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病为细菌性病害,病原细菌只能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
(1)发生规律 病菌可在作物残体内繁殖,越冬越夏。由雨水、灌溉水等传播。各种害虫不仅造成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并直接带菌传病。病菌生长适温为25~30摄氏度,高温、高湿有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施用未腐熟的肥料。同类作物连作,排水不良,冻害和田间操作造成根、茎部位伤口,均有利于病害的侵染和发病。
(2)危害症状 病菌从茎基部伤口侵入,产生不规则水渍状病斑,略为凹陷,继而病部皮层龟裂易剥开;内部软腐变空,有恶臭液流出,病害可从茎蔓延到根部。病株叶片起先仅中午萎蔫,以后渐变为永久萎蔫;病株与根部分离,稍拔即起。其鉴别方法:田间剥秆检皮,即在田间取病茎沿纵向剥开,用手挤压病部,可以现仅有少量黄色汁液流出;实验室镜检法,即用刀切取病健交界组织一小片,做成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有云雾状细菌流出。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病地避免连作,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2~3年;注意清沟排渍,操作时避免伤苗。彻底清除病残株,深翻土壤,施用腐熟肥料。
②化学防治。每公顷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0千克喷施。及时防治害虫,发现有黄条跳甲、菜青虫一般每公顷用90%敌百虫晶体750~1125克,兑水900千克喷雾,或每公顷用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300~600毫升,兑水900千克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