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正是塔里木原野霜叶火红的时节,路两边的棉田里,不时可以看到弯着腰拾棉花的农民。虽然到了冬天,为了一年的收成,这些农民仍起早贪黑地在棉田里忙碌着。
在农一师16团10连,记者见到了成功研制出小型采棉机的刘文启。
研制缘由
1966年,刘文启出生在河南省柘城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988年10月刘文启光荣入伍来到陕西渭南成为一名工程兵。由于虚心好学,各方面表现优良,入伍第二年,他就被选派去学习机械制造修理技术。从那时起,刘文启就开始和机械打交道,先后学会焊接、工程车辆修理等多种技术。
2003年9月,复员后的刘文启支边来到农一师16团。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在大块平整的条田里,大马力拖拉机在作业,尤其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棉花地里,银棉绽放,一群群拾花工弯着腰在拾着棉花。
刘文启发现拾棉花是一种沉重的劳作,拾一公斤棉花,通常的收入在0.8元上下,而一朵饱满棉絮的重量也仅有4克左右,如果一个拾花工要达到日拾花100公斤的标准,就要在棉田里重复一个动作至少25000次。这样干一天,往往要付出很大的劳动力。
第二年,刘文启和妻子承包了60亩棉花地,拾花时,由于缺少劳力,到了12月份棉花才拾完。刘文启仔细算了一下,因为拾花不及时,他的损失高达5000多元。
于是,他产生了想制造一台采棉机的念头。
当他提出要制造采棉机时,很多人都反对,反对的理由是“农一师正在购买大型进口采棉机,没有必要花钱搞土玩意。”那么大型进口采棉机对农民的帮助究竟有多大?刘文启到阿克苏地区农机推广站和农一师科委进行了调查。
刘文启发现,由于相关设备的投资较大,一台采棉机的价格在160―200万元,而采棉机的辅助设备――清花设备的价格就高达上千万元。国产的清花设备价格虽然便宜一些,但一台也在几百万元。10台采棉机需要一台清花设备,照此标准,目前在新疆,也只有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兵团农场能去投资购买。
刘文启下定决心开始研制小型采棉机。
试验成功
2005年4月,刘文启怀揣着家里仅有的5万元积蓄来到阿克苏市,租了一间房子,开始研制小型采棉机。
他买了一台电焊机、两把电钻以及大量的有关机械方面的书籍,几乎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做零件、焊车架……
为了节省成本,采棉机用的零部件很多都是刘文启自己加工的。为了找到配件,他跑遍了阿克苏市的大小废品收购站。
5个月后,一台小型采棉机做出来了。这台采棉机前后轮设有液压调整、左右轮宽窄可以调试、上下可以调整高低;动力采用12―25马力柴油机,并设有电力启动和手摇发动及夜间作业灯具装置。采摘为齿轮传动,另外还设有除杂清理机和风送式送花机。
为了检验这台采棉机,刘文启把采棉机开到自家承包的棉花地里进行试验,效果不是很理想。刘文启没有气馁,第二年春播过后,他又拿走连队给他家兑现的6万元棉花款,开着那台采棉机返回了阿克苏市。接着,他又苦干了5个月,对采棉机很多地方进行了改装。
今年9月,刘文启开着改装后的采棉机回到了家,经过试验,改装后的采棉机获得了成功,一天采花达到2000多公斤,而且采摘的棉花很干净,不需要再次除杂清理。
为了这一天,刘文启一家几乎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在刘文启家里,记者看到,他一家7口人住在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家里只有几件破旧的家具和一台46厘米的旧电视机。
期待推广
刘文启研制采棉机的消息传开后,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关注,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阿克苏地区农机推广站、农一师科委等部门领导对刘文启的举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他继续改进采棉机,争取厂家早日投资大批量生产投放市场。
“我将花最大气力继续改进这台采棉机,不达到最好效果,绝不放手。”刘文启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研制的采棉机能够得到机械生产企业的重视,早日批量生产,把农民从繁重的拾花劳动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