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倍化处理技术
(一)6-DMAP诱导法:
1、器材:
500目、260目筛绢,显微镜,烧杯,量筒,计时电子表,15L塑料桶,1ml啄管,载玻片,棕色容量瓶,解剖工具(蛎钩解剖刀)。
2、药品及配置:
1)二甲基嘌呤(6-DMAP)配置方法:准备好饵料培育藻种的海水(经消毒过滤),提前在容量瓶内将1克药品溶于400ml海水中,摇匀,配置成0.0153mol/L的溶液待用。
2)次氯酸钠溶液:将其溶于海水中,配成5%的浓度,用于消毒。
附:药品用量计算
M1V1=M2V2
V2=M2V2÷M1
M1:0.0153mol/L
V1:未知量
M2:400μmol/L(6-MAP的倍化处理浓度)
V2:用量筒提前在15L水桶内定出一个标准体积(生产单位自由掌握)
3、苗室准备
1)成熟种贝:必需是性腺发育饱满,卵黄颗粒均匀,精子活动快。否则授精率低,影响孵化与倍化效果。
2)提前准备25.2℃-25.3℃的预热海水。
4、操作过程:
1)雌雄鉴别:
解剖:派专人解剖种贝,注意解剖时尽量不碰生殖腺,以免精液污染。每解剖一次必须将解剖工具浸入消毒液中消毒一下再用。
鉴别:用载玻片挤出精卵液沾水对光观察,颗粒散开的是雌的。无粒粘稠的是雄的。鉴别后要严格将雌雄种贝分开,载玻片每用一次都要消毒。
2)获卵:
获卵方法:用玻璃片将卵刮入盛25℃海水的容器内桶或烧杯。
定量:将卵液用260目筛绢过滤到15L的水桶内,定量。一般取1ml卵液稀释1000倍镜下定量。要求卵数在倍化处理时密度达到2万--3万个/ml。
3)授精:取多枚雄贝的精液(10--20枚),用少量泼入卵液中授精,搅拌均匀。同时计时。最好能检查一下授精情况,一般一个卵子周围有5个左右精子为宜,越少越好。授精5--6分钟以后,用500目筛绢滤出卵子,倒入标定好体积的水桶内,加水至定容线。15分钟时加药进行倍化处理。(这次过滤是为了滤出精子)
注:提前过滤是因为500目网过滤速度很慢,必须提前过滤,否则会延误倍化处理时间。定容的方法是用量筒量出一个标准体积,在桶上划线做标记,即为定容线。
4)倍化处理;15分钟时加入6-DMAP溶液,用量筒量V1数量的药液,倒入盛卵水桶内,使倍化处理浓度达到400μmol/L。处理15分钟,在12-13分钟时开始用500目网过滤。因过滤速度慢,需要提前过滤。
最后再向滤网中加水洗卵几次,滤好后入池孵化。(这次过滤是为了滤出药品)
注:在受精15分钟时处理是为了抑制第一极体的出现。
5)孵化:水温25℃。
以后育苗程序、技术、操作、管理如二倍体育苗。
(二)咖啡因诱导法:
1、器材:
260目筛绢、量筒、计时电子表、15L塑料桶、1ml啄管、载玻片、解剖工具50-100L左右的大容器、牙签。
2、药品及配置:
咖啡因:倍化处理浓度为10mmol/L,配置方法:2g/L,需提前2小时用高温水化开溶解,可以自配一定浓度,用时用量筒量出需要的药品量。
消毒;用热开水
3、苗室准备:
1)准备成熟种贝
2)准备25℃、35℃预热海水
4、育苗操作
1)雌雄鉴别:
解剖:同上
鉴别:用牙签挑生殖液沾到玻璃片上观察,挑完一个扔掉一个牙签。玻片在开水中消毒。鉴别后将种贝分开。
2)获卵:方法同上。要求卵数在倍化处理时密度达到1万个/ml。
3)授精:方法同上。授精后20分钟准备进行倍化处理。
4)倍化处理:在受精时间达到22-23分钟时,进行倍化处理。将V1体积的受精卵倒入V2体积的35℃的海水中,配置成V3体积的32℃-34℃的倍化海水,同时加入使V3体积海水达到10mol/L浓度的药品,进行倍化处理,处理15分钟后入池。
温度换算公式:25℃×V1+35℃×V2=(32-34℃)×V3
V3=V1+V2
注:入池前最好进行温度缓冲,即加入25℃海水降温。缓冲处理可在12分钟内进行。缓冲处理可避免温差大使受精卵受刺激,影响孵化率。在受精22-23分钟时,即第一极体刚一出现时进行倍化,这是为了抑制第二极体的出现。
5)孵化:在15分钟时,将受精卵倒入25℃孵化池中孵化。
以下操作基本同二倍体苗,只是需要在选育后第3天进行倒池。因为咖啡因处理,对卵损伤较大,幼虫畸形较多,此时倒池会淘汰掉畸形和死亡幼虫,避免污染水质。
二、看法与设想
这两项技术都在我区进行了生产实践,经过验证:6-DMAP处理法比较可靠,育苗三次,虽然效果有所差异,但都基本上获得了成功,比较适于普及推广。而咖啡因--温度休克法却在几次实践中遭到失败。总结教训,虽然原因众多,但也发现这一技术还存在有许多不稳定因素,不易掌握。因此它的可靠性和技术的成熟度,还需在以后的生产实路中经过验证和提高。
通过实践,我们从成功与失败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对这一技术大家都有了比较深的认识,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看法与设想。
1、针对6--DMAP诱导法
这一方法具有安全可靠,操作比较方便,孵化率、倍化率、幼虫成活率都比较高的特点。一般孵化率可达30%-40%,倍化率可达50%以上。但在操作中500目网的两次过滤处理比较占时费力。而且药品和500目网都比较紧张,价格也比较昂贵。
但我们按如下成本换算:
药品用量 1000元/克
0.0652g → 62.5元
↑400μmol/L浓度处理
倍化处理时受精卵密度按3000万/ ml
↓孵化率30%
900万D形幼虫
↓成活率30%
270万眼点幼虫
↓20%变态附着
54万稚贝
↓40个/片
1.35万片
由上可见,处理3000万卵用药费用65.2元,下壳1.35万片。每片可折药品成本65.2元÷1.35万片=0.005元/片。通过上述计算我们可以看出,药品投入成本与育苗收益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而且500目网成本为500元/m2,可以多年重复利用,也不会占多大育苗成本。所以我们认为此法在生产中确实可行。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此法的两次过滤比较繁琐,占时较多,如果网不够用,则会延长操作处理时间。经过讨论,认为这种过滤处理似乎没有必要。因为:1)人工受精的精子数量可以人为控制。而且根据二倍体的生产实践,多余的精子不会对孵化产生多大的影响,所以可以不滤出精子。2)倍化处理时,加入的1克、2克药物,下到大池后的浓度会被稀释到很小,如此小的浓度按理不会对生产产生多大的影响。专家们对这一提议也表示赞同,因为过滤手段来源于传统的CB诱导法,实验过程中一直采用传统操作法,在大生产中是否可以简化,还没有进行实验,但是理论上应该可行。所以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在药品充足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对这一技术改革进行实践验证。如果此法可行,那么6-DMAP诱导法在生产中将会变得更加简单、方便。
2、针对咖啡因--温度休克法
此法在国外,如日本、美国等国家都有实验成功的报导。但在我区几次生产都遭到失败。个别苗室也确实育出了三倍体幼虫,但在后期却大批下沉,有的面盘解体,所以此法在大生产上是否可行还没有得到验证。幼虫下沉的原因是否与处理方法有关也无从考察。虽然失败是惨痛的,但客观原因也很多,所以目前对它还不能全盘否定。若想在以后继续推广此法,还需要对它进行更多的实验和实践。可喜的是我们在生产中对此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这对于以后的生产实践大有益处。
这一方法是咖啡因结合温度休克法,具有药物低廉,不用过滤,操作也比较简便的特点。但在生产上经常会碰到调温不易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处理效果。所以在生产前一定要进行准确的计算,操作中要准确、严谨。
按照专家提出的技术要求,温度休克时温度要从25℃急升到32℃-34℃恒温,调温水最好用35℃海水。在生产中曾有因计算失误,没按要求将25℃的受精卵液倒入35℃的海水中,而是倒入3 9℃海水中,欲得到33℃海水进行温度休克,结果却将受精卵全部激死的例子。这不但提醒我们要严格控制温度,而且也说明了休克过程中的高温变化对受精卵的伤害太大。我们认为这也可能是造成这一方法孵化率太低的主要原因,而且此法处理后幼虫成活率低也可能与它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考虑调温时在最佳温度休克范围内尽量走下限,可能会更好地保护受精卵。可这1℃-2℃的调整温差是否会产生明显效果或对倍化率存在多大影响,我们也大胆地进行了实验生产。但却因为对比生产没有成功,所以没有得到最后结论。我们认为这一思路可以在以后的生产中进行验证。找出一个最佳处理温度,对于这一技术的完善以及对以后的生产都尤为关键。
同时我们在研究探讨中发现温度休克这一方法还存在有很多弊端目前还无人能够解决。大家知道,在三倍体处理中,把握好处理时机尤为重要。即在某一特定时刻进行倍化处理的时机掌握对倍化效果特别关键。而温度休克时很难在特定时刻将温度一下子调到指定温度,这项技术目前还无人能够突破。正如一些专家指出,如果温度休克法在生产中切实可行,那就无需进行药物处理。看来温度休克法确实还存在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解决。
三、苗种状况对比分析
通过育苗生产和海上养成,我们发现三倍体苗种,在幼虫培育阶段,生长程度较快。一般出现眼点的时间比二倍体早1-2天,而且幼虫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比二倍体强。只是在培育期间幼虫个体差异较大,给后期下壳造成一定的难度。育苗单位多采用筛苗法解决这一难题。培育期间的日常管理基本和二倍体相同,但是三倍体在选育后的畸形率和死亡率都比二倍体高,所以需要在选育后的第三天提前倒池一次,淘汰掉畸形和死亡的幼虫。根据专家的意见,三倍体幼虫在培育前期密度最好小一点,7-8个/ml,这样会减小幼虫个体差异,幼虫生长速度也会加快。这样的幼虫后期变态率高,所以下壳时在壳数适宜的前提下(参考:海湾扇贝7000片/m3,栉孔扇贝5000片/m3),幼虫可以少下,一般2-3个/ml,就能保证变态附着效果。这样可以减少三倍体幼虫的损失。因为三倍体幼虫的孵化率和成活率都比二倍体低,所以幼虫比较珍贵。因此在生产中要"精",尽量减少幼虫不必要的损失。
对今年的三倍体牡蛎苗的海上跟踪调查,我们计划每月进行1-2次。在过去的两个月中,我们经过两次海上调查,发现出库后三倍体牡蛎苗的长势要好于二倍体牡蛎苗。据董家沟育苗室的数据,三倍体牡蛎苗的夹苗时间要比二倍体提前一周左右,夹苗后的长势差别,虽然表现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倍体牡蛎已逐渐表现出了很好的生长优势。由7月中旬和8月中旬的两次调查数据就可以看出这种优势。第一次调查,同期的三倍体和二倍体的长度都是2cm左右。看不出个体差异。但第二次调查,大小就有了差别。三倍体最大个体长约6cm,平均4cm。而同期的二倍体最大只有5cm,平均3.5cm,这时就可以看出长势上的差异。而在同时进行的对养成1年的商品牡蛎的海上调查,也可以看出三倍体牡蛎的生长优势。在8月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养成1年的三倍体牡蛎最大个体长度可达15-16cm,平均长度比同期的二倍体长约2-3cm。出肉率的比较受季节影响较大,在夏季浆期以前,三倍体牡蛎的出肉率要高于二倍体约20%,而在二倍体浆后,出肉率就比二倍体略低。而且三倍体牡蛎比二倍体牡蛎抓绳牢靠,刺多,颜色鲜艳,口感甜香,不涩不腻,很受养殖户的欢迎。从育苗到养成,三倍体牡蛎比二倍体表现出的诸多优良性状,都可以看出三倍体牡蛎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四、牡蛎三倍体育苗生产应注意的问题
1、蛎种问题
蛎种是三倍体育苗生产成败的关键。通过对几家苗室生产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利用成熟的二龄蛎种,其倍化效果要远远好于不成熟的二龄蛎种和1龄蛎种。因为1龄蛎种雌雄同体较多,对生产上严格要求同步受精不利。而不成熟蛎种由于卵很难变圆和卵黄颗粒不均匀,极易造成受精后发育不同步,有的快,有的慢,有的甚至不发育,这样会严重影响倍化效果,还会造成幼虫因为卵黄营养供应不足而在变态过程中大量下沉,直接影响到育苗生产的成败。因此我们提倡在三倍体育苗中,体用成熟的二龄蛎种,以提高三倍体育苗效果,保障育苗的成功率。
2、操作技术要严格
在牡蛎三倍体育苗中,倍化处理技术要求比较严格。在目前还没有更新、更好的处理方法和革新技术手段之前,严格按照当前的技术要求,在操作中规范、严谨,会大大提高育苗的成功率。在生产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技术要求:
1)严防雌雄混杂,严格达到同步受精,以提高倍化率。
建议:在严格分开雌雄的前提上,将卵液放置45分钟-1小时,待变圆后再受精,这样会提高发育的同步性和倍化处理效果。
2)在药品数量、温度控制、处理时间等方面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因为小小的误差就会影响到倍化效果以至育苗生产的成败。
之二 太平洋牡蛎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
本文是对太平洋牡蛎工厂化育苗技术的总结,论述了太平洋牡蛎工厂化育苗技术以及在水质、饵料、固着基的选用中应注意的事项,并就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材料
太平洋牡蛎亲贝来源于福建省漳浦县竹屿虾池,壳长平均9.5cm,幼虫固着基为太平洋牡蛎壳中间打孔,光滑面相对,用45丝聚乙烯穿成串,每串100片,4串为一组,育苗有效水体560m3,饵料池水体150m3,使用经二级沙滤沉淀过后的海水。
二、方法
1、亲贝培育:
于今年元月上旬购进个体大、生长正确、无病害亲贝放入虾池育肥促熟,加强虾池饵料生物培养,调节好水质。
2、人工授精孵化:
从虾池中取出个体较大、肥满度好、即将排放精卵的亲贝,洗刷清除壳面附着物,之后剖壳取出性腺组织进行镜检,雌雄比为10∶1,将成熟的卵子和成熟的精子各挤入干净的海水中,然后混在一起轻微搅拌,使其结合成为受精卵,经500目筛绢网洗卵2次后移入孵化池孵化,孵化期间投EDTA 2 ppm,土霉素1 ppm,每隔1小时搅动池水一次,12小时后连续微量充气。水温1 9.5℃,比重1.021。
3、幼虫培育
对15.4亿个,密度14.8个/ml的D型幼虫,一星期内进行分池,分池后幼虫密度为4-5个/ml,水位1.1-1.2m,后慢慢加水至水位1.4m。一星期后开始换水,每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1/3,投EDTA 2 ppm,土霉素1 ppm,每星期倒池1次,昼夜充气培养。水温1 9.50℃-20.50℃,比重1.021,饵料种类以云微藻、小球藻为主,辅以扁藻,幼虫的开口饵料为云微藻,幼虫平均壳长达到130μm以上时,搭配投喂小球藻、扁藻,投饵量和投饵次数依据幼虫胃含物多少和水浑浊度情况确定,一般幼虫初期每毫升水体日投喂云微藻2.5-3万细胞/ml,小球藻4-5万细胞/ml,扁藻0.4-0.8万细胞/ml。
4、投放固着基
幼虫培育到壳长280-330μm,密度0.6-0.9个/ml,眼点比例30%以上,采用竹杆悬挂固着基的方法,开始投放固着基,固着基表面不得有脏物,投放前经海水冲洗干净,悬挂时将整串壳投入池中使固着基距池底15-20cm左右,离水面40cm左右,每立方水体投放牡蛎壳30-33串。
三、结果
受精卵22.6亿个在水温19.5℃,比重1.021下,经过24小时的孵化,获D型幼虫15.4亿,孵化率为68%,在水温1 9.5℃-20.5℃,比重1.021,培育密度D型前期密度8-15/ml,壳顶密度0.7-2.5个/ml条件下,这些幼虫经过23天的培育,有30%左右出现眼点,此时存活2.16亿,成活率14%,投放106.4万个牡蛎壳,平均每个牡蛎壳(40-50)cm2附着稚贝20-22个,出苗125亩。第二批苗采用同样工艺和技术措施,受精卵24.5亿粒,在水温20.5℃,比重1.021条件下,获D型幼虫17.15亿个,孵化率为70%,当眼点出现30%时,此时存活幼虫7.02亿(它场运走1亿),成活率40.9%,投放213.6万个牡蛎壳,平均每个牡蛎壳40-50cm2附着稚贝25-30个,出苗270亩,连续两批共出苗3 95亩。
四、讨论:
(1)水的混浊度对太平洋牡蛎的育苗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首批苗当幼虫发育到壳长160-190μm时,一级沙滤受损,加上连续几天降大雨,水混浊度大,是导致幼虫由12.2亿锐减到4.3亿的主要原因。
(2)我们对幼虫饵料的投喂是根据镜检幼虫的摄食,活力情况来进行的,投喂的单胞藻品种和数量基本上是能满足幼虫的营养需求
幼虫的生长情况水温(19.5℃-20.5℃比重1.021)
日期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平均壳长 70.5 81.2 92.5 102 111.3 120.6 130 141.9 151 160.1 168.3
日增长 10.7 11.3 9.5 9.3 9.3 9.4 11.9 9.1 9.1 8.2
日期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5.1 5.2
平均壳长 174 180 185 191.5 200 210.9 221 233.6 248 264 279.5
日增长 5.7 6 5 6.5 8.5 10.9 10.1 13.6 14.4 16 15.5
(3)固着基要选旧壳,有贝肉的壳或味道浓的壳不投,以保持水质的稳定,投固着基后保持暗光,有利于附苗均匀。附着的稚贝不宜在池子里放太长时间以防稚贝脱落,一般在水温1 9.50℃-20.50℃投固着器的第4天就要将苗移至海区暂养;在水温24.5℃-26.5℃投固着器的第3天就要将苗移至海区暂养。
之三 浅海平挂太平洋牡蛎养殖技术的改进
太平洋牡蛎(crassotrea gigas)具有生长快、个体大、适应性强、味道鲜美等特点,是人们喜食的海水贝类,也是常见的养殖贝类品种之一。由于福建省夏季经常受到台风的影响,10-30m等深线以内海区水流急、风浪大,给吊养太平洋牡蛎造成极大的危害,制约了生产的发展。为了探索太平洋牡蛎养殖的新模式,我们针对海区风浪大、水流急这一特点,对台架结构进行重新设计,采用"浮球网绳长短调节法"平挂太平洋牡蛎养殖取得成功,特别是1997年经过"11号"、"14号"台风侵袭,台筏仍能安全生产。1996年度、1997年度太平洋牡蛎平均亩产量为4.5吨、5.1吨。现将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海区选择
选择最大高潮线水深3m以上,潮流畅通,无逆撞流、涡漩流,营养盐丰富,透明度60cm以上,海水比 重在1.015-1.022之间,无工业污染的海区。以泥沙质或沙泥质底质为佳。
二、台架材料与结构
养殖台架是采用聚乙烯缆绳、横缆绳、桩绳、浮球、桩等相互联结的海上缆绳和浮球的联结体,选用的台架材料以耐用牢固为准。
1、打桩或抛锚:根据海区不同底质选择不同材料打桩或抛锚。沙泥质底的应选用直径为12-15cm、长2m左右的松木为桩;泥沙质底的选用直径15-18cm、长3m以上的毛竹为桩;泥质底应抛50-100公斤的铁锚。松木桩或竹桩的末端要削锯成锥形,离顶端10-15cm处钻孔穿入直径10cm、长25-30cm的钢筋一根,以防系上的桩绳滑脱;毛竹末端打通竹节,长度约占全长的1/3,这样打下的竹桩管内可入土,桩会更加稳固,木桩和竹桩应全部打入土中,防止外露生蛆断裂。各桩纵横排列应整齐、桩横距2.5m,纵距依水深和缆绳长短而定。
2、桩绳:桩绳的粗细视海区风浪大小而定,一般选用3000-5000丝聚乙烯绳,风浪大、水流急的海区桩绳应用3500丝的聚乙烯绳,不易造成拔桩。桩绳的长度为高潮满时水深的2倍,一般长约35m左右。
3、缆绳:采用2400丝聚乙烯绳,长度为110-125m,每区缆绳21条,可养10亩左右。缆绳长度要统一标准,以利于排列整齐,平衡受力,防止断绳或拔桩起锚。
4、横缆绳:采用1200丝聚乙烯绳,间距8m,相邻缆绳间的横缆绳长度2.3m。
5、辅助绳:采用2400丝聚乙烯绳,长度与缆绳相同。
6、苗绳:采用 90-120丝聚乙烯绳,长度2.4m,苗绳的末端应烧捏以便穿结。壳间距20cm,相邻苗串间距30-35cm。
7、浮力:
浅海海区风浪较大,浮力应选用实心的颗粒型泡沫浮球。规格为20cm×25cm×40cm,浮球两端端绳设长短分别为2m、1m各一条,端绳采用600丝的聚乙烯绳。浮球的数量按牡蛎生长速度进行调整,以保持蛎串稳定在1m水深左右为准。
三、苗种生产
太平洋牡蛎苗种系室内人工育苗,附苗器选用当年的牡蛎壳。牡蛎壳附着面大,体轻质坚,蛎壳可就地取材,采苗、分苗、吊养轻便,蛎壳形状不一,分苗搬运时磨擦面小,蛎苗不易脱落。制作附苗器的蛎壳应洗刷干净、钻孔,用120丝聚乙烯绳对合绑串每串200壳,经消毒处理后集中采苗。室内采苗后一周移到海区暂养。
四、养殖技术
1、养殖区的合理布局:养殖密度过大,病害频发,肥满度差;养殖密度过稀,水域利用率低。实践证明,浅海吊养太平洋牡蛎养殖面积占水域面积的15%-20%较为合理。每10-15亩为一区,每区应留有一定的间距,保持潮流畅通,一般区间距为50m,呈"品"字形排列。
2、台筏设置方向:潮流和季风是设置台筏方向的主要依据,由于潮水的涨退,使牡蛎随潮水的运动而增加摄食量,有利于牡蛎养成前期快速生长和后期增加肥满度,台架应顺风浪潮流设置。若风浪与潮流方向不一致,应顺流向设置台筏。
3、增加养殖区两侧的辅助绳:由于潮水的涨和退,使养殖区的缆绳、横缆绳、桩绳等随潮水的运动而变化,增加养殖区两侧的辅助绳各一条,可起到辅助平衡的作用。一则可减少牡蛎脱落;二则可加固台筏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