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9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为的是让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回应,常年禁渔期制度包含整个长江流域,目前长江捕捞业已进入渔民越捕越穷,生态越捕越糟的“死胡同”。下一步将探索建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偿制度,引导长江流域捕捞渔民退捕转产,推进水产健康养殖,从“养”上找出路。
据了解,长江流域的水域面积占到全国淡水总面积的50%,长江渔业曾辉煌一时,上世纪50年代长江渔业年均捕捞量在45万吨左右,占到当时全国淡水水产品捕捞产量的60%。而现在长江干流的捕捞产量已经不足10万吨,只占到全国淡水水产品总量的0.32%。
长江流域常年禁捕后,如何引导渔民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既保证生态效益也保护经济收益成了问题的关键。在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魏永刚看来,长江捕捞转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生产方式进步的表现。
魏永刚:如今很多人还记得《洪湖水浪打浪》的歌词,“清早船儿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多少年来,这是长江流域河湖地带让人难忘的美好记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淡水捕捞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捕捞技术有了变化,而且捕捞对于长江生态的影响日益明显。因此,就有了《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
出台《意见》的背景有两条。第一,目前长江干流捕捞量仅占全国淡水水产品总量的0.32%,这说明,长江流域常年禁捕对于淡水产品供应影响不大;第二,我国水产品总量的3/4以上已经是养殖产品,这说明,长江流域禁捕对于水产品生产影响不大。
长江流域禁捕不会影响淡水水产品供应和生产,但靠捕捞为业的渔民影响大不大呢?国家已经在考虑建立禁捕补偿制度,对渔民生计进行合理保障。除此之外,从“养”上找出路,也是一条重要思路。让习惯了捕鱼的人去干其他事情,对渔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从“养”上找出路,非常重要。在禁捕的地方,推广成熟的生态增养殖、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生态健康的养殖模式,让渔民仍然从事他们熟悉的养鱼职业,这也是一种现实选择。
生产方式变革一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渔民从捕捞到养鱼,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需要有一定改变。这种改变,从大方面讲,是为了保护长江生态,是以渔民自己的生产方式变革为长江生态作贡献,是投身一项伟大的事业;从小方面看,捕捞到养殖的生产方式变化,也是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变革,是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长江水养育了亿万人民,为了母亲河的美丽,因水而生的渔民一定能够自觉完成这个转变,让生活更美好,让长江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