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在传统农业种植上被认为是不能生产茶叶的省份。但在2005年,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山东客商陈厚珉在霍州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北纬36度不能种植茶叶的界限,攻克了高寒条件下茶苗越冬的技术难关,示范了“南茶北移”种植模式。这一创举使得山西无茶则已,有茶便是珍品,山西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孕育了独特风味、高品质的茶叶,实现了山西茶叶生产零的突破。并且为山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新的高效产业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为农民摆脱贫困面貌,增加收入提供了契机。
山西茶叶生产的前景及优势条件
山西自然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4度至40度,气温低、干旱少雨,历史上认为山西不具备茶叶生产的条件,是茶叶生产的禁地。然而,恰恰在这被人们传统观念认为的禁地,陈厚珉大胆尝试,终使山西种茶越过严冬的技术难关,产出高品质茶叶。经专家评价,山西产出的这种茶叶,市场价格每公斤在1600元至3200元,甚至更高。极高的品质和市价使山西茶叶生产的前景充满阳光。
我国南方曾是茶叶理想的生产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湿度大、茶叶产量高。但多年来,茶地施用大量化肥农药,土壤污染严重,茶叶农药残留高,加之茶树老化,品种退化,产量减少,其优势逐渐演变为劣势,茶叶也因农药残留问题逐渐失去竞争力。因此,专家在前些年便提出“南茶北移,北茶南销”的茶叶生产战略转移。在此时机,山西茶叶试种成功,无疑为山西开辟和发展这一产业提供了机遇。
山西在茶叶生产上有着许多其它地域不具备的优势。阳泉、忻州、吕梁、临汾、运城、长治、晋城大部分地域的海拔、气温都适合种茶,尤其是运城、长治、晋城是理想的种植地带。重要的是我省的土壤中不含铅、汞等重金属,属无公害最佳选地。大部分土地多年来施用化肥农药量少,未造成污染,符合国际农产品生产标准,有着将茶叶打入国际市场的良好基础条件。
另一优势为农产品品质好。北方农产品与南方相比,生长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产品化学成分的形成和聚集,因而山西农产品品质佳、口感好。许多国外客商购进我国农产品都指名要北方产,日本购进中国的豆类,只收购华北以北产区的,东北大米能够在全国畅销,也是因其品质和口感好,这些都充分说明北方农产品品质的优良。
以上所述我省优势均成为我省发展茶叶生产的有利条件,也使我省成为“南茶北移”的绝佳替代种植地。基于此,茶叶生产在我省应引起各级政府的特别重视,把其视为帮助农民快速增收,改变我省农业低水平生产的突破口。
茶叶生产是其它农产品收益的10倍
山西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经济结构单一,传统产业比重大,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现状,与目前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距甚远。因此,茶叶在我省种植的技术难题解决后,应成为我省农业调产、农民增收、改变农村现状的重要选择。
目前,按照传统种植每亩地给农民带来的年收入在1千元上下,遇灾年则更少,而茶叶种植其收入则是传统农业根本无法比拟的。茶叶种植前两年本身无收益则可套种玉米、豆类增加收入,第三年便可采收茶叶,第四年、第五年进入盛产期,每亩按采鲜茶500公斤,每公斤按最低价40元计,亩收益在1.5万元至2万元,茶叶生产收益至少是其它农产品收益的10倍。而且山西茶初试制后,良好口感让许多客人慕名前来求购,因产量太少而供不应求,市场销售前景良好。
茶叶种植投入集中在前三年,每亩总共投入在8000元左右,3年后投入大幅度减少,并且茶叶盛产期至少50年,受益期较长。目前我省安泽县捷足先登,把茶叶种植作为兴县富民的重要举措,建起了百亩茶园,并给种植者贷款贴息、政府资助土地使用费等优惠政策,促使茶叶种植率先发展起来。古县业已种植50亩,今年可采收新茶。霍州已有不少农户自发进行种植,使这一新产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模式
专家指出,发展茶叶生产应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进行,走产业化道路,组织经营形成可采取以下三种。
一是龙头企业+初制厂+茶农型。以茶叶为货源的工商企业或专业大户与一定区域内的种茶户通过契约缔结成产加销一体化、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二是股份合作型。有关茶叶企业、科研、教学单位等与茶农之间,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茶叶生产要素互相参股,结成互利互惠、配套联动、共兴共荣的经济共同体。这种组织形式把分散的资金以及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以股份的形式集中起来,形成规模,使茶叶生产要素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合理的配置,推动茶叶一体化发展。
三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茶农型。众多茶农可以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平等的原则,联结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或茶叶协会,由专业社或协会牵头,再与茶叶龙头企业联合,形成生产经营联合体。产茶地区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本地茶叶产业发展的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