"味美、洁净、绿色",销往国内外。现将坛紫菜升降式养殖经验和技术介绍如下:
1 养殖区的选择
在江口人海水域,有风浪大、潮流畅通和淡水注入的自然条件,能够促进水体的交换,水温和盐度的调节,水质的更新,便于清除杂藻和杂物,减少病敌害,利于紫菜对营养盐的吸收,这是坛紫菜养殖取得高产丰收的有利因素。养殖区处于两江口外海域,具有这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但依现有养殖器材,定柱吊调式养殖还应选在10m左右拥有沙泥或泥沙底质的深线浅海,且要顺着潮流和风浪的方向。不要设在航道、码头、避风坞的附近,以免船舶撞坏帘台。而且还应避免江水直冲,需选用缓冲带区。
坛紫菜幼体生长水温适应于25℃,超过28℃或长时间保持28℃都会影响生长,20℃以下生长缓慢。当叶状体长大后,适应20~150C生长。本养殖区9月至10月,水温在28.5至24.5℃之间变化。在养殖期间,28℃以上少有或短暂,11月至12月为23至15℃,1月至3月为10至15℃。因此,加强管理,调整好水层水温,可促进生长增收。
养殖区硝酸氮50~180mg/立方米,亚硝酸氮4~12mg/立方米,铵氮10~32mg/立方米,磷酸盐6~39mg/立方米,丰富的营养盐,有利于坛紫菜生长。只有远离两江口的海域,才有偶尔低于20mg/立方米的氮量。当低于20mg/立方米,将影响紫菜生长,甚至引起病变。本养殖区海水pH值在7.56~8.75,盐度在32‰~16‰,适合坛紫菜养殖,且经常有敖江和闽江的淡水注入,更使坛紫菜生长良好,味美质高,但要警惕和防患两江洪水冲击,长时间偏淡,容易引起病变。
2 选材与设置
苗帘系采用维尼龙与聚乙烯混纺绳。优点是经久耐用,吸水性适中,有利于苗种附着和生长;其体积小重量轻,也便于结帘和管理。帘片头尾用的中1(gm纲绳也用这种材料。
固定支撑的柱竹,按不同水深选用不同长度的大毛竹,栽入底土1.5m左右,满潮时上端还须留有1m以上高度,因此大部分选用8~10m或11~14m的大毛竹做柱竹,浮筒竹尺寸φ8cm左右,长3.5~4m。
浮绠、绠脚、浮竹绳、绑绳和柱桩调节绳,经久耐用即可,一般都用聚乙烯材料做成。脚桩选用φ15cm左右,长1.8m左右的松木。
小船装上5匹马力的挂机,进行运输、管理和采收;需要时带动水泵,使用水枪喷射泥沙打栽和加固柱桩。
帘长3.5m左右,宽1.0~1.3m,苗绳每距5~10cm绑1条,帘3片为1框,系在浮筒纲绳上,每台9框,每亩2台,台帘间隔2~3框,左右各栽一根柱竹,柱竹靠近台主纲绳,并绑上1~3根调节绳,每根7~8m供吊调,台与台之间相隔5m左右,以供船只行驶、管理和采收。用水泵的水枪竖直喷射底泥沙,将柱竹跟着斜插1.5m左右(以牢固为准),然后竖直,泥沙自然淤填固定。脚桩每台用4根栽下,方法同上,上端穿眼加横档系脚绳。潮差6m左右,脚绳可有适当的长度。
3 日常管理
帘台布局要合理,不能过于集中,应该分散划区,有一定距离,既预防病害,又加速藻体生长,也有利于行船管理和操作。
叶状体养殖期间,要做到"四勤":勤查帘与台是否牢固、整齐,越是遇到大风大浪的坏天气,越要勤下海检查,如有损坏应及时修补、调整和加固,防止帘台互相碰击;勤抖洗或用水枪冲洗苗帘,保持叶状体和基质绳的干净,防止污泥杂藻附着;勤查柱竹、脚桩是否牢固,如有问题可在退潮时,再给予栽好加固;经常注意观察有无病敌害发生,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叶状体初期对光量要求大,在海水表层生长为好,12月下旬后,藻体对光照要求减低,可适当降低台帘水层,以利其生长;此外遇到高温或氮量不足,也应降低水层,或采用短时间沉台的办法,以减弱光合作用,保持藻体正常生长,待情况正常后,再恢复至原来水层。叶状体生长要求有适宜的干露时间,干露时间长短与藻体大小,气温高低有对应关系,幼苗对干燥的忍受力较弱,同时幼苗期间的温度又高,不能长时间干露;等藻体长大些,其胶质也厚了,对干燥的忍受力也增强,而这时气温变低,干露时间可适当加长。在"冬至"前后,多吊升台帘进行干露,既可晒死浒苔,又可减少硅藻附着,以延长紫菜生长期,对提高产量质量都有好处。
4 敌病害及其防治
在帘台下海的初期藤壶幼虫附着数量多,不断长大,损坏台框,给管理工作增加了不少麻烦,因此在附着初期就要及时刮除。
船蛆会穿凿木、竹而生活在其中。有时从表面看木、竹完整无损,但内部有可能都已形成马蜂窝状的多孔体,因此要经常检查器材,及时换修,以防意外损失。
杂食性鱼类多为危害紫菜,如:黑鲷、黄鲷、鲻和蓝点鱼等杂食性鱼类,在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水温上升时,会大批窜入养殖区吞食,严重的在数天内就会吃掉大部分紫菜,因此用三重网(链子)到区间内捕抓鱼类,减少紫菜损失。
"红泡病"(俗称铁钉锈斑)由病原菌所引起的。症状表现:最早会在叶状体上出现朱红色小点,而后迅速扩大,呈一至几毫米突起的小红泡,继而中间部分朱红色消失呈绿色,边缘仍保留朱红色,随后红泡破裂穿孔,由许多小孔聚合形成大孔洞,藻体病烂断裂流失。"红泡病"病变时间多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病变前夕多为南风天,水温回升,风平浪静,也正值小潮水期。当然在淡水注入口,海水比重小的周围养殖区也会较早发生。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靠预防。如果发现应马上吊升台帘晒1~2d,效果较好。
在距淡水注入口较远的养殖区多发生"绿变病"。其症状是藻体变软,弹性变差,光泽度消失,颜色由紫褐色变为淡紫色,继而变成紫绿色,再转黄色,最后发白死亡。在天气刮南风或西南风,早晚有雾,水温回升,海水透明度增大,光照度变强,海水含氮量突然下降(20mg/立方米以下)等种种不利条件下都易发生绿变病。目前治疗方法与措施如下:将苗帘吊离,按每吨海水加入3kg的硫酸铵或硝酸铵的比例,搅拌均匀,充分溶解后直接喷洒叶状体上,达到湿润有水滴的程度;发病初期,要及时沉降台帘,减弱叶状体光合作用的强度,待叶状体恢复紫褐色或海区含氮量回升至20~30mg/立方米以上时,就可将帘台调到原来水层养殖;将苗帘吊升,增加干露,不至于在缺氮的情况下进行光合作用,改变代谢失调状况,促使病体迅速好转;及时剪收,有利于养殖区的水流畅通,增加藻体吸收氮肥的机会,同时便于台帘升降调节。
每年10~11月都有一至数次坏水。例如海水发亮严重,导致赤潮发生,或某化学物质含量多,引起紫菜发病。防患办法是将苗帘吊离水面,如果海水疫情严重的话,须吊离阴干数天,但一般不会造成叶状体死亡,倒会使硅藻、浒苔大量先晒死的,这样可避免赤潮坏水和杂藻的危害。
5 注意事项
壳孢子苗附网帘下水30d左右,长至20cm,即可剪收,以后每15~20d收1次。附苗密度过大,可连头拔掉一部分,适宜密度后,再行剪收;如太密,还可将苗帘中间横纲绳剪开,让它分散漂流养殖。这些措施即可防病害发生,又可提高单产的效果。
早中期(10月下旬至2月下旬),剪留长度10cm为好,因生长最快,15d能长25cm左右,因此,早中期剪留长度为10cm左右为宜,后期(3月上旬至4月下旬)以5cm为宜,不必留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