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苗培育, 尤其是Ⅳ期(氵蚤)状幼体到大眼幼体阶段,足量供应适口饵料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 在生产中,人工培育动物性饵料,不但占用水体而且成本较高,
饵料数量不足时还会造成互相残杀。 选用人工配合代用饵料,质量差,适口性不佳,易造成水质污染, 育苗成活率低。德州市区盛产淡水浮游动物, 八十年代后期,辽宁省曾购进用于对虾育苗, 湖北省及梁山县用于革胡子鲶育苗,效果显著。自1993年开始, 我们在东平湖蟹苗试验场连续6年在蟹苗培育中用浮游动物作代用饵料,并推广到寿光、利津、荣成等8个场家使用,均效果显著。
一、浮游动物的捕捞与加工
山东省德州市区有水面1147亩, 由于城市污水的大量注入而富营养化。促使水体中浮游动物大量繁殖。 尽管养鱼消耗掉一部分,仍然过剩。群众以120目筛绢拖网
捕捞,全年鲜捕量2000余吨。主要为轮虫(20%)、 枝角类(70%)、无节幼体和镖水蚤(10%)。 加工有干法和鲜冻两种。干法:捕捞后立即清洗去杂质, 在水泥
或柏油地面凉晒一天(4—5公斤晒1公斤干品),过筛装袋出售(粗蛋白含量50%以上); 鲜冻法:由水产部门收购,淡水漂洗装盘速冻,入冷库储存。
二、投喂方法
鲜冻浮游动物投喂前砸碎冻块,直接投入水中, 自然化开,供蟹苗摄食。干品需检查是否发霉变质, 搓碎个别粘结块,过细筛,除杂质, 直接投喂或加少量水调
湿投喂。
1、(氵蚤)状幼体投喂。当(氵蚤)幼发育到Ⅳ期时,摄食量很大。此时可减少一半冻卤幼、轮虫或蛋黄、鱼糜、豆饼等的喂食量, 另加喂干品或冻品浮游动物。(氵蚤)幼发育到Ⅴ期,可全部改喂浮游动物。 每天投喂12次,每2小时一次。投喂量按干品150—200克/百万苗·天,鲜冻品为300—400克/百万苗·天。
2、大眼幼体投喂。Ⅴ期(氵蚤)幼发育到大眼幼体后,全部投喂浮游动物。 第一天投喂量为每立方水体干品20克,分12次投喂。第二天为每立方水体干品30 克,
第三天每立方水体干品40克。第四天以后,按10 %比例逐日增加。投喂鲜品为干品重量的3倍。
3、仔蟹投喂。出池大眼幼体培育成3—5期仔蟹,要随着蟹苗的变态调整投喂量。 一周内按大眼幼体重量的150—200%投喂鲜冻浮游动物。大眼幼体变态为仔蟹后,要加大投喂量,以防互相残杀, 在正常成活率情况下,一般按大眼幼体重量的200—400 %投喂鲜品浮游动物。如果投喂干品,可按鲜品重量的1/4—1/3投喂。 不论投喂干鲜品,都应均匀投喂到浅水区的水草上。 第一周内日投4—6次,第二周日投2次。下午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2/3。
三、投喂效果
Ⅳ期(氵蚤)幼培育成3—5期仔蟹, 对饵料和水质要求很严格。多年实践证明, 以浮游动物作代用饵料,效果显著。
1、便于控制水质。浮游动物,尤其是干品,在水中不易沉淀。过去我们以蛋黄、鱼糜、豆浆、 豆饼等作代用饵料,待大眼幼体出池时,池底沉积2厘米厚的残饵。即使加大换水量, 水质也不如浮游动物作代用饵料容易控制。
2、降低生产成本。从Ⅳ期(氵蚤)幼到大眼幼体出池共11天。1993年前本试验场每年投喂常规饵料, 按山东现行价格需饵料费7000元左右。1993 年后改投浮游动
物,每年投喂干品300公斤左右,按7元/公斤计算, 饵料成本为2100元,节省70%。 更重要的是节省了培育动物饵料的水体,减少了换水量,提高了成活率, 降低了生产成本。
3、减轻劳动强度。浮游动物便于储存、随取随喂,十分方便。免去了其他代用饵料的众多麻烦, 也减轻了换水调控水质的劳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