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国对养殖鱼类的免疫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在草鱼养殖方面,代表了我国水产疫苗的发展水平,目前已经有注射型疫苗、浸泡型疫苗取得生产批准文号,口服型疫苗也在实验室阶段完善中,目前尚无产品面市。
国内比较成熟的注射用水产疫苗产品是珠江水产研究研制的草鱼出血病活疫苗(GCHV-892株),2010年12月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证书号:(2010)新兽药证字51号),2011年3月获得生产批准文号(兽药生字(2011)190986021)。
该疫苗的特点是用量少、效价高、保护力强、免疫产生期快、免疫期长、使用安全方便,克服了组织苗(土法疫苗)效果不稳定和细胞灭活疫苗免疫期较短的缺点,主要应用于对草鱼病毒性出血病(GCHV-892株)的免疫防病,使用浓度为10-2,注射剂量0.2毫升,免疫时效为1年。
一、注射免疫
在冬末春初,气温在10-20℃时放养草鱼种期间适宜注射疫苗。夏季高温鱼病易发的时候不适宜注射疫苗。注射规格:通常3寸(10cm)以上的鱼种,就可以注射疫苗。如在操作熟练的情况下,小规格鱼种也可以注射疫苗,但注射的剂量要减少,且保证鱼种体长在3cm以上。
1、注射免疫准备工作
注射免疫准备工作首先要选择型号合适的连续注射器,使用时须用75%的酒精消毒或用开水煮沸15-20分钟消毒。一般来说,规格在11朝-4寸的鱼种一般选用4#注射针头,规格在5寸以上的鱼种一般选用5#注射针头。若采用腹腔注射时,要防止扎针太深伤及鱼体内脏,可在注射针头上套一小截塑料管或剪短针头,暴露出的针尖长度略长于鱼体腹肌厚度。
由于鱼类种苗大多对溶解氧等水质因子要求较高,抗应激能力较差,对环境胁迫敏感,免疫接种过程中稍不注意就可能发生损伤鱼类甚至导致死亡的意外,给疫苗接种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按常规法取养殖池、塘、网箱水域水样,检测水质的盐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理化因子,并结合经验性水色观察,判断水质质量,必要时做优势藻类镜检分析,以确认是否存在有害藻类优势种群。通常选择在天气晴朗、水温适宜的早晨进行鱼体免疫,在施行免疫前,首先要确认待免鱼健康:通过询问养殖业主了解待免鱼的生长、摄食、有无病史与用药史、周边其他养殖尤其是与待免鱼同类养殖的病史。抽样镜检待免鱼3-5尾,观察体表、摄食是否正常;按常规方法镜检寄生虫。免疫前1天,待免鱼需停饲(饵)一天。
2、注射免疫操作
鱼类注射免疫操作,如一般动物注射一般,将药液配伍完毕,即可进行。1瓶500尾份“草鱼出血病冻干苗”可配1瓶100ml“草鱼烂鳃赤皮败血三联苗”或者1瓶100ml “鱼嗜水气、温和气单胞菌灭活二联苗”。注射时,半斤以下鱼种每条注射0.2 ml;半斤以上鱼种每条注射0.3 ml.
注射的部位,鱼类皮下注射操作难度较大,国内一般采用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肌肉注射一般采用背鳍基部,注射液量控制在每尾鱼0.1-0.2毫升,与鱼体呈30-40°的角度,向头部方向进针。进针深度约为0.3厘米,根据鱼体大小以不伤及脊椎骨为度。肌肉注射的疫苗一般为易吸收、无佐剂为宜,否则易形成肿块,影响鱼体正常代谢。腹腔注射,将针头沿腹鳍内侧基部斜向胸鳍方向进入,与鱼体呈30-40°的角度,向头部方向进针。
进针深度依鱼的大小而定;有的地区习惯用胸腔注射,从胸鳍内侧基部插入,不过个体小的不适用此法。如技术熟练,用腹腔注射或胸腔注射法,药液不易漏出,比肌肉注射效果好。
整个操作过程要轻、快、稳,尽量减少鱼体的损伤。严格按照疫苗产品使用说明的适用对象、免疫方式、剂量、注意事项等要求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要密切注意鱼的稳定状态,如出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早期安全防护处理。注射疫苗后最好用“鱼菌清”(商品名)、“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消毒水体,预防细菌感染伤口。
此外,疫苗产品中的生物大分子在光照条件下易分解,因此在注射过程中需将疫苗瓶遮光放置,忌暴晒。疫苗一旦开瓶后,就要马上使用,而且要当天用完。当天开瓶但没用完的药液、用完的瓶、纸箱、泡沫箱等废弃物要做统一无害化处理,以免造成等污染环境。
3、注射免疫后管理
施行免疫时鱼因在环境胁迫(拥挤胁迫、捕捉胁迫、提表损伤、疫苗的使用等)的作用下,机体抗病、抗逆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必须加强日常养殖管理工作,检测水质的理化因子,确保水质良好;观察受免鱼的摄食,投喂新鲜的饲料,在免疫后的头1-2周内,每日投喂一次复合维生素,特别加强维生素C的添加。
二、浸泡免疫技术
浸泡免疫成为目前研究中鱼类免疫接种最常用的免疫方法之一,并逐步向生产推广。浸泡后效果可以通过添加佐剂等进一步提高,改进了接种方法,方便了生产操作,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小了操作对鱼体的刺激,提高了生产效率,发挥了水产养殖特色。
目前适于浸泡已经获得生产批准文号的水产疫苗为鱼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灭活疫苗【兽药生字(2011)190986013】,该疫苗适用于对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预防,目前该疫苗的推广示范点遍布全国水产养殖重点区域,浸泡注射接种试验鱼相对保护率为62-66%,可以达到预期的有效保护。
1、苗种选择和准备
浸泡免疫,同样要保证水质和鱼体健康,操作同注射免疫。而且各地因为水文、气候、水质、鱼种质量的不同,为了确保安全,在批量免疫处理前,特别是首次进行操作前,有必要对待免鱼进行安全性测试。
随机抽样20-50尾鱼进行试验。浸泡免疫方式主要应用于规格约3-13cm鱼苗,在疫苗产品说明书规定的疫苗使用浓度、鱼苗密度和充氧等条件下,观察在规定的浸泡时间内是否出现异常反应,还可以通过延长浸泡时间或提高疫苗使用浓度30-100%或加大10-50%鱼苗密度等做法,以考验鱼体的高强度耐受性,这对批量免疫处理的安全防护措施的制定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2、浸泡免疫操作
浸泡使用方便,尤其适用于鱼苗、鱼种等规模化使用,将该疫苗用清洁自来水稀释100倍,每1L疫苗原液可分批浸泡鱼种100公斤,浸泡15分钟,同时用增氧泵增氧,即可达到实验效果。目前在各地的使用情况来看,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添加佐剂或其它简单易操作的辅助手段,效果提升很大。佐剂的使用要在相关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
浸泡免疫减小了操作对鱼体的刺激,因此注射后管理相对注射免疫相对简单,注意保持常规养殖生产操作科学规范即可。
加强综合防治:除了疫苗的特异性免疫防治外,在养殖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其他细菌和寄生虫、病毒等病原性疾病及其他非病原性疾病,因此必须建立综合防治管理意识,通过病原早期监控和水质、饲料的精心管理,以保障养殖全过程的安全。
养殖场应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本场实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按技术要求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改动其中的关键操作。有时不同疫苗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干扰,因此对疫苗的联合使用必须经过试验验证,两种不能连用的疫苗要间隔1周以上接种。
三、疫苗免疫失败的可能原因
操作过程也会出现免疫失败,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要逐一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鱼体方面
鱼体一定要保证健康,这一点尤为重要,当鱼塘或网箱内的鱼出现发病死亡,就不能注射疫苗(土法疫苗除外)。捕鱼时发现气压低、鱼塘缺氧、浮头或水质恶化;或鱼有烂鳃、干尾、烂鳍,体表、鳍条基部、吻端、鳃盖、眼圈等部位充血,肛门红肿、腹水等细菌或病毒感染症状的鱼,以及有大量寄生虫寄生的鱼都不能注射疫苗(土法疫苗除外)。
2、病原方面
毒种地区差别和毒种变异。疫苗的优点在于它的针对性明确和预防性强,能特异性的作用于某病原,充分发挥动物机体获得性的免疫保护机制;在发病季节前接种疫苗,机体可产生特异免疫记忆,在受到病原侵袭时快速防御机体免于特定病原感染,从而达到预防某个疫病的效果。如果病原发生变异或者不同,效果就要差很多。因此如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疫苗就不能用于预防草鱼病毒性出血病,也因为疫苗产品的针对性。
3、产品方面
接种剂量不够、免疫方式不正确(如用浸泡疫苗用作注射用)或者疫苗保存不当都可能导致免疫失败。冻干疫苗需要放在冰箱冷冻层中(-10℃左右),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等水剂型疫苗需要放在冰箱冷藏层中(4-8℃)。更不能使用超过有效期的疫苗产品。
4、其他影响因素
如饲料种类及成分、水质条件等。恶劣的水质不适宜注射疫苗。恶劣的水质通常表现为水色呈蓝绿、灰黄、黑褐、淡红色甚至红色、紫红色、黑色等,而且水的透明度低。当塘水溶氧在3毫克/升以下(即鱼塘缺氧),酸碱度在6.5以下(即偏酸)或8.5以上(即偏碱),铵(氨)氮0.68毫克/升以上(水温30℃,酸碱度8)和1.32毫克/升以上(水温20℃,酸碱度8),亚硝酸盐0.15毫克/升以上。当出现上述恶劣的水质或其它有害物质达到危害鱼类生存水环境时,都不能注射疫苗。
疫苗接种只是鱼类疫病防控中的重要环节,一种疫苗并不能预防所有疾病,更不能解决水产养殖所有问题,疫苗是针对特定的病原发挥作用,而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因素很多,涵盖了宿主、病原、环境等单因子及其相互关联的多因子。
因此要解决疫病问题,除了疫苗,还应考虑投入其它预防技术和产品,如通过免疫调节剂以提高抗病力,通过环境改良剂调节养殖过程中有害物质积累带来的生态平衡变化。从更宏观来看,解决病是一个综合问题,还需延伸到抗病良种、适宜养殖模式、高效饲料等,即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