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吉木萨尔县大有镇韭菜园子村村民马德周2014年开始在南部山区建起了养鹅场,短短3年时间,已经带动村民成立合作社,年收入过200万元。
今年第二批6000只鹅苗马上就要被运走了,这段时间马德周忙得两脚生风:占地3400亩的昌吉州养鹅示范园马上就要在他的养殖场动工,冷库和屠宰加工厂也正在选址中。今年,在各项优惠政策的带动下,他打算好好地带领村民大干一番。
马德周所在的大有镇韭菜园子村,山高石头多,旱地占一半,常年靠天吃饭,村民收入不多。初中毕业后,一心想要脱离农门的马德周开始在外打工,做点小生意。结婚后,他和妻子先后在甘肃、巴里坤等地开饭馆,不知不觉8年时间过去了,因为厨艺好,有稳定的客源,他家的饭馆生意一直很红火,每年收入在30万元左右。然而,在外打拼8年后,有一天他突然决定,放弃收入可观的生意,回家乡搞养殖。妻子母文华一开始极力反对,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了呢?马德周的一番话让妻子动了心。
夫妻俩商定后,便放弃了苦心经营多年的餐饮生意,回到了家乡。回村后的马德周看到镇上这几年为帮助村民发家致富,各村都在鼓励村民发展特色养殖,政府在养殖用地、资金、技术方面都给予大力的扶持和帮助。这么好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条件让马德周动了心,几番考察后,他瞄准了广泉河畔这块没有污染,水草丰沛的地方,决定利用镇上提供的优惠政策和发展空间,在大山里养鹅。
马德周告诉笔者:“这儿环境比较好,水草资源丰富,草的品种也比较多,像我们这儿的草里中草药比较多,生态养殖比较好,就选择到这儿了。县里、镇上特别支持。”
有县乡两级政府的支持,马德周信心百倍,乡上出面给他协调土地、贷款,帮助申请项目,为他的养殖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014年,马德周从山东和江苏引进优质鹅苗,开始了特色养殖。但是,光有信心是不够的,因为不懂养殖,第一次买上来的1300只鹅苗因为育雏圈舍的温度不适宜,存活下来的不到200只,马德周一下子就赔了3万多块钱。
不过他没有灰心,他及时总结经验,买回书籍研究学习,并在网上了解掌握鹅苗孵化、饲养和管理方面的知识,还去了山东等地实地学习、请教、取经,掌握更多的养殖方法。大有镇防疫站也派出专门的防疫人员对他的鹅苗进行免费防疫,为马德周提供帮助。
马德周夫妻俩24小时轮班在育雏室观察育苗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第二批鹅苗度过了关键期开始正常生长,他们的特色养殖也逐步走上正规,鹅群数量在不段增加,2015年,他饲养的2000多只鹅全部销售出去,除去成本,纯获利10万多元。
在县乡政府的帮助下,马德周又投入100多万元建起了孵化室,扩大养殖规模。他们从附近的玉米烘干厂购买玉米渣,从面粉厂购买碎小麦作为鹅饲料,自己还种了几十亩地的苜蓿草,鹅的养殖数量达到了5000只。
看到马德周养鹅挣上了钱,村民们也想跟着他干,马德周便成立了养鹅专业合作社,吸纳村民共同养殖。他将鹅苗在雏室培育到一定时间后,发放给合作社成员按要求进行散养,并给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几个月之后鹅蛋和鹅都由合作社统一销售。
马德周给合作社的成员们算了一笔账,养1000只鹅,除去成本,出售鹅和鹅蛋两项,每年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而且,养鹅比其他禽类更省心省力。
村民马国花正是看到了养鹅的良好效益,今年春天主动要求加入到合作社,在马德周的指导下,她一次养了2000只鹅:“养鹅是从今年开春,鹅苗是从马德州那边进的,比种地好多了,种一亩地一年也就收入1000多块钱。”
如今,马德周的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5户,养殖规模达到了1.8万只,还注册了“广泉河天山雪鹅”的商标。县上的几家养殖合作社也和他签订了合作养殖协仪,他的养殖场还吸引了周边县市的养殖户前来观摩学习,养殖业不仅富了马德周,也富了众相亲。现如今,依托吉木萨尔县南部山区旅游业的发展,绿色生态的养殖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和消费者的欢迎,也带动和帮助了更多的村民走上了共同致富路。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