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酵素菌技术与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

2019-01-04 13:59:56浏览:125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罗非鱼链球菌病是广泛流行于咸、淡水的一种暴发性流行病,由于其症状也有出血或充血、眼球突出,故常与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

罗非鱼链球菌病是广泛流行于咸、淡水的一种暴发性流行病,由于其症状也有出血或充血、眼球突出,故常与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也称暴发性出血病),混称为出血病。

一、主要症状及流行

感染链球菌的病鱼体色发黑,吻端发红,体表粘液增多,禁食,或离群于水面漫游,或作旋转游泳后再沉于水底,眼球突出,其周围充血,鳃盖内侧发红、充血,有的强烈充血。有时鳍条发红、充血或溃烂,局部尤其是尾柄往往溃烂严重;剖开鱼体检查,肝脏、脾脏、肠管可见点状充血,肝脏因出血而褪色,甚至破损,肠道上皮破损引起肠炎,腹腔积水,肠道充气,胆囊胀大。

链球菌是广西、广东、海南罗非鱼养殖最为严重的流行病,死亡率高,发病之后,往往“无药可医”,养殖户只能束手观望鱼死。链球菌病是广泛流行于海、淡水的传染性鱼病,夏、秋季水温20℃以上为主要流行季节,除主要危害罗非鱼外,牙鲆、真鲷、鳗鲡等也可感染。

二、链球菌病流行的生态环境

暴发链球菌病的罗非鱼养殖塘,其生态环境一般有如下特点:

1、放养密度大。要么罗非鱼放养密度大,要么混养品种放养密度大,由于密度大,生物好氧量(BOD)大,鱼发病传染机率也增大。

2、水体污染严重。有许多养殖户为鱼猪、鱼禽立体养殖模式,由于鱼的代谢产物和畜禽粪便大量入水,增加了化学好氧量(COD),给病原菌繁殖创造了条件。由于过高的BOD值和COD值,造成鱼经常性缺氧浮头。

3、水体有害化合物经常超标。大量有机质(粪便)和无机氮化合物入水又遇经常缺氧,造成水质经常性甲烷、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化合物超标。

有毒有害化合物超标,加上鱼经常性缺氧浮头,一方面使鱼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抵抗力下降;另一方面病原微生物乘机大量繁殖,迅速达到致病阈值,于是鱼病的暴发就产生了。特异性的致病菌便感染特定的对象,链球菌致使罗非鱼暴发性死亡。

三、罗非鱼链球菌的防治

实践证明,罗非鱼链球菌并非不治之症,应用酵素菌技术结合药物的综合防治,可以标本兼治罗非鱼链球菌病。

(一)药物治疗前的生态调控措施

水质环境恶化是链球菌病的主要诱因,所以改善水质,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药物治疗前的生态调控措施有:

1、加注新水,水源必须清新无污染,否则不加。加注新水可以稀释病原体及有害化合物浓度,增加水体溶氧,其弊端是使鱼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但利大于弊。

2、底改和增氧。水底底泥由于氧气不足往往形成还原层,是厌氧型致病菌繁殖的“温床”,用专用底改剂(如颗粒型增氧剂、聚合氯化铝、硫酸铝钾等)对塘底进行改善。

(二)药物治疗

由于链球菌是以感染罗非鱼内脏为主,因此药物治疗应内外结合。

1、外用药物。为增强杀菌效果,应以杀菌药物和增效剂结合对水体消毒,由于发病水体为污染型,所以用量要适当加大。

(1)杀菌药全池遍洒:复合酚:250毫升/亩?米,或者二溴海因(24%)300~350克/亩?米,或者溴氯海因(24%、30%)350~250克/亩?米,或者二氧化氯(8%)250克/亩?米等。

(2)增效剂全池遍洒:增效剂有专用增效剂、如百威广谱增效剂(按说明书剂量),硫酸亚铁、硫酸铜(0.3~0.5毫克/升)等。如果病情严重,上述外用药应于三天内连用二次,即第一次用药后,间隔一天再用一次,为避免浓度积累,可交替用药,外用消毒药应在晴天中午用。

2、内服药物

内服药物以中、西药结合为宜。

(1)中药:三黄粉,每百公斤鱼每日12~15克,每日分2次投喂,连喂5~7天。

(2)西药:氟苯尼考(10%)每百公斤鱼每天10~15克,每日分2次投喂,连喂5~7天;或者恩诺沙星(10%~15%)每百公斤鱼每天20克,每日分2次喂,连喂5~7天。

将中药、西药计算准用量后,均匀混合拌于饲料中投喂,西药为速效药,见效迅速;中药药效长久,无副作用,同时有增强鱼的免疫力的功效。在外用药的同日,便可内服投喂。

(三)酵素菌技术防治链球菌病

药物防治见效快,但是治标不治本,为防止链球菌病卷土重来,应用酵素菌技术是很好的选择。

在外用消毒药物药性消失后(用药后5天),便可选晴天上午施用酵素菌产品,如果水质肥,透明度小于25厘米,宜用酵素菌2号肥;如果水质透明度在30厘米以上,宜用酵素菌1号肥。用量为第一次8公斤/亩(不计水深),以后每次3~5公斤/亩,每月2~3次。

用肥时开启增氧机,促进溶解、扩散,用肥后3~5天内夜间多开增氧机,以保鱼不浮头为准。

应用酵素菌产品有如下作用:

1、改善水体环境,转化或分解水体中有毒有害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无害化作用),减少鱼的应激和中毒。

2、抑制致病菌滋生。

3、改善鱼的体内环境,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

4、提高鱼对饵料的消化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同时也减少了有害排放。

5、消除药物的残留。

(责任编辑:叶编)
下一篇:

有关养常规鱼注意事项

上一篇:

新方法培育大银鱼苗种降低孵化损耗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