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是国家保护动物,又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人工养殖石蛙既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又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人工繁殖是成功养殖石蛙的关键,现将其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 1 )种蛙池与孵化池的准备
种蛙池、孵化池应建在阴暗、安静、水质良好的地方,面积以 2 - 3 平方米为宜。池内应彻底消毒洗净后放入清洁水,水深保持在 20 厘米左右,最好放些石块和新鲜水草。
( 2 )配种和产卵
石蛙通常在 4 月,气温 20 摄氏度以上开始交配、产卵。种蛙雌雄比例为 1 :1 ,密度为每平方米 15 - 20 只。种蛙-般在夜间 21 点之后抱对,母蛙在清晨 4 - 7 点产卵。卵块通常私附在水草、石块、池壁上,产卵后 1 小时内不能搅动,以免损伤破碎,降低孵化率。
( 3 )人工孵化
每日早晨观察、检查种蛙池,如果有蛙卵,可在上午 8 点后轻轻捞出,放在孵化池中的孵化盘上。在孵化过程中,要有小量清水流动,确保干净,水温控制在 15 - 30 摄氏度之间; pH 值为 6 - 8 , 1 池 1 窝( 500 - 1000粒卵)。-般在产卵半小时后,受精卵胚珠黑点变大, 7 天胚胎呈条状, 9 天蝌蚪基本形成, 15 天后破膜形成蝌蚪,孵化率达 85 %以上。
( 4 )蝌蚪饲养
蝌蚪生长-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初期( 1 - 10 日龄),蝌蚪破膜后头 3 天,靠卵粒中动量逐渐加大,开始觅食,以卵外膜和未受精卵为主要饵料。
生长前期( 10 - 20 日龄),小蝌蚪出生 10 天后,食量增大,但消化功能较弱,应投入高蛋白流汁饵料,如蛋黄、豆浆等。每日定时投饵 1 次,-般以 1500 尾蝌蚪投喂 1 只蛋黄,以后逐渐增加。
生长中期( 20 - 55 日龄),随着蝌蚪消化功能的不断增强,为促进消化器官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学特性, 20 日龄后,要逐渐减少或停止高蛋白流汁饲料量,逐步改投煮熟的植物性、藻类性饲料,如薯类的茎叶、瓜类的果叶、米饭和鲜嫩水草等,并应每天清除池内饲料残渣,确保池水不受污染。
生长后期( 55 - 75 日龄),也叫变态期。蝌蚪 55 日龄后进入变态期,分别长出后肢、前肢、缩尾。这个时期在管理上要特别细心、周到。必须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以造就适合蝌蚪变态所需的生态环境。
( 5 )幼蛙饲养
刚变态的幼蛙体小,抵抗力弱,要加强管理,应投小蝇蛆、小黄粉虫、小蚯蚓等活动性饲料。每天傍晚投料,投量视采食情况而定,随着幼蛙食量增大逐步增加投饲量,做到略有剩余。投食台每天早上要清洗干净,经常消毒,以免剩余食物变质污染池水。在以后的时间里,要视幼蛙大小,分级饲养,密度-般为 100 - 300 只/平方米。蛙池上口加纱盖,防止逃逸和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