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沟养蛙实际上是半人工养蛙,从蝌蚪收集、孵化到幼蛙上山,可借助人工辅助措施,有利于提高幼蛙存活率。待幼蛙进入山林后自由取食,则完全是一种自然生长过程。本文以封沟养蛙为例,试举7个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让农户少走一些弯路,尽可能提高幼蛙成活率,使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孵化池蓄水要充足,严防干涸
春旱时,水源得不到保证,要将孵化池中间挖一深坑,使整个孵化池呈"漏斗"状,水少时蝌蚪可躲进深水坑,不至于因干涸而死亡,遇春旱时要每天巡视一遍孵化池,及时补水。
2、注意放养密度
蝌蚪初孵出时,每平方米水面宜不超过4000只,不宜过密,如果密度过大可随时往其它池中疏散转移,以后随蝌蚪日龄增大,每平方米水面放养数量应逐渐减少。
3、预防天敌
进入林中之前,蝌蚪的天敌主要是禽、蛇、鼠,禽类以野鸭为主,这个时期应看护好孵化池,将池边蛇、鼠洞堵塞,并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护措施,消灭蛇、鼠,驱赶野鸭。
4、病害防治
红腿病是林蛙的主要病害。如果发现幼蛙患有红腿病时,将染病林蛙捞出,单放进一个池中,将池水配制成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24小时,然后再放入正常池中。
5、选择适宜的上山路径
幼蛙上山时,尽量使幼蛙避开陡坡或石壁,要人工辅助幼蛙转移至缓坡处上山。如果幼蛙上山道路不畅,群集一处,一是易招引天敌;二是难觅食物,会造成幼蛙大量死亡。
6、适当补充饲料
幼蛙初上山时,密度过大,林中自然生长的昆虫不够众多幼蛙采食,可在幼蛙较密集处,投放一定量的低龄黄粉虫,补充野生昆虫不足的问题。
7、防人畜践踏
在幼蛙上山时,可阶段性的封山,禁止人员进山采集山菜和林下放牧,以免幼蛙被人、畜践踏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