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斑鮰,又称褐首鲶,属鲶形目,鮰科,原产于北美洲,也是美国淡水养殖品种。它具有适应性强、食性广、易养殖、成活率高等优点,体重0.5千克就可作为商品鱼,适合于普通家庭购买,在美国是优质快餐鱼,其肉质细嫩鲜美,无肌间刺。同时该鱼易上钩,颇受垂钓者喜爱。不少地方在推广养殖。
1、特征特性
云斑鮰体形短肥,体前部较宽、后部稍扁。吻宽而钝、横裂,口端位,口裂较宽大。前颌和齿骨上分布有不规则向内弯曲的细密小齿。触须4对,长短各异,口角须宽扁而长,鼻须着生于后鼻前方。体表光滑无鳞,富含粘液。体表背部深褐色,腹部灰白色。
云斑鮰是广温性鱼类,适温范围是1―39.5℃ ,既耐寒,又抗暑。在水温6℃时就开始摄食,生长适温为18―32℃。在我国南方养殖,冬天也照常生长。它能忍受溶氧量低的环境。在溶氧量1.5―2毫克/升的水体中也不浮头,当溶氧只有0.3毫克/升时,才出现浮头。
云斑鮰为肉食性鱼类,经长期驯化,已转为杂食性。通常以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动物尸体、有机碎屑和藻类为食。人工饲养,可投喂颗料配合饲料,饲料配方要求有10%左右的鱼粉,蛋白质含量约30%,也可以投喂花生麸、豆饼。科学投喂全价配合饲料,2千克饲料就可以养出1千克云斑鮰。其生长速度,在天然水域,第一年可长至12―14厘米,约100克;第二年体长20厘米,重250―300克;第三年达到25厘米左右,重350―600克。
性成熟年龄2―3龄,体重150克以上。怀卵量每千克体重0.2―1万粒,产卵季节5―8月,产卵水温20―30℃,最适23―28℃。可在池塘凹陷处自然产卵繁殖。雄鱼有护卵习性。卵为沉性,具粘性。成熟卵呈卵园形,长径约3毫米,短径约2.7毫米,桔黄色或淡黄色,透明。产出后结成卵块。水温在23―28℃时,受精卵至鱼苗出膜需137小时。
2、鱼苗繁殖
性别鉴定:云斑鮰的幼鱼从外观上难以鉴别雌雄,当鱼体长到150克以上,在生殖季节可根据生殖孔、鱼体外形和体色进行鉴别:雌鱼的生殖孔与泌尿孔被瓣状皮肤分开,形成沟状,生殖孔通常微红膨胀,有粘液覆盖,用手将鱼的腹部向上托起可见外生殖器有跳动现象,腹部较松软,体表黄色或淡黄色,稍带灰色。雄鱼,头部较宽、扁平,身体比雌鱼瘦,头部肌肉较发达,外生殖器肥厚,有乳头状突起,在产卵季节,体色灰黑。
亲鱼培育:培育池面积以1―3亩为宜,水深保持在1.5米左右。选择2龄以上,体重200克左右的个体作为亲鱼饲养。一般亩放500―600尾,雌雄比例为1:1。如进行人工授精则要雌雄分养。在亲鱼池中亩搭250―300尾比云斑鱼回 个体小或相同的鲢、鳙鱼,有利于控制水质。但不能放养鲤、鲫鱼类。投喂配合饲料为主,可每隔3―5天喂一次鲜动物饲料,如小鱼或动物内脏。投喂量以15―20分钟吃完为宜。
自然繁殖:云斑鮰在池塘饲养条件下可自然繁殖,由于雄鱼有护卵习性,且不断用尾鳍搅动水流,增加卵块周围的溶氧,因此受精率和孵化率都比较高。孵化出的鱼苗体长1.2厘米左右时,就应用网将其捞起,转池进行培育。
人工催产:为了缩短群体产卵时间以利集中孵化,可对亲鱼进行人工催产,然后自然产卵受精。催产剂和用量可采取,每千克雌亲鱼体重用PG4―6毫克,或用HCG600―800国际单位,或PG1―2毫克加HCG550―700国际单位混合使用,胸鳍基部或肌肉注射,雄鱼剂量减半。注射后放回原亲鱼池或产卵池中,让其自然产卵,放置人工产卵巢收集卵块。
其授精卵的孵化方法与斑点叉尾鮰相同,但对水质溶氧要求比叉尾鱼回 6毫克/升的标准略低。
3、鱼种培育
一般5厘米以下的云斑鮰幼鱼摄食偏重浮游动物,因此发花可采用四大家鱼苗发花方式,即肥水下塘。鱼苗塘以1―3亩为宜,亩放2―3万尾。至5厘米时分池,成活率可达95%。也可亩放8―10万尾,培育至3厘米左右时分池。鱼苗也可以用网箱及水泥池进行培育。水泥池面积约100平方米为宜。放苗前都要按常规方法清塘消毒。当鱼苗长到2―2.5厘米时,应增加动物性饲料,如新鲜的碎鱼、蚌螺肉,投喂量为 0.5―1公斤/万尾·天。
当鱼苗长至3―5厘米夏花后,应分塘分规格培育大规格鱼种。通常亩放8000―10000尾,饲养和管理方法与斑点叉尾鮰鱼种培育相同。
4、成鱼饲养
云斑鮰可在池塘、湖泊中放养,也可以在网箱中饲养。养殖成鱼要求放养的鱼种规格在每尾5克以上,放养时间为秋冬或初春,通过250―300天的饲养即可达到400―500克的上市规格。
池塘单养:亩放每尾5克以上鱼种5000尾左右,搭配尾重50克的鲢鳙鱼种 200―300尾。或者亩放尾重100克左右的隔年鱼种1600尾,再搭配鲢、鳙鱼种各30―50尾,养至年底亩产量可达500千克,鮰鱼个体重可达到500克以上。
池塘混养:在主养四大家鱼的成鱼池塘中,每亩混养云斑鮰鱼种100尾左右,不要再搭配鲤、鲫鱼。
网箱饲养:网箱每立方米水体可放鱼种70―80尾,产量约35―40千克/立方米。
云斑鮰养殖过程中,发现的鱼病有:孢子虫病、水霉病、细菌性烂鳃病、三代虫病、车轮虫病、肠炎病、蛭病等。首先要注意预防疾病,发现鱼病害后,要对症下药及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