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无公害草鱼池塘高效养殖

2019-01-04 15:04:19浏览:356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一、池塘选择及建设1、池塘选择:池塘面积10亩左右,水深2-2.5米,保持淤泥20厘米以下,池埂不渗漏,进排水方便,水源充足良好,
一、池塘选择及建设

1、池塘选择:池塘面积10亩左右,水深2-2.5米,保持淤泥20厘米以下,池埂不渗漏,进排水方便,水源充足良好,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水质标准》的规定,增氧机、投饵机配备齐全,并用石棉瓦等材料建好防逃设施。

2、清塘培水:种苗放养前10天,每亩水深10-20厘米用生石灰125公斤彻底清塘消毒,以杀灭病菌、寄生虫及野杂鱼等。消毒3天后注60-80厘米水深,每亩施发酵的粪肥250公斤左右培肥水质。

3、投放螺蛳:3月底前每亩投放鲜活螺蛳50-100公斤,既可以作为鳖、蟹、虾天然饵料,又可以净化水质。

4、移植水花生:实施鱼蟹或鱼虾混养塘口,3月份在池塘四边中间位置与四角放置一定数量的水花生,占池塘面积的5-10%。用绳、桩固定好,水花生可供河蟹、龙虾栖居蜕壳,又可以作为蟹虾饵料(草鱼不摄食水花生),同时池塘缺氧或用药物全池泼洒,河蟹、龙虾均可爬在水花生上,减少伤害。

二、种苗放养

1、鱼种放养:以草鱼种为主,适当搭配鲢、鳙和鲫鱼,不放鲤、青等肉食性鱼类。亩产草鱼500公斤左右池塘,一般亩放150-250克/尾草鱼种250-280尾,搭配10-12尾/公斤鲢鱼100尾、8-10尾/公斤鳙鱼40尾、16-20尾/公斤鲫鱼100-150尾。鱼种于2月底前放养结束,放养前可用3-5%的食盐水溶液浸泡15分钟。

2、特种水产品苗种放养:⑴鳖种放养。实施鱼鳖混养池塘,3月中旬至5月上旬亩放养150-250克/只的幼鳖30-40只。⑵蟹种放养。实施鱼蟹混养池塘,3月底前亩放养120-160只/公斤蟹种250-300只。⑶龙虾种放养。实施鱼虾混养池塘,4月中下旬亩放养300-400只/公斤龙虾幼体5-6公斤。种苗要求无病无伤、规格整齐,尽量就近购买,避免因长时间运输而成活率下降。龙虾种最好自行用小塘培育放养。

三、饲养管理

1、饲料投喂:一般只投鱼饲料,不单独喂养鳖、蟹、虾。鳖、河蟹、龙虾可以摄食池中螺蛳、病死鱼类,虾蟹还可摄食残饵,提高饵料利用率。饲料以颗粒配合饲料为主,搭配投喂青绿饲料,青饲料要新鲜适口,这种投喂方法既能保证营养全面,又能满足草鱼生长的需要,对净化水质、防止鱼病也有好处。饲料投喂要按“四定”、“四看”原则进行,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色、看鱼情”。每天上午8-9时和傍晚各投喂1次,配方饲料按吃食鱼体重的3%左右投喂,青饲料为草鱼体重的30-50%,以2小时内吃完为好。投喂配方饲料时,注意要在水花生处适当投放些饲料。

2、水质调节:要经常保持水质的清新和卫生,每3-5天加注新水10厘米左右,以增加水体活力,增加溶氧,提高浮游生物的繁殖率,满足鲢鳙对饵料的需要,也刺激河蟹、龙虾等水产品的快速生长。每15-20天亩泼洒生石灰10-20公斤,以调节水体pH值,改善水质,并可增加钙质,满足蟹、虾、鳖、螺生长需求。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开启增氧机增氧。

3、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法。严格执行《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严禁使用国家禁用药物。混养蟹、虾池塘,禁用敌百虫、菊酯类等甲壳类敏感的药物。在遵循定期泼洒石灰水的基础上,定期在食场周边泼洒漂白粉、强氯精等消毒剂。对草鱼危害较大的常见鱼病主要是赤皮、烂鳃和肠炎病。一般采取内服外泼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外泼主要以强氯精、二氧化氯等消毒剂为主,连用2-3天。内服以“三黄粉”药饵效果较好,每50公斤鱼用三黄粉0.3公斤(大黄50%、黄柏30%、黄苓20%碾成碎粉),与面粉糊混匀后拌入饲料中喂鱼,连续3-5天。

四、成品上市

根据季节和水产品长势,及时将达到上市规格的水产品起捕上市,以调节养殖水体中水产品密度,始终保持水体合理承载量,促进水产品生长,提高产量。

1、鱼类上市:从9月份开始,及时将上市规格鱼轮捕上市,年底实施干塘全部出售。

2、特种水产品上市:混养龙虾池塘,在虾种投入50天左右,可以用地笼等网笼类渔具捕捞10厘米以上的成虾上市,捕大留小;混养河蟹池塘,从10月份开始采用地笼等渔具捕捞成蟹,根据市场行情,及时上市销售或暂养;混养鳖池塘,根据需要可用鳖枪捕鳖出售。

(责任编辑:小城)
下一篇:

夏季成鱼的饲养管理

上一篇:

鲈鱼生长不同阶段如何投饵?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