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叶片染病初生椭圆形至长圆形紫红色病斑,边缘不明显,有时产生淡紫色晕圈,大小4—20×2—5(mm)。叶上病斑多少不等,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稍染病病斑较大,椭圆形,紫红色,边缘不明显,有的也生淡紫色晕圈,一般不产生霉层。
病原
CercosporasorghiEllis&Everhart称高粱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5一12根,榄褐色,顶端色稍浅,丛生无分枝,正直或具膝状节1—3个,有隔膜0—7个,孢痕明显,大小16—96×4—6(um)。分生孢子倒棒形或圆柱形,无色,直或稍弯,顶端较尖,基部截形,具隔膜3—9个,大小29—112×4—6(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块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苗期即可发病,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使病菌不断扩散,严重时高粱叶片从下向上提前枯死。
防治方法
该病是气传重复侵染病害,应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主,栽培措施为辅,进行综合防治。具体方法参见高粱炭疽病。
(1)收获后及时处理病残体,进行深翻,把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层,以减少初侵染源。
(2)实行大面积轮作,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高粱配方施肥技术,在第三次中耕除草时追施硝酸铵等,做到后期不脱肥,增强抗病力。
(3)选用和推广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