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东方马脑脊髓炎病毒与西方马脑脊髓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虫煤(蚊)传播的、出血性肠炎和坏死性脉管炎病状与病变为特征的传染病。病死率极高。
[病原]
本病病原是东方马脑脊髓炎病毒与西方马脑脊髓炎病毒。病毒在pH6.2-6.4条件下能凝集鸡、鹅红细胞,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增殖,并能在感染后15-24小时致死鸡胚,以及在膜上形成病灶。也可在胚、鸭胚等原代细胞或传代细胞上生长并形成病变,还能在节肢昆虫细胞内生存,蚊是病毒的贮存宿主和传播媒介。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自然界的鸟类是病毒的宿主,蚊等节肢动物是病毒的贮存宿主和传播媒介。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鸵鸟均易感,主要通过吸血昆虫特别是蚊叮咬传染。本病多发生干潮湿、多雨、闷热、蚊虫大量孳生的夏、秋季节。
(2)临床特征 精神沉郁,拉稀。粪便带血,拒食,体温升高到42℃以上。病程长的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
(3)剖检特征 胃肠有出血性病变,脾脏出血。最明显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是脾脏和肠管固有层的坏死性动脉炎变化。
[防治措施]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在预防上,除要做好日常的卫生防疫工作外,应重点抓好如下几项:应经常进行杀灭蚊子等吸血昆虫的工作,在春、夏、秋季节更要加强,从而从根本上消灭传染源;防止鸟类进入饲养场和牧场,候鸟更是本病的远距离传播者,应加以清除;严禁从疫区(场)引进种鸟,对鸵鸟要进行定期检疫并淘汰阳性鸟;国外曾有马源毒二联或三联甲醛灭活疫苗供应,其免疫程序为:于冬末春初进行第一次接种,间隔3-4周后作第二次免疫,可获得持续1年的免疫力,以后每年免疫1次,育成鸟在l岁时再接种1次,以后1年免疫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