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羔羊痢疾
本病是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以剧烈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病为特征,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羔羊,常致羔羊大批死亡。在羔羊体弱,哺乳饥饱不匀,气候寒冷,特别是大风雨雪后,羔羊受冻时,易感染此病。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或通过脐带创伤传播。
[预防]
1.加强母羊饲养管理。
2.羔羊出生后,应合理哺乳,避免饥饱不均。
3.预防接种。
4.加强脐带消毒和圈舍消毒卫生。
5.羔羊出生后12小时内,灌服土霉素0.15-0.2克,每日一次,连灌三天。
[治疗]
(1)病羔灌服0.2-0.3克土霉素,再加胃蛋白酶0.2-0.3克,每日两次。
(2)磺胺脒0.5克,鞣酸蛋白0.2克,次硝酸铋0.2克,小苏打0.2克,适量水混合一次服用,每天3次。
(3)腹泻脱水羔羊,每天补液1-2次,口服补液盐或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20-100毫升。
(二)巴氏杆菌病
本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当寒冷、闷热、潮湿、多雨、气候剧变、圈舍通风不良、营养缺乏和饲料突变时易发生内源性传染。病羊排泄物、分泌物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和粘膜的伤口进行传播,本病多发生于幼龄羊和羔羊。
[预防]
(1)平时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受冻受热,过度劳累等诱因。
(2)搞好环境消毒和预防工作。
(3)已经发病,应查明诱因,积极改善,病羊立即隔离,圈舍、用具用10%石灰乳或3%来苏儿或5%漂白粉消毒。
[治疗]
(1)青霉素80万单位、链霉素100万单位混合一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
(2)严重病例,用四环素或磺胺噻唑钠等配合5%或10%葡萄糖静注,症状缓和后,改用他药。
(三)布氏杆菌病
本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以流产为特征的人畜共患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采食了被病羊、带菌动物污染的饲料、饮水等而感染;其次是生殖道和皮肤、粘膜。母羊较公羊易感;性成熟后极为敏感。产羔季节较多见。流产多发生在妊娠3-4个月。伴有乳房炎、支气管炎、关节炎及滑液囊炎引起跛行,公羊睾丸炎。
[预防]
(1)坚持自繁自养,引进种羊,隔离饲养2个月,严格检疫。
(2)发现流产病羊,紧急隔离,流产胎儿、胎衣及圈舍彻底消毒。
(3)定期进行布氏杆菌菌苗接种。
(四)羊传染性脓疮(羊口疮)
本病欲称"羊口疮",是一种由病毒所致的传染病,以口唇等处皮肤和粘膜形成丘疹、浓疮、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为特征。通过病羊、带毒羊或病羊用过的厩舍牧场由皮肤或粘膜擦伤传播。羔羊、幼羊发病最多,常群发性流行。本病在羊群中常可连续危害多年。
[预防]
(1)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2)严防创伤感染。
(3)发病后对全群羊多次彻底检查,病羊隔离治疗,用2%氢氧化钠溶液或10%石灰乳等彻底消毒用具和羊舍。
[治疗]
可用0.1%~0.2%高锰酸钾冲洗创面,再涂2%龙胆紫、碘甘油、5%土霉素软膏或青霉素呋喃西林软膏(即青霉素软膏中再加0.5%呋喃西林),每天1-2次。对病重者还应对症治疗。
(五)羊肠毒血症(软肾病)
本病是一种急性毒血症。是由D型魏氏梭菌在羊肠道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的,死后肾脏易于软化。多发于膘情较好、一岁以下的幼龄羊,春末夏初,秋末冬初比较多见,山羊较少感染。常因吃了过量幼嫩青草、青绿饲料或精料食量过多,运动不足而诱发。
[预防]
(1)防止羊过食青嫩牧草及多汁饲料,安排羊适当运动。
(2)羊群中出现本病时,立即搬圈,转移到高燥地方放牧。
(3)注射羊三联菌苗,发病羊群亦可用上述菌苗进行紧急接种。
(4)在发病季节使用呋喃西林、土霉素、磺胺类药物进行预防。
[治疗]
(1)氯毒素肌肉注射,每次0.5~0.7克,每日3次。
(2)青霉素80万单位,链霉素500毫克混合一次肌注,每隔6小时一次,连续注射3-4次。
(3)病程较长的羊用免疫血清或口服碘胺胍等。
(六)羊黑疫(传染性坏死性肝炎)
本病是由B型诺维氏梭菌引起以肝实质坏死为特征的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2-4岁膘度好的肥胖羊最易感,多发于春夏肝片吸虫流行的低洼潮湿地区。与肝片吸虫感染密切相关。死后皮下静脉显著郁血,羊皮呈暗黑色外观,故名"黑疫"。
[防治]
(1) 首先应防治肝片吸虫的感染,认真做好驱虫工作。
(2) 在流行地区每年接种两次羊三联菌苗
(七)羊痘
羊痘是各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由痘病毒引起的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病羊皮肤和粘膜上发生特异的痘疹。先个别羊发病,后蔓延全群。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或由损伤的皮肤粘膜侵入,多在冬末春初流行,严寒、雨雪、霜冻、枯草和饲管不良都可促使发病。
[防治]
(1)平时加强饲养,抓好膘情,冬春季适当补饲,注意防寒过冬。
(2)每年定期预防注射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山羊痘)。
(3)对发病羊隔离,未发病羊紧急注射疫苗,病死羊尸体深埋,防止扩散病毒。
[治疗]
大羊用鱼腥草注射液10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5毫克;小羊用鱼腥草注射液5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2毫克;混合一次肌肉注射,一日两次,连用1-3日。
(八)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红眼病)
本病是由嗜血杆菌、结膜炎立克次体等引起的主要侵害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眼结膜和角膜发生明显的炎症变化,伴有大量流泪,其后发生角膜混浊或呈乳白色。无性别、年龄差别,但幼年动物发病较多。常发生于温度较高,蚊蝇较多的夏秋季。本病一旦发生,传播迅速,多呈地方性流行。病轻者发生轻微角膜或结膜炎并在短期内恢复。病初一侧眼感染,后为双眼感染,一般无全身症状。多数病畜可自然康复,少数招致角膜云翳、角膜白斑和失明。
[预防]
发现病羊立即隔离,在发病季节注意做好防止和扑灭蚊蝇工作,同时要注意早期及时治疗。
[治疗]
(1)可用2%~5%硼酸水或0.01%呋喃西林冲洗患部,拭干后再用3%~5%弱蛋白银溶液滴入结合膜囊,每天2-3次。
(2)红霉素、氯霉素或四环素眼膏点眼。
(3)也可滴青霉素溶液(每毫升含5000单位)或2%可的松眼软膏可加速治愈过程。
(4)对已出现白内障的羊,可给眼睛滴入拨云散。
(九)羊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发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各种家畜及人对该病都易感,羊的易感性高,多为急性,突然发病,患羊昏迷,眩晕,结膜发绀和天然孔出血,且不易凝固,数分钟即可死亡。病羊是主要传染源,濒死病羊体内及其排泄物中常有大量菌体,当尸体处理不当,炭疽杆菌形成芽孢并长时间污染土壤、水源、牧地,羊吃了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也可经呼吸道和由吸血昆虫叮咬而感染,多发于夏季,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预防]
(1)预防接种。经常发生炭疽及受威胁地区的易感羊,每年均应用羊Ⅱ号炭疽芽胞苗皮下注射1毫升。
(2)有炭疽病例发生时应及时隔离病羊。对污染的羊舍、用具及地面要彻底消毒,可用10%烧碱水或2%漂白粉连续消毒3次,间隔1小时,羊群除去病羊后,全群用抗菌药3天。
[治疗]
(1)病羊必须在严格隔离条件下进行治疗,对病程稍缓的病羊可采用特异血清疗法结合药物治疗。病羊皮下或静脉注射抗炭疽血清30-60毫克,必要时于12小时后再注射一次。
(2)炭疽杆菌对青霉素、土霉素及氯霉素敏感。其中青霉素最为常用,剂量按每千克体重1.5万单位,每8小时肌肉注射1次。
(十)山羊伪结核病
山羊伪结核病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慢性传染病。该病在羔羊中少见,随年龄增长,发病增多。感染初期,局部发生炎症,后波及邻近淋巴结,慢慢增大和化脓,渐变为牙膏样、干酷样坏死。病羊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屠宰时才被发现,如体内淋巴结和内脏受波及时,则病羊逐渐消瘦,衰弱,呼吸加快,时有咳嗽,最后陷于恶病质而死亡。
[预防]
(1)平时须做好皮肤和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皮肤破伤应注意及时处理。
(2)发现病羊及时隔离治疗。
[治疗]
(1)伪结核棒状杆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但因脓肿有厚皮囊,疗效不好。早期用0.5%黄色素10毫升静脉注射有效。如与青霉素并用,可提高疗效。
(2)对脓肿按一般外科常规处理,在脓熟透皮未破之前,用刀切开,将脓排除,用浓碘酒消毒,创口内塞入浸有碘酒的纱布条,将脓汁清理深埋,地面用百毒杀消毒。
(十一)蓝舌病
本病是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以发热、白细胞减少,口鼻和胃肠粘膜的溃疡性炎症为特征,库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多发生于湿热的夏季和早秋。病毒可通过胎盘和精液传播。病羊发热达42℃,厌食、萎顿、口流涎、舌呈蓝紫,几天后、口舌粘膜糜烂、喉部水肿咳嗽,呼吸困难,有时发生蹄叶炎,严重跛行、便秘或腹泻、有时下痢带血,发病率30%~40%。
[预防]
(1)严格检疫,严禁从有此病的国家和地区购羊。
(2)夏季不在低湿草地放牧过夜,定期药浴防蠓类叮咬,排水消灭库蠓。
(3)国外有弱毒苗和灭活苗预防本病。
[治疗]
(1)对病羊精心护理,避免烈日暴晒、注意营养。
(2)用0.1%~0.2%高锰酸钾水清洗患病。
(3)对症治疗,可用磺胺药或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
(十二)皮肤真菌病(俗称脱毛癣、钱癣)
本病是由皮肤癣菌侵染表皮及其毛发、表皮角质所引起的真菌疾病,多发生在颈、肩、胸、背部和肛部上侧。病初有豌豆大小结节,后成界限明显的、并被覆有灰白色或黄色鳞屑的癣斑,大小不一,由银元大至手掌大,痂皮增厚,被毛易折断或脱落。病程持久,影响健康和美观。
[预防]
保持羊体皮肤清洁卫生,经常检查体表有无癣斑和鳞屑,及时洗刷被毛、发现病畜及时隔离。
[治疗]
(1)患病区剪毛、用温肥皂水洗涤,除去软化的痂皮,在患部涂擦5%碘酊、10%水杨酸软膏,制霉菌素软膏、5%硫磺软膏、灰黄霉素、达克宁霜,每日涂擦一次,直至痊愈为止。
(2)对病羊污染的畜舍、饲槽、用具,可用10%甲醛、1%过氧乙酸、5%~10%的漂白粉液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