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小麦赤霉病大面积流行,防治需小麦全产业链各环节发力

2019-01-06 23:15:56浏览:47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近日,中储粮郑州直属库代储粮库某粮管所一批含有红籽的小麦被运往面粉厂,此事经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小麦红籽会产生呕吐毒素

近日,中储粮郑州直属库代储粮库某粮管所一批含有红籽的小麦被运往面粉厂,此事经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小麦红籽会产生呕吐毒素、黄曲霉等致癌物质,红籽的病菌、霉菌很大程度上源于小麦赤霉病粒等。赤霉病不仅影响产量,更关系粮食安全。有专家提出,在赤霉病高发地区,生产利用品种须达到中抗水平,在审定时对高感品种一票否决。

小麦赤霉病大面积流行,防治需小麦全产业链各环节发力

生产优质小麦,不仅是市场的需要,也关系到农户能否赚钱、经销商能否生存、种子企业能否盈利。当前小麦赤霉病大面积流行,有抗病品种匮乏、田间管理粗放、防治药剂单一等原因,还有秸秆还田措施不到位的问题。防治小麦赤霉病,小麦全产业链各环节都要发力。

冬麦区高发

国内小麦主产区大致分作冬麦区和春麦区。数据显示,2016年秋冬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五大小麦主产区播种面积约2.48亿亩。据悉,冬小麦面积约占国内小麦总面积的85%,五大主产区面积占比达68%左右、产量占比超过75%。五大小麦主产区赤霉病防控非常关键。

小麦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癌症”,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东北春麦区东部及华南冬麦区,近年来随着气候和耕作制度的变化,流行区域不断扩大。数据显示,国内小麦赤霉病2005~2010年年均发生面积6000万亩左右,2011~2016年均发生面积上升到8000万亩以上。数据显示,2016年秋冬国内小麦播种面积3.628亿亩,赤霉病的发生面积接近三成。

今年流行风险高

4月6~7日,全国农技中心在济南召开全国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会议预计,今年小麦赤霉病大流行风险高,流行面积约1亿亩,需防治面积约2亿亩次。其中,江汉和江淮麦区大流行,黄淮南部麦区偏重流行,西南大部、黄淮北部、华北南部、西北大部中等流行。药剂预防适期为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江汉和江淮为4月中下旬,黄淮和华北南部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西北大部为5月上中旬。

据3月30日江苏省植保植检站组织的全省植保系统网络会商及4月1日专家会商,预计今年江苏小麦穗期赤霉病呈大流行趋势,防控形势是近年来最严峻的一年。

安徽小麦赤霉病呈大流行态势。4月10日,安徽省农委、省气象局召开小麦赤霉病会商会,判断今年小麦赤霉病在沿淮及其以南麦区大发生,淮北中北部麦区偏重发生,预计全省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约2800万亩,需实施预防面积约6500万亩次。

根据菌源量、4月份河南省天气条件及目前主栽品种抗病性差等因素综合分析,河南植保部门预计赤霉病大面积流行。豫南(许昌以南)、豫东南(周口)、豫北偏重发生,局部重发。4月10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加强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防控。

此外,湖北预计,鄂东、江汉平原、鄂北等产区大部4级、局部5级赤霉病发生;山东预测,小麦赤霉病有中度流行风险;四川预计,小麦赤霉病重发生风险高;陕西预测,赤霉病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

小麦赤霉病大面积流行,防治需小麦全产业链各环节发力

危及粮食安全

被赤霉病感染的商品小麦会被作为“不安全食品”处理。小麦赤霉病由禾谷镰孢菌引起,赤霉病菌分泌的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是各国谷物中检出率最高的一种真菌毒素。DON性质稳定,耐热、耐压、耐弱酸、耐储藏,一般的食品加工不能破坏其结构,加碱或高压处理才可破坏部分毒素。食用病麦会引起眩晕、发烧、恶心、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会引起出血,影响免疫力和生育力等,直接威胁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按照谷物形态种类和加工用途制定了DON限量标准。欧盟规定DON限量范围为200~1750微克/千克,美国为1000微克/千克,加拿大为600~2000微克/千克,日本为1100微克/千克。2015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首次颁布DON限量标准,未加工谷物为2000微克/千克,谷物制品为1000微克/千克,谷物基婴幼儿食品为200微克/千克。

中国《粮食卫生标准》(GB2715-2005)和《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2011)等标准中规定,小麦等制品DON的允许限量≤1000微克/千克;《配合饲料中DON的允许量》(GB13078.3-2007)规定,猪、牛、家禽配合饲料的DON的限量为1000~5000微克/千克。中储粮和粮食部门明确,赤霉病小麦病粒超过3%,严禁收购入库。

据国家粮食局发布的《2016年我国夏收小麦质量调查报告》,9省收获小麦的多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三等以上比例占90.3%,同比下降4.7%;不完善粒含量平均值7.1%,同比增加1.6%。小麦质量下降,农户种植收益受到很大影响。以河南为例,2016年农户亩均销售小麦毛收入670元,较2015年减少183元,主要是因为质量下降导致收购价降低。小麦种植收益下降的,还有安徽、江苏、湖北等省,上述省份2016年均流行小麦赤霉病。

利用抗性品种

当前防治小麦赤霉病最经济有效、最根本的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近几十年来,国内选育出一批抗病品种,如扬麦、宁麦、镇麦系列等,但抗病性和丰产性不够理想。据了解,当前种植的小麦品种大部分都对赤霉病表现感病。

2016年11月19日召开的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工作会议特别提出:“当前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目标,深入开展良种科研联合攻关,力争在玉米籽粒机收、水稻抗稻瘟病、小麦抗赤霉病、大豆高产高蛋白品种方面取得新突破”,足以说明抗赤霉病品种选育的重要性。

由于当前推广的抗性品种丰产性不突出,农户应用的积极性不高。据悉,2016年秋冬江苏感赤霉病品种种植比例超过60%,而“烟农19”“郑麦9023”“济麦22”“矮抗58”等高感品种在沿淮、淮北、沿海等主产区种植比例超过80%。这些高感品种的丰产性、商品性突出,尽管几乎年年赤霉病流行,也挡不住农户“赌一把”。

供给侧改革深入,市场机制将发挥更大作用,粮食生产最终会以优质优价为目标。我们看到,随着《种子法》和一系列配套法规出台,品种审定标准将不再以丰产性为第一指标。今年1月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发布《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稿,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不再“以产量为纲”。

江苏一票否决 2010年、2012年,赤霉病在长江流域麦区大流行,严重受害田块几乎绝收,赤霉病连年重发,成为江苏小麦生产的头号威胁。江苏在抗赤霉病小麦品种选育上走在国内前列。2016年,江苏审定通过7个小麦新品种,其中有5个中抗赤霉病。近两年江苏小麦品种审定对赤霉病抗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已作为一票否决因素之一”。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麦类病害研究专家陈怀谷研究员表示,江苏要求适宜淮南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对赤霉病须达到中抗水平,沿淮地区的品种须达到中感,淮北地区的品种则不能高感。

山东育出中抗品种 山东省农业厅研究员、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小麦组委员鞠正春介绍,由于在2012年之前,黄淮海麦区和北方冬麦区几乎没有赤霉病危害发生,当前黄淮海麦区和北方冬麦区推广的大部分品种都高感赤霉病。黄淮海地区的小麦品种丰产性、结实性较好,穗秆较低,但缺乏赤霉病抗原。2013~2015年山东审定的19个小麦品种中,10个品种中感赤霉病,9个高感赤霉病。

山东自2012年爆发小麦赤霉病以来,众多育种企业就开始为选育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做准备。2016年山东7个小麦品种通过审定,其中“太麦198”和“齐民7号”两个品种中抗赤霉病。

安徽实施全程防控 2012年4月,安徽省沿淮及其以南地区小麦赤霉病严重发生,该省各地向保险经办机构报损小麦受灾面积810万亩。针对高发态势,2016年安徽率先在国内实施小麦赤霉病全程防控。优化作物生产布局,调整耕作制度,引导沿江小麦不适宜区改种油菜、绿肥、马铃薯等;大力推广应用抗(耐)性较强的品种,全面提升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降低病害流行风险等。同时,安徽抗性品种新品种不断推出,2016年审定的23个小麦品种全部为中感、中抗或抗赤霉病品种。

河南有待突破 河南小麦面积8000万亩以上,国内占比超过20%。河南每年审定品种数量在20个以上,是育成小麦品种最多的省份。河南也是小麦赤霉病重灾区。2015年河南审定26个品种,没有一个抗赤霉病,高感品种达17个。

常用药产生抗性

小麦赤霉病可防、可控、但不可治。专家介绍,在小麦病虫害中,赤霉病防治最难,用药比例也最高,建议最佳防治时期为小麦齐穗到扬花5%时。

据全国农技中心高级研究员梁帝允介绍,目前国内登记防治麦类赤霉病的药剂有298个,其中165个含多菌灵成分,其他药剂还有甲基硫菌灵、多·酮、福美双等。由于长期、单一使用多菌灵,病原菌对多菌灵的抗性攀升,用药量增加,且多菌灵抗性菌株产毒能力提高一倍以上,造成小麦药残和毒素超标、产量损失。“2015年,我们在江苏采集了5900多株镰刀菌,60%存在抗药性。”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和农药学教授周明国说,当务之急是把多菌灵从防治赤霉病农药目录中删除,鼓励企业开发、农民使用新型药剂。

育种突破是根本

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是世界性难题,30多年来全球育种研究无突破性进展,至今未能育成既丰产又高抗的品种。中国工程院程顺和院士认为,要在抗赤性和广适丰产性两方面同步解决病原菌致病性和抗药性的改变等问题。

据美国《自然·遗传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利用小麦基因组测序技术分离出具有广谱抗性的Fhb1基因。国内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已与国际接轨,“转基因重大科技专项中至少有30~40个课题组都在做这方面工作,而且已经有了非常好的进展”,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前所长黄大昉表示,相关课题组用基因组编辑技术解决了小麦白粉病问题。基因沉默、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技术为赤霉病抗性遗传改良带来新的希望。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旱半夏种植市场前景分析

上一篇:

果树红蜘蛛有什么危害,果树红蜘蛛用什么药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