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高涂池塘杂色蛤养殖及管理技术

2019-01-04 14:32:01浏览:85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一、概述     杂色蛤属瓣鳃纲、真瓣鳃目、帘蛤科,俗称蛤仔、花蛤、砂蚬子、蚬子。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每100克鲜肉中含蛋
一、概述
    杂色蛤属瓣鳃纲、真瓣鳃目、帘蛤科,俗称蛤仔、花蛤、砂蚬子、蚬子。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每100克鲜肉中含蛋白质8.1克,脂肪0.4克,碳水化合物2.0克,无机盐0.6克。除鲜食外,可熟食、炒菜、凉拌,做汤等,是价廉味美的海产品;还可入药,有清热、利温、化痰、散结的功能。我市于2001年开始人工养殖,主要是利用空闲的对虾养殖池或是围堤蓄水养殖,以与脊白虾和梭鱼进行综合养殖为主。近年来大量出口日本活蛤和冻鲜蛤肉,售价很高。
    二、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壳近卵圆形,壳顶稍凸出,微向前端弯曲,位于壳的背缘靠前方。小月面狭长,呈披针状或不甚明显。韧带细长,黄褐色,凸出壳面。贝壳表面以壳顶为中心,有显著的同心生长纹。放射肋细密,前、后端稍粗壮,与生长环纹交织成布纹状。贝壳内面淡灰色或略紫色。铰合部细长,壳具有3个主齿,左壳中央1个主齿,右壳后2个齿分叉。外套痕明显,外套窦深,前端圆形。
    (二)栖息习性
    杂色蛤栖息在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平坦沙质滩涂上,营埋栖生活。栖息底质的含沙量为50—90%,以细、粉砂质为宜。生长适宜水温为15-25℃。
杂色蛤具迁移习性,随着个体生长而逐渐向低潮区或浅水区迁移,不同潮区分布着不同大小的杂色蛤。通常幼苗分布在高潮区和中潮区的交界处,成贝分布在中潮区和低潮区。杂色蛤的迁移季节,一般出现在春、秋两季(每年的4—5月和9月),以5月份最活跃。
    (三)食性与生长
    杂色蛤主要栖息在河口沿岸或内湾的潮间带泥滩中,食硅藻、底栖硅藻、有机碎屑等。摄食无特殊的规律性,一般水温在25℃以下,10℃以上时摄食旺盛,繁殖期摄食强度有所减弱。正常情况下经7-8个月生长,可达3-3.5厘米的商品规格。
    (四)繁殖习性
    杂色蛤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18个月左右性成熟,繁殖季节为每年的9月中旬至11月。一个繁殖季节可产卵3批至4批,性腺成熟的亲贝一般在遇冷空气时,水温骤降,排放精卵。在繁殖季节,亲贝将精、卵排放在海水中,在海水中受精孵化。
    三、苗种生产培育  
    杂色蛤养殖的苗种来源有两个途径:人工育苗和采集野生苗。目前,浙江、福建等地人工繁育杂色蛤已获成功。每年9月中旬开始,从不同养殖海区选择优质亲贝,通过亲贝的促熟培育,人工诱导催产,获得大量成熟精卵,进行人工育苗。今年,浙江省宁海县强蛟镇提供的杂色蛤苗,苗种规格为5000粒/斤,价格每斤13元左右。 杂色蛤的人工育苗:
    ⒈亲贝选择与孵化
亲贝选择外型完整、性腺发育饱满、成熟度好的胶州湾产2龄贝。解剖镜检:卵子形状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直径70~80um。遇水后很快变为圆形;精子非常活跃。孵化前,将亲贝清洗干净,阴干10小时,分装在长方形的塑料盘内,放入玻璃缸,流水刺激,9小时后陆续产卵,每池产卵半小时,布卵密度40~50个/ml。孵化时加大充氧量,施EDTA3~5xl0-6。
    ⒉培养管理
    ⑴培养池水质条件 水温22℃,pH8.1,溶氧7.0mg/L,盐度32,22小时后转D形幼虫,孵化率85%。此时迅速用300目筛绢集苗选幼(一定要选用标准筛绢,否则,极易漏掉幼虫),倒入已准备好的池子中,以便去掉多余精子及杂质。D形幼虫密度控制在20~25个/ml。
    ⑵饵料 D形幼虫期以小硅藻、叉鞭金藻为主,投饵量2.5万~3万个细胞/ml,每天投喂4次。壳顶幼虫投喂叉鞭金藻、角毛藻、扁藻,单一投喂时饵料密度以3万~4万个细胞/ml为宜,混合投喂以4万-5万个细胞/ml为宜。当水温24℃、其他条件不变时,经14天生长发育,体长190~230um,开始变态附着,营底栖生活。
    ⑶附着基的投放 选用当地产细沙,水洗消毒后放入池底,铺设厚度0.5cm。饵料以角毛藻、扁藻、移植于室内的底栖硅藻为主,投饵量随个体的增长而加大。每天投饵6次。
    ⑷日常工作 每天定时显微镜观察,检查幼体胃肠饱满度,视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投饵量;检查是否发生病害,适当使用抗生素3每天定时测量体长,做好记录,进行对比,从体长增长情况判断生长是否正常。每周倒池1次,每天换水2次。
    ⒊室外培育 蛤苗自开始营埋栖生活至培育成商品苗,室外培养时间长达4~5个月,因此室外培育非常重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⑴铺设沙层 室外培养池底质含沙量达60%~80%时,有利于蛤苗的埋栖生活。
    ⑵保持充足的饵料 采取更换过滤海水、施用复合化肥、降低水位、增加光照等措施,繁殖基础饵料,满足蛤苗生长所需。
    ⑶严防敌害 除对台风、洪水等毁坏性自然灾害严加防范外,生物敌害如桡足类、浒苔、沙蚕、虾蟹等也应引起足够重视。放苗前应彻底清池,放养后严防滤水网破损,定期排干池水,驱赶抓捕敌害生物。
    四、养殖技术
    杂色蛤养殖分为滩涂养殖和高涂蓄水养殖,我地区主要以高涂蓄水养殖为主,本节的养殖技术主要介绍高涂蓄水养殖。
杂色蛤的高涂蓄水养殖多以混养为主。它可与东方对虾、脊尾白虾、鲻梭鱼、鲈鱼、沙逛鱼等混养,其中与对虾、脊尾白虾混养效果最好。下面就杂色蛤与对虾、脊尾白对混养技术作一介绍。
    ⒈池塘准备
    要求虾塘附近没有污水注入,水源主要以利用自然纳潮为主。地势平坦,倾斜度小,便于进水淹没,排水干露。底质以硬泥或沙泥为宜。塘口面积100亩左右,虾池蓄水深度宜在150—250厘米左右,蛤埕水位100—150厘米,最低要求60—70厘米。将塘内滩涂选择划片进行整埕。一般畦宽3—5米,高50—80厘米,蛙间距60—70厘米,以便播种及埕间管理。放苗前10天左右,养蛤埕浅锄后进水浸泡2—3天,后排水进行埕池荡耙抹光,以防浒苔附着滋生,并利于苗种附着及生长。一般以上埕和中埕养蛤,下埕(低埕)为饵料台,蛤埕面积占虾塘比例20%--25%为宜。虾蛤放养前将塘内淤泥,残饵及已干裂的滩涂表面清除干净,并对养殖埕面进行翻耕,深度15--20厘米,曝晒3—5天后耙细平整,蓄水5--10厘米进行药物消毒,采用茶籽饼20ppm或生石灰350ppm或漂白粉60ppm。虾塘经清淤、去污、毒杀致害后,经60—80目筛绢过滤,进水洗池,严防各种害卵进入。
    ⒉蛤苗播种
    蛤苗播种时间一般始于3月上、中旬,到4月上旬结束,通常蛤先虾后,以防受虾伤害。播苗密度依埕地底质软硬,潮区高低,苗种大小而定。一般亩放规格在800—1200粒/公斤的蛤苗30-50公斤。播苗方法采取带水播放,播苗前,先将苗种聚在木桶内,用海水洗净泥土,捡去杂质。播苗方法分为抛播和撒播两种。抛播法适用于埕面宽的蛤畦。播苗时,左手提苗篮,右手轻抓起蛤苗,用力向埕面抛播。无风时,两人在埕面的两侧交叉播种,有风时,顺风向播。撒播法,适用于狭窄的蛤埕,播苗时,苗筐放在泥马上,左右两手同时轻轻抓住蛤苗,掌心向上用力向埕面撒播。播种蛤苗时于蛤埕两边留出空地10—20厘米,供蛤苗移动穴居,以免进入沟内;蓄水播苗,蛤埕水位15—20厘米,播苗力求均匀;不宜在烈日、暴雨天气下播苗,应在大潮汛期进行,一般小潮不播苗。对虾放苗在每亩1—1.5万尾为宜。脊尾白虾苗由海水自然带入,无须放养,也可每亩放10—20斤脊尾白虾抱籽亲虾,自然产出虾苗。
    ⒊饵料投喂
    ⑴施肥培饵 于蛤苗播种后或于虾苗放养前,施足基肥培养饵料浮游生物,以施有机肥为主,每亩施粪肥(鸡粪)50—60公斤,堆放在池塘四周,让其逐步释放肥效,使池中水色变成黄绿色或浅褐色。虾苗投放后,看水色而定,一般每15天—20天追肥1次,以施无机肥为主,每亩施尿素与过磷酸钙混合肥1—1.5ppm(比例2—3:1),先溶解后喷洒于蛤埕周围水面上。至7、8月份水温上升,池内饵料丰富即停止施肥,对虾收捕后继续追肥。
⑵虾塘投饵 虾以鲜活饲料或人工饵料为宜,蛤以滤食水中浮游生物为主,虾塘坚持定时定点投饵,防止投饵不足对虾到蛤埕寻食扒苗,影响蛤苗生长和成活。
    ⒋日常管理
    ⑴水质管理 虾苗放养后15—20天开始逐渐添水,暴雨后及时添换新水,养殖中后期要加大换水量,对虾收捕后蛤埕水位降至30—40厘米。一般春秋季节,保持水位在养殖埕面上20-40厘米,7月-9月高温季节加深水位,保持水深50—60厘米。冷空气前也要适当加深水位。平时根据天气、水温、水色、蛤的生长发育阶段等综合因素,灵活掌握施肥投料等。养蛤池水色以茶褐色、清绿色、透明度以20—25厘米为宜,不低于15厘米,水色不宜太浓,防止发生赤潮。
    ⑵整埕管理 蛤苗播种后,要定期检查成活率,若成活率低要及时做好补苗工作。春夏之交,大风暴雨频繁,洪水夹带大量泥土淤积埕面,严重时能使杂色蛤窒息死亡,这时要用推土板将淤泥推移到别处。对流速缓慢,淤泥沉积较快的埕地,每个大潮汛后要进行一次推土平埕和清理水沟工作。
    ⑶清除敌害 养殖池塘中极易繁殖青苔及敌害生物,既消耗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又覆盖养殖埕面,影响蛤生长。因此,一旦发现,要选择大潮大汛期间,早晨或傍晚干露滩面,一般干露2—3小时内,用10--15 ppm茶籽饼毒鱼(敌害),1—2小时后,随涨潮尽快注换新鲜海水,并及时更换破损的筛绢。
    ⑷清除浒苔 6月上旬和10月下旬,虾塘中极易繁殖浒苔,影响蛤苗生长,可选择大潮期间上午或傍晚,干露蛤埕,捞取清理。 ⑸病害防治 除正常做好清除敌害工作外,对虾病要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在病害易发季节每半月投喂1‰土霉素或痢特灵药饵2—3天,并每半月用溴氯海因0.3—0.5ppm全池泼洒一次,进行水体消毒。
    五、收捕、运输与加工
    (一)起捕
    蛤苗经7—8个月养殖,于对虾收后,施肥促肥半月至一月左右,至春季前后,壳长达3厘米—3.5厘米时,即可起捕收获。收捕方法是排干水后,用锄耙挖沙拾取,一般可亩产虾50公斤,其中斑节对虾30公斤/亩,脊尾白虾20公斤/亩,杂色蛤1000公斤/亩左右。 (二)运输
杂色蛤适应环境能力强,能经受数小时甚至12天不干涸,不致死。但对杂色蛤的分选时间、运输等因素仍会影响质量。正确的方法是:排净虾池中海水,扒蛤出池,装大尼龙网中,在另一有海水的虾池中上下浮动洗涤,洗去蛤壳表面上的泥沙杂质后,堆放在坝上铺设的清洁大帆布上,马上分选,按3cm—4cm—5cm—6cm以上四个规格分选;不足3cm、死蛤、裂口蛤、碎壳蛤分出单独存放。分选后用编织袋或麻袋按21公斤一袋过磅包装,用麻线扎口装车。运输工具要有遮盖、防日晒、防雨淋的措施和方法。
    (三)加工
    杂色蛤的加工有这样几种方法:一是原汁鳖壳真空小包装;二是烤制干品;三是冷冻制品 ,又可分为全壳冷冻品、生开冷冻制品 、漂烫单体速冻制品 、块冻煮杂色蛤肉、单体冻煮杂色蛤肉;四是加工杂色蛤油;五是加工贝壳粉等。
(责任编辑:煜城)
下一篇:

美国大口胭脂鱼养殖常见病肠炎病的防治技术

上一篇:

田塘虾蟹鳜混养效益增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