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 Tettigella viridis (Linnaeus)同翅目,叶蝉科。别名青叶跳蝉、青叶蝉、大绿浮尘子等。分布在全国各地。
寄主 棉、粟(谷子)、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蔬菜、果树等160种植物。
为害特点 成虫和若虫为害叶片,刺吸汁液,造成退色、畸形、卷缩、甚至全叶枯死。此外,还可传播病毒病。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10mm,雄较雌略小,青绿色。头橙黄色,左右各具1小黑斑,单眼2个,红色,单眼间有2个多角形黑斑。前翅革质绿色微带青蓝,端部色淡近半透明;前翅反面、后翅和腹背均黑色,腹部两侧和腹面橙黄色。足黄白至橙黄色,财节3节。卵长卵圆形,微弯曲,一端较尖,长约1.6mm,乳白至黄白色。若虫与成虫相似,共5龄。初龄灰白色;2龄淡灰微带黄绿色;3龄灰黄绿色,胸腹背面有4条褐色纵纹,出现翅芽;4、5龄同3龄,老熟时体长6—8mm。
生活习性 北方年生3代,以卵于树木枝条表皮下越冬。4月孵化,于杂草、农作物及蔬菜上为害,若虫期30—50天,第l代成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7月上旬。各代发生期大体为:第1代4月上旬—7月上旬,成虫5月下旬开始出现;第2代6月上旬—8月中旬,成虫7月开始出现;第3代7月中旬—11月中旬,成虫9月开始出现。发生不整齐,世代重叠。成虫有趋光性,夏季颇强,晚秋不明显,可能是低温所致。成虫、若虫日夜均可活动取食,产卵于寄主植物茎秆、叶柄、主脉、枝条等组织内,以产卵器刺破表皮成月牙形伤口,产卵6—12粒于其中,排列整齐,产卵处的植物表皮成肾形凸起。每雌可产卵30一70粒,非越冬卵期9一15天,越冬卵期达5个月以上。前期主要为害农作物、蔬菜及杂草等植物,至9、10月农作物陆续收割、杂草枯萎,则集中于秋菜、冬麦等绿色植物上为害,10月中旬第3代成虫陆续转移到果树、林木上为害并产卵于枝条内,10月下旬为产卵盛期,直至秋后,以卵越冬。
防治方法 (1)夏季灯火诱杀第2代成虫,减少第3代的发生。(2)成、若虫集中在谷子等禾本科植物上时,及时喷撒2.5%敌百虫粉或1.5%1605粉剂、2%叶蝉散(异丙威)粉剂,每667m2kg。(3)必要时可喷洒2.5%保得乳油2000—3000倍液或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