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又称鹅副伤寒,是各种家禽都发生的常见传染病,主要危害幼鹅,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表现为腹泻、结膜炎和消瘦等症状,成年鹅呈慢性或隐性经过。
一、病原
病原为多种沙门氏菌,主要为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该病病原抵抗力不强,60℃15分钟失去致病性,普通消毒药能很快使之灭活。但该菌在土壤、粪便和水中能生存很长时间,最多达280天之久;该菌毒素较耐热,75℃1小时仍不能灭活。
三、流行病学特点
病禽和带菌禽是本病外源性感染的传染源,同时本菌又是条件致病菌,在健康鹅消化道中都有存在,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生内源性感染。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污染的种蛋的垂直传播,少数情况下可通过呼吸道传播。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土壤及鹅舍环境等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各种应激因素,如不良的环境、不利的天气、长途运输等都是促使本病发生的诱因。
三、症状与病变
经蛋垂直传染的雏鹅,在出壳后数日内很快死亡,无明显症状。出壳后感染的雏鹅,表现食欲不振、口渴、腹泻,呈稀粥样或水样,常混有气泡,呈黄绿色;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干涸后封闭泄殖腔,导致排粪困难;眼结膜发炎、流泪、眼睑水肿、半开半闭;鼻流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腿软、呆立、嗜睡、缩颈闭目、翅膀下垂、羽毛蓬松;呼吸困难,常张口呼吸。多在病后2—5天内死亡。成年鹅无明显症状,呈隐性经过。
主要病变在肝脏,肝肿大、充血、表面色泽不均,呈黄色斑点,肝实质内有细小灰黄色坏死灶(副伤寒结节);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肠粘膜充血、出血、淋巴滤泡肿胀,常突出于肠粘膜表面,盲肠内有白色豆腐样物;有时有卵巢、输卵管、腹膜的炎性变化。
四、诊断
本病缺乏特征性症状及病变,经临床和剖检检查只有初步怀疑本病,确诊只能做病原学检查。
五、防制
预防本病最主要的方法是保持种鹅健康,慢性病鹅必须淘汰。孵化前对种蛋和孵化器进行严格消毒。雏鹅与成年鹅分开饲养,并做好卫生消毒及饲养管理工作。
对有发病的雏鹅群可进行药物治疗和预防,常用药物有:
①氯霉素,肌注12—15毫克/只鹅,或以0.05—0.1%浓度混料饲喂,连用3—5天。
②环丙沙星或氟哌酸,按0.05—0.1%混饲,连喂3天。或氟哌酸片半粒/鹅口服,连用3天。
③鲜大蒜捣烂,按1份大蒜加5份清水,制汁内服,即可预防,也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