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江西省种植面积最大、总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为加速实现江西省水稻生产栽插机械化,他们从江苏引进了“东洋”F—455S型步行式插秧机以及双膜育秧技术。近一年来,通过各项对比试验,证明其技术可以在该地区推广。
一、机插秧技术现状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农机主管部门积极探索适合江西省的水稻栽插机械及其配套的种植技术,先后对机插秧、机摆秧、机抛秧及水旱直播技术进行了试验示范。特别是今年,江西省引进了6台“东洋”F—455S型步行式插秧机和相适宜的农艺技术,试验示范面积达600亩。经对比分析后一致认为,采用机插秧苗素质好,栽插效率高,栽插质量好,秧苗群体发育均匀整齐,插后大田通风,透光性好,抗逆性强,与普通栽插方式相比,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是一项适合推广的水稻栽插技术。但由于插秧机的直接成本较高,现阶段根据广大农民可接受的机插价格实施机插作业,机主利润很微薄,影响了机主的投资热情。因此,该项技术将在江西省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
二、对比试验分析
播量试验每亩播种量常规稻品种控制在2公斤左右,杂交稻控制在1公斤为宜。
机插行株距试验引进的“东洋”F—455S型步行式插秧机行株距为30厘米×11.7厘米、30厘米×13厘米、30厘米×14.6厘米三种(可调),每亩约插1.52万蔸~1.90万蔸左右,插秧深度(可调)1厘米~4厘米,立苗率为97%,漏插率为2%,勾秧率为3%。这种宽行窄株的行株距配置有利于高产。
杂交稻每穴插秧株数试验每亩用秧盘数20盘,用种量2斤比较适宜。
三、配套农艺技术成本分析
尽可能降低成本,使机插秧费用与人工移栽费用相近是现阶段推广机械化插秧的前提。从成本构成看,包括育秧成本、插秧机折旧、机手工资及油料配件消耗等。有效降低育秧成本是较大幅度降低机插秧过程直接成本的主要途径。江西省人工插秧总成本平均80元/亩,机械插秧总成本平均77元/亩,机插比人工移栽所花费用低3元,这样,易为广大农民所接受,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进行双膜育秧的大面积推广。为此,他们结合该地区的常规育秧工艺对机插秧育秧工艺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先后进行了硬盘育秧、软盘育秧和双膜育秧等工艺的试验示范,根据对秧苗素质性能测试,采用不同配套农艺培育的秧苗,只要在每一道工序上都把好质量关,秧苗素质除了其插前均匀度有些差异外,其余方面基本无差别。
四、配套农艺适应性分析
软盘育秧将有一定硬度的塑料软盘整齐摆放于秧池田表面,然后进行播种作业,播种过程包括铺土、播种、覆土。播种过程不撒水,在完成一定板面的作业后,统一上跑马水,然后进行双膜管理。但作业过程存在许多不足,如作业时为了防风,必须预先在每盘中放一些床土,容易造成床土厚薄不均,降低工作效率。如果软盘放得不整齐,会造成秧块超宽变形。秧块从软盘取出后凉干会收缩2公分,还会造成秧块尺寸比要求尺寸小,从而影响机插的效率和质量。
双膜育秧将带孔的塑料薄膜铺放于秧板田上,依次完成铺底土、播种、覆土等作业步骤。在完成一定板面的作业后统一上跑马水,随后在上面覆盖一层薄膜并加盖草帘进行避光出苗处理。此时需严格控制苗床温度,以免出现高温烧苗现象。揭膜后进行双膜管理,待成苗后用专用切割器将秧苗切割成标准的适合机插的秧块尺寸。这一工艺操作简单方便,成本低,可以采用人工撒播办法进行播种作业,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半机械化播种设备进行播种作业。经机插前后的测试及与人工移栽的对照相比,机插后秧苗性能、素质、基本苗数均符合农艺要求。
五、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双膜育秧比常规育秧节省秧田0.09亩,按亩收稻谷800斤计算折合增加收入7.2元。机插每亩收费30元,人工插秧每亩收费33元,节省3元,育秧亩成本节约3元,亩增收节支共计13.2元,亩增产粮食50公斤,折合50元,亩创效益可达63.2元。
社会效益水稻栽插机械化较传统栽培方法省去了拔秧、移栽二道用工量大、劳动强度大而复杂的农艺过程,具有简化农艺,节省用工、用种,降低劳动强度等优点。既可使农民增产增收,又解放劳动生产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参与小城镇建设等产业,繁荣城乡经济,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