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原因
品种选用不当大豆秕粒与品种对气候条件的适应性有很大关系,一般荚多、粒多的品种较易出现秕粒。引入品种也可能因为不适应当地气候而产生大量秕粒。一些偏晚熟的品种,由于鼓粒时温度已较低,严重影响鼓粒速度,会导致秕粒的发生,早中熟品种发生秕粒的现象较轻。
不良气候影响生育期的旱、涝灾害是造成高秕率的主要原因。
大豆花荚期降雨量以180毫米为最佳。在大豆花荚期,涝害比干旱危害更大,尤其是发生内涝灾害时,空秕率、倒伏率都会很高。另外,如果因播种期干旱而推迟播种,使大豆生育期缩短,也会导致空秕粒的出现;后期如遇低温,影响大豆灌浆速度,同样会造成较高的空秕率。在低海拔地区,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正是长日照高温期,长日照延缓大豆子粒发育,而高温则促进豆荚迅速发育老化,结果使大豆多花多荚而不实。
后期营养不足大豆开花后养分消耗多,有的农民间套作大豆时不施基肥,也不追肥,大豆盛花后营养不足,叶片过早变黄,株矮、茎细、叶小,使晚荚或同节花簇的弱荚不实。这种情况在肥力较低的坡地和多花多荚的品种中较为多见。
营养比例失调 土壤缺硼和钼是大豆空秕的另一原因,硼和钼是大豆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与荚果形成关系密切。如土壤耕作层硼和钼的含量低,种植大豆时又不追肥,势必增加大豆的空秕率。特别是重茬种植的大豆,空秕率会逐年增加,多雨、日照不足的年份尤为严重。
田间管理不善 土壤板结、氮肥过量、草荒苗弱、密度过大均会影响大豆植株的通风透光,从而使光合作用强度减弱,导致荚而不实。在大豆开花后,遇到较长时间的伏旱,会使大豆叶片蔫萎、枯黄,幼荚停止生长,甚至全株死亡。在耕层浅、缺乏水源浇灌的地块,大豆荚而不实的现象更为严重。
病虫危害严重 夏秋季大豆发生病毒病,会使叶片皱缩、幼荚畸形不实;大豆食心虫危害也会造成荚果空秕。
预防措施
选用良种应根据不同种植制度和当地的气候条件,选用相适应的光温生态型品种,如春大豆需光钝温敏型,夏大豆需光敏温钝型,秋大豆需光温均敏型。在选用良种的同时,要合理密植,建立高光效群体,防止过密过稀,以充分利用土地,提高生产效益。
合理轮作 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避免重茬种植,可防止土壤养分失调。轮作的大豆地块要比大豆重茬的地块空秕率减少28.4%以上。
合理种植 应积极发展早熟春大豆或晚播中熟夏大豆,或者在低热地区种植秋大豆,以避开7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长日照和高温,使大豆顺利进入鼓粒期,防止荚而不实。
适时排灌 大豆花荚期需水量大,满足这一时期需要的水分是大豆高产的重要条件。因此,应在大豆播种后,及早挖好田间排水沟,做到涝能排、旱可灌、排灌自如。
补充养分 对于来不及施基肥的田块,在大豆出苗后,每亩追施有机肥2000公斤,初花期后用钼肥、硼肥等进行叶面喷施,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洒3~4次,不仅可防止脱肥,也可增粒增重,减少空秕。中后期表现缺肥者可适当喷施0.1%~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补充营养,避免因缺肥而早衰。
喷调节剂 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降低株高,增粗茎秆,也可增加单株荚数、粒数和百粒重。一般在初花期每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克对水喷施,空秕率可降低7.2%。
防病虫害 平时多注意观察,一旦发现蚜虫就要及早防治,以免传播病毒病,药剂可选用20%病毒A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或5%菌毒清400倍液,连用2~3次,每次间隔10天。防治大豆食心虫可用玉米秆浸敌敌畏药剂熏蒸,或用25%快杀灵乳油对水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