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山楂白粉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2019-01-06 23:44:58浏览:92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山楂白粉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山楂树生长的病害,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农户们应该采取措施防治该病。本文为大家总结了山

山楂白粉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山楂树生长的病害,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农户们应该采取措施防治该病。本文为大家总结了山楂白粉病的危害症状、危害情况、病原形态和发生规律,供农户们参考。

1、症状

山楂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和果实。早春,山楂芽开绽时就可侵染。嫩芽染病,出现粉红色病斑,抽发新叶时,病斑迅速蔓延至新叶上。病部布满白粉,呈毛毯状,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新梢受害,除出现白粉外,生长瘦弱、节间缩短、叶片细长、卷缩扭曲,严重时干枯死亡。幼果发病,首先在近果柄处发生病斑,被覆白色粉状物,果实向一侧弯曲,病斑逐渐扩展到整个果面,严重时从果柄病斑处断落。稍大的幼果受害,病斑硬化,并发生龟裂,果实畸形,着色不良。

2、发生规律

(1)越冬场所。过去多认为山楂白粉病病原菌以子囊壳在落叶、病枝和病果上越冬。但据笔者观察,在病果上未发现病原菌的子囊壳;室内检测证明新梢上也无越冬病原,病叶经室内检测,可检出大量的病原菌子囊壳。因此,笔者认为感染山楂白粉菌的叶片为该病病原菌子囊壳的惟一越冬场所。

(2)消长规律。调查表明,4月初在落叶上越冬的子囊壳遇雨后放射的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根蘖、新梢、嫩叶、幼果,引起发病,后随气温升高,发病部位的病原菌陆续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新梢生长、开花、坐果期是病害流行期,新梢停止生长、高温来临时,子囊壳开始形成,侵染危害逐渐减轻。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病害流行期。进入6月份发病缓慢,6月中旬病叶上的菌丝收缩逐渐形成子囊壳越冬。

(3)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温度。结合气象资料分析表明,子囊孢子萌发温度为11~14℃,17~21℃为分生孢子侵染的适宜温度,超过23℃不利于白粉病发病。

(4)病害流行条件。春季温暖干旱,并伴有小量降雨,夏季多雨,气候凉爽的年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生长衰弱的山楂树易感病,且发病较重;生长势强者发病晚,且危害轻;楂园偏施氮肥,栽植过密,载果量过大、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病重;根蘖及实生苗易感病,也是当年重复侵染的主要病原。

(5)发病与品种之间的关系。2004年6月中旬,笔者对不同品种的发病情况进行系统调查,每品种随机调查10株树,共调查1 000片叶和果实的发病率。结果表明:大金星、大绵球较抗病,病叶率分别为5.1%和10.7%,病果率分别为1.6%和6.3%。较抗病品种的叶片受白粉侵染后,病斑扩展缓慢,形成褐色枯死圈,菌丝层薄;果实发病多在果实胴部侵染,病斑小,多不形成畸形果。大敞口抗病性差,病叶率为34.5%,病果率高达10.6%,病斑扩展快,很少形成褐色枯死圈,菌丝层厚,侵染果实多在果柄处,常造成畸形果。

3、综合防治技术

3.1加强栽培管理

控制好肥水,不偏施氮肥,不使园地土壤过分干旱,合理疏花、疏叶。

3.2药剂防治技术

20%粉锈宁乳油;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5%晶体石硫合剂;50%硫悬浮剂;12.5%腈菌唑乳油;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8种杀菌剂对山楂白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以12.5%腈菌唑乳油2 50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20%粉锈宁乳油1 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硫悬浮剂300倍液等,可在生产中选用。

(责任编辑:煜城)
下一篇:

苦瓜根结线虫病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

上一篇:

甘蓝除草剂常用产品及其使用注意事项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