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磷复肥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2019-01-06 00:02:32浏览:87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科学的看待现在的磷复肥的市场,可观的了解现在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有利于更好的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  经历了2012年的

  科学的看待现在的磷复肥的市场,可观的了解现在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有利于更好的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

  经历了2012年的低谷和2013年的严冬,2014年下半年我国磷肥行业终于迎来了转机。2015年上半年磷肥企业量价齐升,同时产销量的提升摊薄了固定成本,企业效益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可以说整个行业的基本面正在好转。但是也需意识到整个行业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较低、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目前,磷肥行业国内产能增速放缓,需求基本稳定,增量主要在出口领域。一方面2015年我国出口关税政策调整利于化肥出口;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暴跌、粮食价格走低,均削弱了对磷肥的需求。综合考虑,磷肥行业周期性波动幅度将会收窄,未来企业将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

  1. 国内供需格局较稳定

  供需

  与 2009~2011年磷肥企业的不断扩张相比,2012年以来磷肥企业的扩张速度明显减慢,产能过剩带来的行业亏损、利润大幅下滑、企业长时间停车等已使大多数磷肥企业丧失了扩张的冲动。根据石化联合会公布的《2015年度石化行业产能过剩预警报告》,2014年磷酸一铵产能1850万吨/年,磷酸二铵产能1950万吨/年;平均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5.8%和79.2%,能力消费比分别高达159%和185%。2015年磷肥产能将继续保持缓慢增长,预计磷酸二铵新增产能100万吨/年,总产能达到2050万吨/年,磷酸一铵基本维持现有规模。未来,在环保和企业效益的压力下,我国竞争力较弱的磷肥企业停车、转产将增多,新增产能和退出产能并存,磷肥产能将基本保持稳定。

  据中国农业发展研究报告统计,2005年以来,我国磷肥消费量一直稳定在1100~1200万吨P2O5,2014年磷肥消费量为1147万吨P2O5。我国磷肥消费量的变化,一方面受经济作物发展的拉动,同时也受到土壤磷素水平和磷素价格的限制,这些因素的相互抵消导致近年来磷肥用量水平保持平稳。2014年我国磷肥表观消费量为1333.4万吨P2O5,同比下降5.6%;磷酸二铵的表观消费量为1065.3万吨(实物量),同比下降10.0%。

  出口

  2014年在印度磷复肥需求萎缩的情况下,生产企业和贸易商积极开拓其它市场领域,部分产品出口到以前从未进入的地区,促进我国磷复肥出口量增加。2014年在磷酸二铵和磷酸一铵的出口量分别达到488.2万吨和232.5万吨,同比增加27.8%和227.9%,约占世界贸易量的35%和28%。

  2015年我国出口关税政策调整,取消淡旺季差别化关税,统一执行100元/吨的出口关税,鼓励我国磷肥积极出口,见表1。2015年1~6月,我国磷肥出口保持增长态势,我国出口磷酸一铵(实物量)139.25 万吨,与2014年同期59.61万吨相比,增长了134%;出口磷酸二铵(实物量)282.34万吨,与2014年同期127.25 万吨相比,增加了122%。

  表1 2014/2015我国化肥出口关税政策对比

  年度 关税政策 淡旺季划分

  2015 全年执行100元/吨 取消

  2014 旺季15%,加上40 元/吨;淡季40 元/吨 1-6 月,11-12月旺季,其余淡季

  2. 国外供需关系变化多

  长期来看,由于全球人口持续增长而耕地面积有限,对于氮磷钾三大养分的需求仍将持续增长,预计 2013-2017 年全球磷养分需求年均增长率为1.9%,2018~2022 年磷养分年均增长率提升为2.7%。

  而在中短期看来,磷肥主要服务于玉米、小麦、油籽等大宗农产品,所以区域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可以提升农民的投入热情,增加磷肥需求。从人口角度而言,各区域的农产品需求基本稳定,但工业需求,特别是生物燃料的引入使得农产品价格与油价有一定联动,特别是在生物燃料的大国美国、巴西(两国占全球生物乙醇总产量近90%)。周期性的加强使得磷肥价格具备区域性弹性增大,并通过美国的进出口和巴西的进口向全球传导。2014年以来,随着油价的暴跌,玉米乙醇正在丧失其经济性,生产出现明显萎缩,中长期恐怕会全面停产,这将减少全球玉米需求接近20%,对磷肥的需求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2014年,基于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传统用肥国家的现有支撑之下,同时巴西、美国等西部国家需求增长迅猛,国际磷肥市场表现旺盛,需求达到约6460 万吨(实物量)。2015年,受到油价大跌和粮食价格走低的影响,巴西、美国需求出现大幅下滑,预计2015年磷肥需求量将低于2014年水平。

  世界磷肥产能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俄罗斯、南美洲以及中东北非地区,其中中国是国际磷肥市场上最大的供应者,产能达到2160万吨P2O5。

  目前国际磷肥市场的供应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首先,传统供应大国美国的磷肥产能正在缩减。近十年来受到磷矿资源限制开采等政策的影响,美国产量下降35%左右。2014年下半年,Mosaic缩减磷肥产量以应对高企的原材料价格。2014年12月,已申请破产的原美国第三大磷肥供应商MissPhos公司关停磷酸二铵生产线,涉及DAP 60-64万吨。美国市场磷肥产量下降,供应减少,磷酸二铵出口量从2010年的250万吨下降到2013年的70万吨,为了满足国内的磷肥需求,美国加大了在国际市场上的采购力度。2014年美国磷肥进口创新高,同比增长72.8%。过去美国磷肥进口主要来自俄罗斯,但2014年美国对俄实施经济制裁,俄对美磷肥出口受阻,从而加大了对中国等国磷肥采购的力度。

  其次,中东北非地区磷肥项目扩产迅速,磷肥产能向具有原料优势的出口导向型国家集聚,主要的扩产项目来自于OCP和Ma’aden。OCP公司现有磷铵产能500万吨,其计划分两期在2020年新建4套100万吨的DAP/MAP装置,将自身的磷铵产能提高至900万吨。Ma’aden一期项目于2011年6月投产,包括DAP产能290万吨,计划继续建设二期300万吨磷铵产能,预计将于2016年底建成。

  3. 复混肥行业基本状况

  目前,我国有生产许可证的复混肥生产企业3400多家,生产能力超过2亿吨(实物量),实际产量约5000万吨,其中复合肥大致占其中的1/4,其余的是混配肥料。

  根据磷肥协会数据,2014 年前十名复混肥料企业产量总计1906.8 万吨,同比上升11.59%;占总产量53.0%,比上年提升3个百分点。龙头企业加快在全国布局的步伐,金正大、新洋丰、史丹利和施可丰等公司的产量进一步增加,大型企业挤占小企业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

  2014年,复混肥企业盈利状况远好于磷肥企业,全年磷复肥行业总体主营业务收入5280.5亿元,利润213.5亿元,其中复混肥行业占到4281.9亿元,利润196.1亿元,利润同比增长3.7%。

  4. 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目前磷复肥行业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产能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化解落后产能工作难度仍然较大。二是行业盈利能力下降,主营业务利润率低于石化行业平均水平。三是资源约束、环保压力逐步增大。面对问题便是面对挑战,化解问题便迎来机遇。

  化解落后产能并不是简单粗暴的关停企业,硬性缩减产能,而是要加大磷化工行业科技研发投入,开发绿色循环生态工艺,力促节能减排,开展磷复肥工业与精细磷化工、能源化工、材料工业耦合;构建磷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系列化、精细化、高值化、功能化、专用化的磷化工产品,利用市场的力量正向淘汰落后产能。

  除了整合资源,开发系列新型增效复混肥料、缓/控释肥料、高效含磷液体肥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此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我国磷肥行业已经进入发展成熟期,要想再次走上全行业蓬勃发展大小公司都能分享行业成长利润的道路已经不太可能。但对比国外同行业企业,我们发现,农化行业是一个容易诞生巨无霸并且强者恒强的行业,总有个别的公司突出于同行业其他公司获得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发展,通过公司并购、商业创新和全球化产生行业巨头。

  目前,我国磷肥行业已经拥有云天化、开磷、瓮福等大型企业,但大而不强的问题尤为突出。和世界级优秀磷肥企业比较,我国企业的资源一体化整合能力较弱。磷肥企业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磷矿、硫磺和合成氨,在硫磺普遍依赖进口,合成氨成本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未来磷肥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磷矿资源的持有情况,持有合理布局的磷矿资源,并进行有效整合利用的企业将在竞争中胜出。

  对比日本化工行业在1974年石油危机后遭遇困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最终在循环经济范畴下,在环保和精细领域获得突破,站在了产业链的顶端。这种似曾相识的经历很是值得国内企业借鉴。如何去除低效的产能和同质化的产品,通过产业链整合,形成高效的资源利用模式,开发附加值较高的新产品,是磷肥企业需要面对的课题。

  复混肥行业情况与磷肥行业不尽相同,与磷肥企业需要比拼资源不同,复混肥行业具有“轻资产、重营销”的属性,品牌塑造和渠道建设是复混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农资营销渠道拓展和农化服务建设是企业进一步发展推动力。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教你无公害萝卜施肥原则

上一篇:

如何防治水稻两迁害虫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