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是花生生长过程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能够给花生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从而降低农户种植花生的经济效益。本文为大家介绍了花生病虫害种类及其防治技术,详情如下:
1 花生病害
1.1 发生种类
一是青枯病。该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细菌性病害,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而以花期发病率最高。在7月暴雨后骤晴的天气最易发生。病菌主要侵染根部,使主根尖端变褐色软腐,再向植株上部扩展,直至植株顶部,病株呈失水萎蔫状。植株从感病至枯死为7~15 d,但开始感病时.往往不表现出症状。
二是根腐病。花生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 感病植株矮小,叶片自下而上依次变黄,干枯脱落,主根外皮变黑腐烂,直到整株死亡。该病主要靠雨水和土壤传播。播种过早、过深或苗期田间积水,地温低,均易引发该病。
三是白绢病。又称花生小菌核病,主要发生于花生成株期,发病部位在植株茎基部。其症状特点是:病株外观呈凋萎状.检视茎基部,可见患部表面及地际土壤表面出现2种病征:白色绢丝状菌丝体(菌索)和油菜籽粒状乳白色至茶褐色小菌核。严重时茎基部组织腐烂,皮层脱落,甚至仅剩下纤维组织,拔起病株易断头。以菌核、菌索随病残体遗落土壤中越夏或越冬,花生的种壳及种仁也可带菌传病。菌核随流水或雨水传播,在适宜条件下从植株茎基部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致病。发病后,病部及土表的菌丝体通过匍匐攀援作用进行再次侵染,使病害扩大蔓延。高湿多温的天气有利发病。
四是叶斑病。一般在花生生长中后期开始发病,但发病高峰均在收获前15 d。
五是花生锈病。是一种暴发性的流行性病害,发病初期,植株叶背长出针头大小的疹状白斑.以后叶背病斑变淡黄色、圆形。随着病斑扩大,凸起呈黄褐色,表皮破裂,露出铁锈色的粉末,病斑四周出现不明显的黄晕圈。
六是病毒病。对花生产量影响极大。病毒病的寄生范围较广,传播媒介是花生蚜虫、豆蚜等。
1.2 防治技术
一是彻底清园,消灭菌源。春花生播种前彻底清除田间落自生苗;重病田收获时彻底清园,收集病残物集中烧毁,勿用病藤沤肥。
二是深翻晒土,合理轮作。宜于收获后尽早进行,在水源方便的地方,还可引水泡田一段时间.以加速病残体分解,减少菌源。轻病田与禾本科作物轮作1年;重病田轮作2-3年,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实行水旱轮作。
三是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早播。因地制宜调节播种期,以避过生长后期高温多雨的发病盛期和蚜虫危害高峰。
四是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清棵蹲苗,锄地时避免造成伤口,生育期施人草木灰,及时排涝。实行配方施肥,合理灌溉,促植株保持根系活力,稳生稳长,增强抵抗力口。
五是药剂防治。防治青枯病、根腐病、白绢病,播前用药剂拌种,可用45%五氯硝基苯粉剂,或20%氟纹胺可湿性粉剂,或45%Z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65%多克菌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2%-0.3%);或用药剂淋灌株穴,在花生下针期可用5%井冈霉素水剂1 0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1 000~1 500倍液。或20%萎莠灵乳油1 500~2 000倍液淋施,交替施用2~3次,隔7~15 d施1次,喷匀淋足。叶斑病主要以综合防治为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40%多菌灵悬胶剂1 000倍液喷施,在齐苗后开花前各喷1次,可兼冶根腐病及黑斑病、褐斑病等病害,也可用70% 甲基托布津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花生锈病,可使用胶体硫液15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并可兼治叶斑病,或用75%百菌清500~600倍液喷施。防治病毒病,及早喷施防病毒制剂.在防治蚜虫的基础上,选用5%菌毒清400倍液或20%病毒A 500倍液喷洒。
2 花生虫害
2.1 发生种类
花生的虫害有昆虫和螨类130种,但能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不过1O余种。其中以地下害虫为主。尽管各地为害花生的害虫种类不同,但主要为地下害虫和蚜虫。
2.2 防治技术
一是备耕期。春耕秋翻及春、秋播种前翻耕土地,通过机械杀伤、曝晒、天敌取食等杀死部分蛴螬、金针虫等:合理施用基肥,牲畜粪便等农家有机肥需腐熟后施用.否则容易招引金龟甲、蝼蛄等产卵,加重地下虫的危害。
二是播种期。一般采用辛硫磷等农药的颗粒剂或乳剂,撒于播种沟内,防治越冬后上移的蛴螬、金针虫和种蝇等。
三是植株生长期。该期虽然害虫种类较多,但危害严重的只有花生蚜和斜纹夜蛾等少数几种。其中花生蚜可传播花生花叶病毒病,因此应以治蚜为主。虫害单一发生时,用吡虫啉、抗蚜威等防效在90%以上,并有利于保护天敌143。食叶性害虫较多时.可选用50%马拉硫磷、40%氧乐果、50%辛硫磷等药剂,具有兼治作用。
四是结果期。将辛硫磷、线虫丹等杀虫剂的颗粒剂或乳剂均匀撒施或浇灌于花生植株基部土壤,可有效防治入土产卵的金龟甲或当年低龄蛴螬,兼治地老虎、金针虫和拟地甲等地下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