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莴苣菌核病发生症状、原因及综防措施

2019-01-06 22:51:49浏览:64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莴苣菌核病是莴苣生长期间常见的一种病害,近年来该病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感染该病之后,往往造成莴苣减产30%左右,严重

  莴苣菌核病是莴苣生长期间常见的一种病害,近年来该病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感染该病之后,往往造成莴苣减产30%左右,严重时能够达到50%以上。因此,农户们需要做好该病的防治措施。

莴苣菌核病发生症状、原因及综防措施

  1发生症状

  初期在顶部叶片的顶端呈现焦黑状,是发病预兆。接着在茎基部开始形成褐色水渍状病斑,并逐渐扩散和破坏健部组织,最后扩展到整个基部腐烂。也可通过病健株之间的茎叶接触蔓延发病。在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后期菌丝聚集而形成鼠屎状黑色颗粒。病株叶片变黄凋萎,生长不良,呈青枯状萎蔫,重则整株腐烂瘫倒。

  2发生原因

  据系统监测与田间普查,春季大棚莴苣菌核病发生较重,其次是秋季,远远重于露地栽培的莴苣。多年种植莴苣或莴苣与瓜类、茄果类蔬菜轮作的大棚发病逐年加重。偏施速效氮肥比施用氮磷钾混合肥的田块发病重。棚内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的地块以及地势低洼、田间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2.1生育期

  莴苣幼苗期未见发病株,一直到莴苣莲座期后期的2月中旬出现病斑,莴苣植株染病均从靠近地面的茎部或基部接触土壤的衰老叶片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2月底莴苣中部茎、叶开始发病,此时处于旺盛生长期;3月中旬莴苣上部茎、叶开始发病,此时处于茎部膨大期,这一段时间为病害的激增期,遇到适宜的温湿度,病害暴发流行。直到4月上旬随着气温回升,开棚通风降湿次数增多,湿度下降,发病程度才下降,此时进入成熟采收期。这说明莴苣最适感病生育期在茎部膨大期。

  2.2品种

  海门市大棚栽培的莴苣品种有2种,一种是青皮型品种,一种是白皮型品种。2007年在莴苣菌核病盛发期,调查不同类型品种发病程度,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青皮型品种与白皮型品种对莴苣菌核病的抗性明显不同,其中青皮型品种病株(茎)率为19.67%,白皮型品种病株率为12.33%,结果显示青皮型品种病株(茎)率明显高于白皮型品种。调查的白皮品种主要有科兴2号、科兴10号、正兴2号;青皮品种主要有竹叶青、三青皮、骄青王。

  2.3温湿度

  菌核病是适温高湿病害,海门市春季一般回暖早,春末夏初多雨湿润,大棚内极易形成利于菌核病萌发的小气候环境(发病适温20 ℃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如果田间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菌源,并且持续阴雨、寡照、通风不良,病害发展极快,到茎基部肥大期出现发病高峰,并且呈暴发性与毁灭性的特点。分析2006—2009年调查资料,菌核病在大棚莴苣上发生期为2月中旬至4月中旬,3月上中旬达发病高峰,4月上旬随着气温回升,通风降湿的加强,发病开始下降。分析4年的气候资料,病害流行主要与当年2月10日至4月10日连阴雨关系密切,如果雨日连续达3 d以上,发病程度较重,因为此时莴苣处于生长旺盛阶段,抗病力弱,同时由于棚内密闭、温湿度能满足病害流行的要求,阴雨日多,棚内通风降湿的次数减少,发病就重。如2009年2月下旬连续降雨6 d,雨量达843 mm,病株(率)达65%以上,发病重与棚内未通风降湿、湿度大于95%有关。而2007年气温回暖相对迟缓,连阴雨天气出现不多,空气湿度不大,棚内有利于病害发生的小气候形成滞后,菌核病发生程度低,平均病株(率)为16.23%。

  2.4连作

  大棚内由于温湿度不随季节而变化显著,因此复种指数高,海门市菜农喜欢常年进行叶菜类、茄果类及瓜类连作。经过多年连作,土壤中积累了大量菌核,为菌核病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菌源。经观察,连作使病害逐年加重,第1年大棚莴苣菌核病病株(茎)率0~10.90%,平均7.23%,第2年为6.00%~20.00%,平均14.47%,第3年为18.00%~59.00%,平均30.80%。凡连作3年以上,病棚率达80%以上,病株率达48%以上。

  2.5施肥

  经观察,莴苣菌核病发病程度与追肥的种类、时间关系密切。2008年选择了2个大棚作为对比试验,播种时间、品种、基肥种类相同,培管措施也相同,一个棚在2月25日左右施氮磷钾混合肥12 kg,另一个棚(200 m2)在3月10日左右施速效氮肥15 kg。3月底调查发病情况,结果表明,2月25日左右施用氮磷钾混合肥的大棚莴苣菌核病发病较轻,平均病株(茎)率为10.5%,而3月10日施用速效氮的大棚莴苣菌核病发病较重,平均病株(茎)率为19.3%。原因在于适期(旺盛生长期)施用氮磷钾混合肥的植株生长均匀健壮,抗病性增强,发病较轻,产量高;而在后期(茎部膨大期)施用氮肥的植株生长突旺、过嫩,病菌容易侵入,发病加重,产量降低。

莴苣菌核病发生症状、原因及综防措施

  3综防措施

  3.1选用优良抗病品种,轮作换茬

  针对海门市生态环境、栽培条件和莴苣菌核病发生情况,在丰产性、口味一致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在当地通过试验、抗病性和商品性较好的的白皮型品种,如正兴2号、正兴10号、科兴2号、科兴10号等品种。自留种子一定要精选种子,剔除菌核。连作使病害逐年加重,对此,利用蔬菜生长期短、茬口安排较快的特点,与花生、甘薯、芋艿等根菜类作物轮作,能收到很好的防效。如海门镇通源北村一农户2006年前大棚蔬菜上菌核病发生较重,2006年开始与芋艿轮作,2008年开始种植莴苣,经调查,田间莴苣发病轻。同时,通过合理轮作,能调节地力,有利于蔬菜的生长发育,增强其抗病力。

  3.2深翻土壤,提高土温杀菌

  对第1年种植大棚的田块,全田采用拖拉机进行深翻,要求深度达到达25 cm以上。对已种植的大棚,在大棚上茬收获后,采用小型耕翻机或进行人工翻地,要求深度达到20~25 cm。深翻使田间菌核及其他病虫的传播源埋到深土层,可有效地减少发生基数。如海门镇通源北村一农户大棚历年种植莴苣及茄果类,2007—2009年3年内每年进行了深翻,田间发病高峰期调查,平均病株(茎)率为8.3%。在夏季空茬时机,利用天气晴好、气温较高的时机,将土壤深翻25~30 cm,破碎大土块,进行大水漫灌,在土壤湿润后,撒碳酸氢铵,盖上透明薄膜7~9 d,使土温上升至60 ℃以上,土壤因高温缺氧,使菌核大量死亡。此法具有成本低、无污染、效果好的特点,且能兼防其他土传病虫害,达到一举多防的目的。据2008年观察,防治莴苣菌核病效果达30.7%。

  3.3筑垄栽培,合理施肥,合理密植

  在平时病害调查中发现,海门市菜农往往把露地种菜经验应用到大棚生产,习惯种在低洼处,便于浇水施肥,认为水肥不易流失,但却加重了病害的发生。对此,要求菜农筑垄栽培,垄高一般5 cm,起到防地湿、防暗渍、减轻病害的作用。2008年大棚莴苣筑垄栽培与平地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筑垄栽培的菌核病株(茎)率下降10.2%。移栽前施足基肥,有机肥应充分腐熟,生长期要合理施肥,施肥要氮磷钾肥搭配,避免氮肥过多,才能使植株生长良好,增强抗病能力。每个棚(200 m2)要控制在1 500~1 600株为宜,以便通风透光。

  3.4清洁田园,控制棚室温湿度

  当棚内发现少量植株发病时,去掉病叶或拔掉病株,将其带出大棚外深埋。平时及时去除植株下部老叶及田间杂草并带出棚外处理。莴苣收获后,将丢弃的残株败叶及时清运出棚深埋,减少病菌的传播,同时不把病叶、病株丢在棚边泯沟里,否则将通过河水灌溉或用药喷雾后再次病菌侵染。本地菜农刚种植大棚时模仿山东地区,不了解山东干燥的气候条件,把大棚两边薄膜压死,不利于降温除湿。对此,协助菜农改进盖膜方法,在大棚两侧(边)离地面60~80 cm,用旧薄膜做成围裙,棚顶再盖整张薄膜,即二次盖膜法。这样有利于棚内温湿从大棚两侧降排。对大棚浇水,实施科学浇水法,浇小水不浇大水(不漫灌),浇水后及时通风排湿,连阴雨天和发病后控制浇水。向有条件的菜农推广铺设滴管,实行滴灌、渗透。并在大棚四周开挖排水沟,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

  3.5合理运筹化学防治

  采取不同时期,不同施药方法相结合。一是土壤消毒,最好在夏季高温时进行,高温闷棚时加入药土,杀死病菌。二是及早用药,以发病初期即旺盛生长期和将进入茎部膨大期用药为佳,采用喷雾、烟熏等方法相结合。在发病初期选用50%扑海因1 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50%菌核净1 000倍液喷雾。如遇阴雨天采用烟熏法,每200 m2大棚用20%速克灵百菌清烟雾剂100 g,晚上闭棚前点燃药剂,第2天开棚通气,每隔7~10 d喷(熏)1次,视病情用药2~3次。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高效养殖:金虎仙人球怎么养

上一篇:

冬季柑橘剿灭虫害细则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