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伏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小麦倒伏主要发生在肥水充足、小麦旺长、群体过大、田间郁蔽的高产麦田。早春是预防小麦倒伏的关键时期。小麦抽穗前倒伏可减产30%~40%,灌浆期倒伏减产20%~30%,乳熟期倒伏减产10%左右,倒伏严重时减产可达50%以上。
一、发生症状分茎倒伏和根倒伏两类
1.根倒伏根在疏松的土层中扎得不牢,一经风吹雨打,就会土沉根歪或平铺于地。
2. 茎倒伏主要是茎基部节间(多数是基部三节)承受不起上部重量,就会弯曲倾斜或折断后平铺于地。小麦倒伏不仅使后期功能叶加快死亡,造成用于灌浆充实的干物质生产量减少,而且由于根系与基部茎秆受伤,吸收能力和输导组织均受影响,光合产物向穗部运输受阻,因而导致小麦粒重降低,对产量影响很大。倒伏表现在后期,潜伏在前期,具有不可挽回性。
二、发生原因
1. 气候因素在冬季温度较高,早春温度回升早、回升快、墒情好的年份,小麦拔节早而快,植株高度增加,基部节间过长。在小麦灌浆末期,由于先阴雨,后伴随阵风或大风,可使小麦大面积发生倒伏。
2. 由于常年旋耕整地不深耕,耕作层太浅,小麦根入土较浅,根系发育不良。
3. 播量偏大、播期偏早、基本苗过多、春季肥水过早,造成中后期群体过大,田间郁闭,个体发育不良。
4. 中后期灌水量过大、土壤湿软,或灌水后不久遇大风易致倒伏。
5.病虫害为害尤其是近年来小麦纹枯病等病害,发生早、范围广,防治晚或未防治,导致苗期基部节间感病,中后期基部节间损伤或坏死。
6. 施肥不合理重氮轻磷不施钾,早春追氮量过大,拔节早、两级分化慢、结束晚,大小蘖齐头生长,植株细软。
7. 与品种特性有关品种间抗倒伏能力有一定差异,有些品种植株较高,茎秆较细,弹性较差,自身抗倒性差,易倒伏。一般矮秆抗倒伏,高秆易倒伏。
三、防治方法
1.选用抗倒伏品种选用高产、耐肥、抗倒伏品种,各高产品种搭配比例协调,做到布局合理,达到灾害年份也不减产、风调雨顺年份更加高产。
2. 提高整地质量整地质量不好是造成根倒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大力推广深耕,加深耕层,高产麦田耕层应达到25厘米以上。特别是近年来秸秆还田成为种麦整地的常规措施后,深耕显得更为重要。秸秆还田必须与深耕配套,深耕必须与细耙配套,真正达到秸秆切碎深埋、土壤上虚下实,有利于次生根早发、多发,根系向深层下扎。
3. 采用合理的播种方式高肥水条件下小麦种植行距应适当放宽,有利于改善田间株间通风透光条件,促其生长健壮,减少春季分蘖,增加次生根数量,提高小麦抗倒能力。高产麦田以23~25厘米等行距条播为宜,也可以采取宽窄行播种,宽行26厘米、窄行13厘米,或宽行33厘米、窄行16.5厘米等。
4. 精量播种,确定适宜的基本苗数为了创造各个时期的合理群体结构,确定合理的基本苗数是基础环节。基本苗过多或过少,都会给以后各个生育时期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带来困难。确定基本苗的主要依据是地力水平高低、品种分蘖力强弱、品种穗子大小。一般原则是高产田、分蘖力强的品种和大穗型品种宜适当低一些,而中低产田、分蘖力弱的品种、多穗型品种则宜适当高一些。目前高产田、大穗、分蘖力强的品种,每亩成穗45万左右,单株成穗3~3.5个,每亩基本苗应为12万~15万;中产田、多穗型品种,每亩成穗50万左右,单株成穗2.5~3.5个,每亩基本苗应为14万~18万。随着肥水条件的改善和栽培技术的提高,亩产500千克左右的高产麦田,每亩基本苗8万~10万为宜。要保证适宜的基本苗,除上述因素外,还要考虑种子发芽率、整地质量与田间出苗率、播种方式等因素,要采取机械精量播种技术,不但保证基本苗数量适宜,同时要求麦苗的田间、行间平面分布要合理。因为播量既定时,不同的行距配置导致每行的麦苗密度不同,而在每行麦苗密度已定时,不同的行距配置导致单位面积的麦苗密度不同。
5. 科学施肥浇水在施肥上重施有机肥,轻施化肥,有利于防止倒伏。高产冬麦田一定要及时浇好冻水、拔节水、灌浆水,一般不浇返青水和麦黄水。春季返青起身期以控为主,控制肥水,到小麦倒二叶露尖,拔节后再浇水,酌情追肥。要千方百计缩短基部节间长度,第1节间长4.5~5.7厘米、第2节间长7.6~8.5厘米的较抗倒伏。后期如需浇水,一定要根据天气预报,掌握风雨前不浇、有风雨停浇的原则。春麦田凡生长偏旺、群体较大、有倒伏趋势的要严格控制追施氮肥,增施钾肥,亩施氯化钾3~5千克。拔节至孕穗期,根据苗情长势,每亩追施尿素4~5千克,或含氮、磷、钾各15%的三元复合肥10~15千克,以增加穗粒数和粒重。
6. 深锄断根深中耕是控制群体预防倒伏的重要措施,对群体大、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在起身前后深中耕8~10厘米,切断浮根,抑制小分蘖,促主茎和大分蘖生长,加速两极分化,推迟封垄期,促植株健壮生长。
7. 适当镇压对群体较大、植株较高的麦田,除控制返青肥水和深中耕外,起身后拔节前还要进行镇压,以促根系下扎,蹲粗茎基部节间和降低株高。镇压视旺长程度进行2~3次,每次间隔4天左右,镇压时还应掌握“地湿、早晨、阴天三不压”的原则。
8. 化学控制
喷施多效唑对群体大、长势旺的麦田或植株较高的品种,在小麦起身期,每亩喷洒200毫克/千克多效唑溶液30千克,可使植株矮化,缩短基部节间,降低植株高度,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抗倒伏能力,并能兼治小麦白粉病和提高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率。
施用烯效唑烯效唑是一种新型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其生物活性比多效唑高6~10倍。在小麦上施用,可以防止高密度、高肥水条件下的植株倒伏,并有减少不孕穗和提高千粒重的作用。据试验,在未遇风、不倒伏的情况下,施用烯效唑的小麦比对照平均增产15.4%。施用方法:在小麦拔节前一周内,亩喷30~40毫克/千克烯效唑溶液50千克。
喷施矮壮素对群体大、长势旺的麦田,在拔节初期亩喷0.15%~0.3%矮壮素溶液50~75千克,可有效抑制节间伸长,使植株矮化、茎基部粗硬,从而防止倒伏。若与2,4-滴丁酯除草剂混用,还可兼治麦田阔叶杂草。
甲哌鎓在拔节期每亩用甲哌鎓15~20毫升,对水50~60升叶面喷洒,可抑制节间伸长,防止后期倒伏,使产量增加10%~20%。
9. 防病治虫推广化学防控措施,对小麦病虫等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特别要及时防治小麦纹枯病。一旦达到防治指标,要及时喷药,增加小麦抗逆力和抗倒伏能力。
四、小麦倒伏发生后的补救
在小麦灌浆期前发生的早期倒伏,一般都能不同程度地恢复直立;而灌浆后期发生的晚期倒伏,由于小麦“头重”不易恢复直立,往往只有穗和穗下茎可以抬起头来。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补救:
1. 因风吹雨打而倒伏的可在雨过天晴后,用竹竿轻轻抖落茎叶上的水珠,减轻压力助其抬头,切忌挑起茎叶而打乱倒向或用手扶麦。
2. 每亩用磷酸二氢钾0.15~0.2千克对水50千克,或16%的草木灰浸提液50~60千克喷洒,以促进小麦生长和灌浆。
3. 一般轻度倒伏对产量影响不大,重度倒伏常伴有病虫害的发生,应及时防治倒伏后带来的各种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