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水稻种子腐烂的原因及防治技术措施

2019-01-06 23:48:03浏览:74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水稻是喜温作物,当种子在低于最适温度时萌发便易受到病菌侵染,加上各种人为因素,导致种子腐烂。本文在分析了水稻种子腐烂原因

水稻是喜温作物,当种子在低于最适温度时萌发便易受到病菌侵染,加上各种人为因素,导致种子腐烂。本文在分析了水稻种子腐烂原因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希望能够对农户们有所作用。

1、病原菌

种子腐烂通常是由镰孢菌(Fusariumspp.)、腐霉菌(Pythiumspp.)、立枯丝核菌引起的。其中腐霉菌主要包括畸雌腐霉P. irregulare),德巴利腐霉(P. debaryanum),禾生腐霉(P. graminicola),侧雄腐霉菌(P. paroecandrum)和终极腐霉(P. ultimum)。引起种子腐烂的镰孢菌主要有串珠镰孢菌(FusariummonilifomeSheld)、玉蜀黍壳色单隔孢菌(Diplodiamaydis)、粉红镰孢菌禾谷专化型(F. Roseumf. Sp.cerealis)。

2、烂种原因

2.1人为因素 出现水稻烂种现象时,表现为已有34 %~80 %种子的胚根突破种皮,长约1~2 mm,而不是种子完全不萌动;这些农户第1次浸种时间都在72 h以上,甚至长达144 h;浸种容器或桶或缸,口径较小,种子厚度都在30 cm以上,甚至厚达80 cm;秧池整得太烂,陷入泥中的种子长时间处于窒息状态。这样粗放的浸种和落谷方法,能使发芽率和发芽势都达90 %以上的种子出现大量烂种。

2.2种子发芽势低、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差 稻种的国家标准中没有发芽势指标,种子经营单位也忽视发芽势大小。事实上发芽率90 %左右的稻种发芽势在40 %以下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发芽势低于70 %的稻种遇到如上述的浸种、落谷方式或低温天气肯定都出现大量烂种现象。

2.3种子收割后因素收割脱粒后遇到高温连阴雨,湿种子堆积时间20 h左右就会造成种子发热、发芽势突降。把未充分晒干的种子(种子水分往往达15 %~17 %)贮藏30 d左右,又遇到连续阴雨、空气潮湿,贮藏条件简陋,贮藏中的种子也会吸湿发热。所以种子在这样的条件下滞留时间过长,也有发芽势突降的风险。

3、损种损芽原因

3.1霉菌感染 每批种子中都有一些携带病菌的死种子,种子在浸泡过程中,好种子内容物及坏种子内养分不断渗出,如果水源不及时更新,水中养分不断积累,霉菌得到丰富营养得以大量繁殖,既直接感染好种子,又消耗水中氧气,间接引发酒精中毒。

3.2缺氧闷芽 种子出苗期间需要充足的氧气,否则会发生出苗不齐的现象。如湿润育秧,秧板不沉实,种芽陷得深,出苗率就低,且出苗不齐,出苗推迟。薄膜育秧,如薄膜紧贴畦面,畦面下种子就会因缺氧而不能出苗。

3.3立枯死苗 种芽出苗后,气温低或温差过大,就可能发生立枯病及其它病害,造成死苗。如薄膜育秧、旱育秧,不上水徒揭膜,都可造成死苗。

4、技术措施

4.1做好发芽率 到信誉好的商家购买信得过的种子。在种子播种前,要做好发芽率检测,保证所用种子达国家标准。

4.2推广旱育秧 目前育秧方式有湿润育秧、薄膜育秧、温室育秧、旱育秧等多种方式。实践证明,旱育秧既能提高秧苗素质,增加有效穗,提高产量,又能节省用种,避免烧芽风险,节约成本。搞旱育秧可直接干籽播种,也可用药剂浸种一天一夜,种子漂洗干净后播种。

4.3把好浸种关 湿润育秧、薄膜育秧应当采用日浸夜露、活水浸种,种子不上窝的方法进行催芽。

4.4坚持每天淘洗多次 浸种前用清水淘洗种子,剔除秕粒、病粒、米粒。活水浸种期间,每隔约3 h将种子和种袋认真淘洗,清除沾着的病菌。

4.5坚持单独浸种 杂交稻与常规水稻相比,颖壳薄,闭合度差,吸水快,进入萌动时间早。如果与常规水稻一起浸种、催芽,因较早进入萌动、高温崩胸期,就会发生酒精中毒或高温烧芽。因此,杂交稻种必须单独浸种。

4.6坚持药剂处理 根据当地农技部门要求,选用浸种灵、施保克、恶苗灵、强氯精等药剂浸种,可有效防治霉菌、立枯病菌、恶苗病菌的危害。在开始浸种时,即投入药剂,按照技术要求,根据温度、药剂种类及含量,确定好浸种浓度和时间,药剂浸种结束后,立即捞出种子,淘洗干净。

4.7提高秧池质量 要搞好冬前秧池熟化工作,强化秧池建设,配套沟系,施足有机肥,少施速效肥。湿润秧池在落谷前一天要做好秧板,保证第二天播种时秧板平整沉实不陷谷。

4.8坚持活水浸种 将药剂处理后的种子装入透气、透水性好的种袋中,每只袋子装种不超过5 kg,选择水质好、且向阳的流水河上层悬吊种袋,进行浸种。河水表层氧气足,温度高,有利于种子吸水和崩胸。

(责任编辑:叶编)
下一篇:

水稻矮株的发生情况及其防治措施

上一篇: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