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工程化稻田养殖名特优新方法

2019-01-04 13:52:36浏览:91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一、养鱼稻田的改造    稻田养鱼工程可分为简易性和永久性两种。其中简易性稻鱼工程的建设内容和要求为:    开挖鱼凼要占
一、养鱼稻田的改造
    稻田养鱼工程可分为简易性和永久性两种。其中简易性稻鱼工程的建设内容和要求为:
    开挖鱼凼要占稻田总面积的5%~8%。1亩一2亩的田块挖鱼凼1个,3亩以上的稻田可挖2—3个。鱼凼多建在稻田的中央或田埂边,开挖成方形或圆形,深lm一1.2m,与中心鱼沟相通。开挖时间可在插秧前30~40天进行,挖成后每隔10天
再整理一次,连续整理3~4次,鱼凼成型较好。
    开挖鱼沟一般在插秧后秧苗返青时进行,秧苗可移栽鱼沟的边上。鱼沟的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3%一5%。沟宽40cm,沟深50cm。鱼沟的形状可根据稻田大小和形状挖成“十”字、“日”字、“田”字或“井”字形,并且各鱼沟和鱼凼相连。
    田埂要加高加固。要求将田埂加高到50em左右,加宽到40cm左右,并夯实,以防在大雨时垮塌逃鱼。
    每块稻田设进、排水口各1个,另外还要根据田块的大小设溢洪缺口1~3个。进、排水口一般设在稻田内相对的两角,其大小根据稻田的排水量而定。进水口要比田面高10cm左右;排水口设在进水口相对的一面。并与田面平行或略低一点。丘陵山区的梯形田,上一块田的排水口常常是下一块田的进水口,实行串联:平原地区的稻田多数是注、排水口分开。进、排水口坚固。
    为防止鱼的逃逸和敌害生物的进入,应在进排水口设拦鱼栅。其间隔以鱼不能逃出为宜。拦鱼栅要比进、排水口宽30cm,其上端要高出田埂10cm~20cm,下端嵌入田埂下部硬泥土中30cm。
    永久性田间工程建设内容和要求与一般性稻田工程相同,所不同的是用条石、石板、水泥预制板或砖加高加固田埂、鱼沟、鱼凼和进排出水口护坡,这样,可连续多年使用。南方一些地区,用水泥或石块等将田埂加高到50cm~80cm,田内不设鱼凼及沟渠,待第一季稻收获后直接淹青养鱼,效果也很好。
    二、稻田培育鱼种技术
    1、鱼苗放养的准备工作
    一是消毒和注水。开挖鱼沟之前,先向鱼凼中注水6cm~10cm,然后按每亩60kg一75kg的用量,将生石灰放人鱼凼中溶化,不待石灰水冷却即向田面上均匀泼洒以进行田面消毒;为提高消毒效果,次日用耙子等工具将凼、田底淤泥耙动一下,使石灰浆与淤泥充分混合。消毒后8—10天,待药效全部消失后即可向鱼凼内注水1/3深、并投放鱼苗。
    二是要事先培肥水质。必须在鱼放养前施放基肥,并做到“肥水下池”,让鱼苗一下池就可获得量多、质优而又适口的天然饵料,以加快鱼苗生长,提高成活率。
    施基肥的时间和数量应视肥料种类、稻田条件和鱼苗种类的不同而异。施用腐熟粪肥时,可在鱼苗放养前4—5天进行;每亩稻田施用量为120kg,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施用绿肥时,应在鱼苗下池前5~10天进行,每亩投放200kg。
    2、鱼苗放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鱼苗放养的生活或运输水源与稻田内的水温不能相差过大,如果温差超过5℃,必须用田中水将鱼苗运输容器内的水温调节到与田内的水温基本一致时方可放养,或将鱼苗连同运输用的养料袋一同放人鱼凼内,并停留一段时间,待袋内外水温基本一致后方可放养。
    二是掌握好所要放养鱼苗的规格。人工繁殖的鱼苗必须待鳔充气、能平游和能摄食外界食物时(孵化出膜后4—5天)方可放养。
    三是必须等清池药物的药性完全消失后才能放苗,否则会造成鱼苗大批死亡。
    四是检查稻田内是否残留敌害生物。清池消毒后到鱼苗放养前,稻田中可能还残留有蛙卵、蝌蚪、水生昆虫及野杂鱼等敌害生物;应在鱼苗放养前再检查一次,必要时使用鱼苗网捞除1~2遍。
    五是鱼苗在运输途中不宜更换井水。因为一是井水的温度低,与鱼苗运输容器中的水温差较大;二是溶氧量少;三是比重大,易引起容器中水的温度不均匀,四是有的井水碱性或酸性较强。
    六是选择好放养品种。原则上讲,所有适于淡水池塘养殖的鱼、虾、蟹及两栖类等均适宜于稻田养殖,但虹鳟、鲟鱼等冷水性鱼类不适宜。
    七是掌握好放养时间。传统稻田养鱼的放养时间一般在水稻插秧后5天左右,待秧苗返青后放养。采用工程化养殖名特优技术时,因养鱼稻田中均开挖有较大的鱼沟、鱼凼,为延长鱼类生长期,最好是在初春时即灌水放鱼,先将鱼苗放于鱼凼中饲养,待所插秧苗返青后再打通沟、凼,放鱼进田。
    八是掌握好合理的放养密度。鱼苗直接培育至夏花,一般放养密度为每亩1万尾左右。如果是小块田、秧苗田育种养鱼,放养密度可以掌握在每亩4~5万尾水花。如果鱼苗先养至乌仔鱼苗,然后分池,一般放养密度可掌握在每亩16万尾以内;再由乌仔养至体长5cm左右的鱼种时,放养密度降为每亩2~3万尾之间。
    3、鱼苗鱼种的饲养管理工作
    一是投饲:稻田中的杂草、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水稻香虫等可为鱼类提供一定的天然饵料。但要想取得较高的鱼产量,必须像池塘养鱼那样投喂适量的人工饲料。一般鱼苗放养后的一周内,可靠田内的天然饵料饲养:一周后,天然饵料不足时,即应补投人工饲料。
    二是追肥:在饲养过程中适时、适量追肥,既可作为水稻的肥料,又可为杂食性鱼类提供部分饵料及繁殖饵料生物。追肥原则上以少量多次为宜,以保持鱼沟、鱼凼中水色常呈油绿、青绿色。追肥时有机肥和无机肥均可,但以有机肥为好。追施有机肥时,一般每亩每次施用发酵腐熟的农家肥25kg一30kg,追施无机肥时,一般每次每亩施用尿素1kg—2kg为宜,20~30天施用一次即可。
    三是日常管理:稻田内放鱼后要实行专人管理,做到放后即管,一管到底。对于插秧前已放养的,插秧时要将鱼赶到坑、凼中暂养,待禾苗反青后再让其在田面游动。每天巡田是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坚持早,晚巡田,观察鱼类摄食是否正常、是否有浮头、田内有无敌害生物、鱼是否患病等不正常现象发生,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春耕插秧、夏收转季时要严防田中泥浆回流入坑凼。高温季节,要在鱼坑、凼的一侧上方搭棚遮荫避暑,同时适当加深稻田水位,以防水位过浅、水温过高引起鱼体不适。要经常检查进、出水口的拦鱼设施,防止鱼逃跑。
    四是做好日常记录工作:每天都应记录下鱼的活动情况、摄食情况,天气及水温变化情况、饲料投喂情况、鱼体生长情况及所发生的异常现象等。每个养殖周期结束后要将所记录的这些资料加以总结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问题,进而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技术和技术管理水平。对鱼体的生长情况,一般是每10天取样30尾,测量其体长和体重,这既是了解生长情况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依此调整饲料投喂量的重要依据。
(责任编辑:叶编)
下一篇:

草鱼养殖过程中细菌性黑身病的处理方案

上一篇:

七月鱼病多专家教防治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