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又称鲟龙鱼,是营养价值最高的一种鱼类,鱼肉和卵的蛋白含量可高达18%和29%,富含17种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药效和美容保健功能。人工淡水养殖的鲟鱼肉质优于三文鱼,制成的鱼子酱为美食珍品,出口欧美国家备受欢迎。人工养殖鲟鱼对环境和技术要求较高,本期特介绍一组相关技术,供养殖户参考。
环境选择
由于人工养殖条件与天然环境差异很大,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采用人工调控温度、光照、水流等环境因子,配合生理诱导等技术达到性腺发育成熟,同时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饲养。
鲟鱼对养殖水环境要求很高,一般水中溶氧量应保持在每升6~8毫克。鱼池要有良好的进排水系统,面积以3~5亩为宜,以长方形为好。池底淤泥小于10厘米,如是水泥流水池其面积50~300米不限,池深2米。
放养前每亩用10公斤左右生石灰进行消毒,然后干塘日晒。于放养前2周注水,水深为2米。鲟鱼的放养密度和其个体大小有关,一般规格在300~500克,每亩放500尾。鲟鱼承受水温为1~30℃,生产商品鲟鱼的最适水温为20℃~24℃,夏季池塘水温超过26℃时,应及时注新水。秋冬季水温最好不低于4℃~6℃。
鱼苗培育
鲟鱼春季开始洄游,秋季结束,春季洄游型当年产卵,秋季洄游型第二年产卵。初次性成熟年龄雄性11~9龄,雌性11~13龄,产卵周期4~6年。鲟鱼的生长速度比较快,通常孵出的水花,经过1个月左右的养殖即可达到7~10厘米。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当年早春放养100~150克重的鱼种,经过9~10个月即可养殖成0.75~1公斤的商品鱼。
苗种培育池可用圆形玻璃缸制成或采用正方形的水泥池,直径3~5米,深1.5米,池底坡为6%~8%,水泥池壁和底部贴瓷砖,水深0.6+0.9米。水质要求无污染的江河水,PH值7.2~8,透明度20~40厘米,经沉淀过滤后使用。水温控制在20℃~29℃之间,当水温低于10℃或高于32℃时,用锅炉或深井水调温,使用增氧泵保持水中溶解氧每升在6毫克以上。进水采用喷淋和直接注水,排水为中心溢排水,根据水质及鱼苗情况每隔2~3天吸底排污1次,及时清除死鱼,每7~10天放水洗池1次。
可采用已驯化转口的鲟鱼,尾重5~10克,体长10~15厘米。刚孵化的仔鱼在体形和行为上变化很大,处于体表及卵黄呼吸向鳃呼吸转移阶段,此时需供给充足的氧气。
营养需求
蛋白质鲟鱼是肉食性鱼类,以动物性蛋白质为主要蛋白源,饲料蛋白质适宜含量范围为35%~49%。
脂肪鱼类对脂肪的利用能力很高,脂肪的消化率与饲料效率均可达到90%,鲟鱼可超过95%,幼鱼饲料中脂肪的适宜含量为9%左右,最适合鲟鱼使用的油脂是鱼油,其次为大豆油和玉米油。
糖类鲟鱼对糖类的吸收是有选择的,对葡萄糖、麦芽糖、半乳糖的消化系数可达95%以上。
维生素和矿物质鲟鱼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一般为1%~2%,复合无机盐一般为1%~3%,胆碱为0.5%。
饲养管理
鲟鱼对外界影响的反应迟钝,养殖中除沿池壁和池底游动外,很少做剧烈活动,消耗在运动中的能量很少,但食物惯性很强,拒食不熟悉的食物。如开始时是食用水蚤和水蚯蚓,转食配合饲料时要有一定的驯化时间。
在卵黄囊未吸收完毕的混合营养阶段,适时投喂适口的开口饵料,可提高鱼苗成活率。此期鱼苗为被动摄食,所以要求水中要保证一定的饵料密度,这样才能有较高的存活率。
实行定时、定点、定量的投喂原则,日投饵率3%,以后随着鱼体长大,逐渐减少投饵率,当鱼达到1公斤以上时,日投饵率不超过1%。由于鲟鱼怕光,所以投喂时间为每天黎明和黄昏各一次。每半月加喂鱼健康2号、淡水鱼多维和酶制剂等,以提高鲟鱼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能力、加快鲟鱼生长。
初始饲喂为市售活水蚯蚓或浮游动物等活饵,喂前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消毒,每天投喂3次;在鲟鱼体长达4~9厘米,体重达1~4克时,要完成从活饵到配合饲料的食性驯化。配合饲料前期用软颗粒,后期用硬颗粒。
疫病防治
预防鲟鱼抗病能力较强,发病较少,在养殖过程中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只要做好预防工作,基本可杜绝疾病的发生。预防可以采用水体消毒和药饵投喂相结合的方法,定期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每亩用量20公斤,可改善水质和杀灭致病菌。用0.4毫克/升敌百虫全池泼洒可杀灭指环虫、三代虫及辅头鳋幼虫。另外,每月前2次投药饵,后1次投非药物饵料,药量占饵料重的0.5%,药物为呋喃西林和土霉素,两者交替使用,效果良好。
细菌性肠炎一般多发于成鱼阶段,症状表现为腹部、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可采用含痢特灵0.2%的药饵投喂,连续5~6天即可治愈。
脂肪肝患病鱼类无明显体表症状,仅见食欲不振、生长缓慢、饲料报酬低等不易察觉的现象,死亡很少。引起鱼类肝组织脂肪变性和脂肪积累等脂肪代谢异常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等饲料主要成分的不足或过多,饲料的主料配方与养殖对象的营养标准匹配不合适;某些维生素的不足或过多;饲料中油脂添加过多;水体中有毒物质;过量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以及杀虫剂。
应不喂腐败变质的饲料;不乱用药或滥用药,提倡科学用药,不宜将药物添加到饲料中长期使用,可添加一些有利于脂质代谢的物质,如维生素B、维生素E、氯化胆碱等。
肝淤血与肝血肿病鱼体表无异常,解剖可见肝脏有红点、红斑、严重者为红色、紫红色或褐色,肝肿大。病鱼食量明显减少或停食,活力降低,身体消瘦,体色灰暗,易继发传染性疾病。在致病物质的作用下,肝组织受到较严重的影响,表现出功能不全。一般因某些药物和毒物导致肝淤血与肝血肿,或由脂肪变性引起肝淤血与肝血肿,致病因素与脂肪肝相同。
肝组织病变发展到淤血阶段,若及时确诊并采取措施,可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