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宽体金线蛭的实用养殖技术

2019-01-04 13:58:32浏览:97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水蛭俗称蚂蟥,是传统的中药材之一,一直靠自然采捕来满足市场供给。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和提高,水蛭素的提取加工和医学临床
水蛭俗称蚂蟥,是传统的中药材之一,一直靠自然采捕来满足市场供给。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和提高,水蛭素的提取加工和医学临床应用,以及中成药的开发、研制和推广,对水蛭的需求量逐年增多,加之自然环境的污染和人为过度采捕,资源总量逐年减少,价格却在不断攀升,人工养殖就成为发展的必然。宽体金线蛭是目前中药材市场上主要的经营品种,也因其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是养殖的首选对象。现根据我地近年来宽体金线蛭的养殖情况,就其实用养殖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1、建池
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远离村庄、厂矿等闹市区,避开车辆频繁的交通沿线,无噪音、无震动、无污染、环境安静的地方建池。池塘的建设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新池开挖。利用土质好、无渗漏、保水性强的涝洼地或废荒地,按东西向,长度可因地而宜,一般为30~50m,宽8m,挖深80cm,池两头全部挖去3~5m,中间留1m宽的长岛,池埂加高80cm,其余土可建造围堰,池坡比1:2,中间长岛四周坡比1:3,两头设进排水管,单列或与其它池串连。二是利用旧河沟、坑塘、浅鱼池,因池稍加改造而成,清除过多淤泥,留底泥20cm左右,在水深50~80cm处,四周修建宽1.0~1.5m平行带或稍有斜坡,与新建池所建中间岛一样,作为水蛭产卵、孵化的场地(或称产床),产床以上的边坡坡比可按1︰2.5,将原来的进排水闸,在水深50~80cm处,改装成进排水管。
2、放养
2.1放养前的准备
2.1.1清池  在放养前20天,将池水抽干,每亩用生石灰100~120kg,化乳全池遍洒,彻底消灭敌害和病原体。
2.1.2灌水、施肥  清池后3~5天,加入新水50~60cm,经2~3天可施入发酵的牛粪、大粪,每亩300~400kg,新建池塘可增加到500~600kg,较肥的池塘可少施或不施,灌水前将进排水管用密网封好。
2.1.3设置防逃网  目前主要用廉价而实用的鱼花网或防蚊网作为防逃设施和敌害入侵障碍。该种网宽1m,深埋30~40cm。埋网应在池埂岸外30cm处,开沟置网,底用小勾撅固定,然后用土填平夯实。网外20~30cm处,每隔5~8m插一向里里倾斜的小竹杆或其他防腐烂抗风的木杆撑起网,并加绑缚。防逃网具的设置与清池同时进行。
2.1.4植草  当池水pH值降到7~8时,水中可植入水草,约占全部水面的1/3,品种主要为轮叶黑藻、马莱眼子菜、浮萍、水葫芦、芡实、藕等,沉水、浮水、挺水性的植物应适当搭配,并在以后的养殖过程适当地控制或补充,以利于水蛭的栖息附着和饵料生物的食用等。产床要有15cm左右的松软土层,上可种些旱草,以便产卵、孵化时遮荫保湿。
2.1.5饵料生物的放养  宽体金线蛭特别喜食螺蚌类,每亩水面放个体较大能够达到性成熟的三角帆蚌或冠纹褶蚌60~80kg,田螺或大瓶螺50~60kg,让其自行繁生,基本能保证饵料的供给,为了满足河蚌虫勾介幼虫的寄生附着,每亩水面应放鳑鮍鱼或花鲢鱼种10kg左右,待河蚌幼虫变态营底栖生活后,再将鱼类捕出,若是鳑鮍今后若干年内都不需再放,而花鲢每年都需重放。
2.1.6种蛭的引进  宽体金线蛭当年繁殖的个体,秋季就达商品蛭的标准,可捕捉加工成中药材,所以,初养户要引放能繁育仔体的亲蛭,从经济和今后的发展考虑,一般不引放幼体。从蛭体出蛰后到产茧前都可引种,时间大约为3月下旬到4月下旬,区域不同有所变化。引种有两个途径:一是养殖者利用傍晚至清晨的这段时间到有蛭群生存的水体内捕捉;二是到场家购买。引种时要选择体重在15~20g以上,体质粗壮、活泼、体表光滑又有弹性,用手触摸迅速收缩成团的个体。这样的亲蛭抗病能力强,成活率高,怀卵量多、孵化率高。种蛭引进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①作为中药材使用的有日本医蛭和金线蛭属中部宽体金线蛭、光润金线蛭及尖细金线蛭四种,区别时,从个体上,日本医蛭个体较小很容易与金线蛭区别;从体色上尖细金线蛭背部呈棕绿色,背中纹两侧有黑色素斑点组成的新月形,前后边接成两条波浪形斑纹,腹面有不规则的暗绿色斑点散布,宽体金线蛭背中纹两侧无新月形斑点,腹面有7条断续的纵行的不规则的茶褐色斑纹或斑点;宽体金线蛭的生殖孔在环沟上,光润金线蛭的生殖孔在环上。
②引种时要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水域或流域引种,以便提高种群优势和选择优良个体,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③水蛭为雌雄同体,异体交配,在繁殖季节,每个个体的身体前部雌雄生殖孔间都有明显隆起的生殖带,繁殖以后生殖带消失,所以引种时要特别注意,以免引进繁殖后或是尚未达性成熟的个体,影响当年产量。
2.1.7运输  由于水蛭靠皮肤呼吸,又耐低氧,一些人认为运输极为容易,大加宣传,给人们造成了一种错觉,也给一些养殖户在引种过程中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往往因装运密度大或是放在大编织袋中运输,结果温度升高,致蛭死亡,或挤压感染放养后成活率很低。因此,在运输种蛭时,用透气的浅塑料盘,冲洗干净后,下面垫洗净的软白布,再均放一层蛭,不要出现挤压,然后数盘叠起,最上一个盘用纱网封好,装车运输。起运前再向盘内冲水一次,测量、记录当时的水温,并在盘中放温度计。途中每隔3~4小时向盘中冲水一次,以保持皮肤的温润和防止温度升高,同时检查有无蛭体爬出,若有要及时修整缝隙,以免再爬出。如果白天气温较高,光照强度大,应改在夜晚运输。若距离较近1~2小时可达,可因陋就简,但要避免挤压、升温和爬出。
2.2放养
2.2.1注意温差,调节水温  当运输到池边时,要测量种蛭盘中的温度和池水温度,两者的温差要保持在3℃以内,若温差达5℃时,身体局部结块僵硬,应逐渐缩小温差达到适宜范围时,再进行消毒处理。
2.2.2蛭体消毒  无论是野外自行采捕的还是外地购买的种蛭,都要进行消毒,将蛭放入0.5%~1.0%的福尔马林或1%高锰酸钾溶液中洗浴5分钟,放入隔离池饲养。
2.2.3隔离饲养  一般将种蛭按每平方米2~3kg的密度放养在小池中,经3~5天的观察,凡死亡、厌食、打蔫、体态变暗、失去光泽和弹性的都应挑出,其余健壮、无病态现象的便可放入养殖池。
2.2.4放养  放养时池水水深应控制在离产床20cm时为宜,每亩放养经隔离饲养后的亲蛭30kg左右,放养时沿池边多点散放,以便亲蛭均匀分布。
3、管理
3.1繁殖期管理
水蛭产量的获得,不是以放养种蛭的个体增重为目的,而是以繁殖幼体的生长为主,所以繁殖期的管理极为得要。宽体金线蛭在水温稳定到14℃时,开始交配,交配前个体活动兴奋且频繁,寻找配偶,交配时间大多在清晨,交配过程一般持续1~2小时。交配30天后水温18℃以上,开始钻入产床10cm左右土层中产卵茧。卵茧20天左右孵出幼蛭,幼蛭喜栖息隐蔽的安静环境。在交配期间蛭最怕惊扰,稍有动静无论是声音或震动便迅速分开,造成交配失败或不充分;在产卵茧期,若有惊扰,蛭就停产、半产或产出空茧;孵化期间卵茧最怕挤压,所以在这段时间要保持环境安静,严禁人畜惊扰和践踏。孵化期间,如果产床上的草量少或分布不均,可用湿润的稻草、麦秸等覆盖,同时要有稳定的水位,即与产卵时离产床20cm处相同,这是保持所需湿度的关键因素。当天气干旱,水位下降,就要及时补充新水达到产卵时的水位,否则卵在茧中干死;当遇大雨水位上升,又易浸湿卵茧,致卵茧烂掉,应及时排水,防止孵化中途失败。
产后的亲体一般是留池饲养,也可捕出另池集中饲养,便于以后的管理和操作。亲蛭体质较弱转池时,动作要轻柔;产卵茧时消耗较大,急需补充营养,食量较大,对饵料生物的繁殖影响很大,往往造成后期饵料生物不能满足所需,所以后期应根据情况及时补充饵料。
3.2饲养管理
宽体金线蛭的饵料是鲜活的蚌螺,如何使蚌螺个体能满足其需要,则是管理的重点。
3.2.1寄生鱼的捕出  蚌类繁殖量大,而且生长快,当年可达10~13cm,蚌类的(虫勾)介幼虫天然的寄主是鳑鮍鱼,同时鳑鮍鱼也繁殖小个体,若不及时捕出部分,影响水质和争夺饵料,一般在(虫勾)介幼虫完全脱离鱼体后,尽量全部捕出所放的鳑鮍鱼,若只放入单性鱼,则可少捕,捕出时间应在加深池水淹没产床之前进行。
3.2.2保持水位  繁殖期间的水位要始终与产床保持20cm左右,以后水位要逐渐加大当孵化完毕,一般在小麦收割后10天,则可加水淹没产床,并随着温度的增高,可加深到1.2m以上。
3.2.3水质调节  水的透明度要控制在25~30cm左右,根据水质的肥瘦程度适当补充肥料,使用时应量少次多,有机和无机肥料相结合,有机肥要充分腐熟。从7~9月,每亩每月施生石灰15~20kg,化乳全池泼洒。
3.2.4调控水生植物和水温  水生植物总体上要占水面的1/2,如果螺类吃食过剩超过1/2,则应适当减少,特别是放养的水葫芦,繁殖速度快,更应注意。捞除水草时,要避免带出水蛭若水草较少,特别是浮水性的要极时补充,尤其在高温季节。池水水温应控制在32℃以内,并采用定期冲注新水的方法,或更换部分池水。
3.2.5补充饵科  正常情况下,饵料生物的繁殖基本可满足水蛭的需求,若水蛭密度大,饵料生物的繁殖量不足,水蛭白天时而游动,说明食物缺少,应及时补充。补充蚌螺时,要沿池边均匀投放。
3.2.6巡池  每天坚持巡池,认真观察,注意水质水位变化。检查防逃网修补破洞及扶好网桩,捞除螺蚌壳,捉杀敌害。
3.3越冬管理
秋季水蛭个体长成,可捕捞或加工成中药材,小的个体则可留池越冬。同时选择个大、质优的个体作为亲蛭集中放养。当气温降到10℃以下时,水蛭蜇伏或集中到深水区越冬,此时要加水至最高水位。池边放些杂草,可保温、保湿。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稚鳖强化培育技术

上一篇:

鱼类气泡病的防治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