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蓟马是为害水稻的蓟马总称。在我国,为害水稻的蓟马主要有稻蓟马和稻管蓟马等。近年来,水稻蓟马的危害愈加严重,对水稻的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笔者在此浅谈对水稻蓟马的认识,为水稻蓟马的防治提供参考意见。
一、为害症状
水稻蓟马隶属缨翅目,具有锉吸式口器。在为害时,用口器戳破水稻叶片、颖花等幼嫩部位,吸食稻株流出来的汁液。被害叶片上出现黄白色小斑点或微孔,随后叶尖逐渐纵卷、枯黄,严重时可使成片秧苗发黄、发红,如同火烧过一样。稻苗严重受害时,影响稻株返青和分蘖生长受阻,稻苗坐兜。孕穗期受害,影响小穗发育,抽出的只有白色丝状颖壳。扬花期进入颖壳里为害子房,破坏花器,形成瘪粒或空壳。
二、发生规律
水稻蓟马主要为害水稻,以水稻秧苗和分蘖期受害最重,并且能以小麦、玉米,以及游草、稗草、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为寄主,这在其越冬和早春的生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水稻蓟马生活周期很短,一年能够发生十几代,并且1头雌成虫一生可产卵100粒左右。在田间,秧苗自2叶期开始见卵,以4-5叶期秧苗上卵量最多,秧苗带卵量大时能造成本田初期的严重危害。初孵若虫先隐藏于心叶卷缝间、叶腋和卷缩的叶尖等幼嫩隐蔽处取食,随后分散到嫩叶上危害,被害叶初期出现白色至黄褐色的小斑痕,继而出现叶尖纵卷枯萎的现象。生长嫩绿的水稻,容易招引蓟马集中为害,受害往往较重。到水稻圆杆拔节期后,虫口显著下降,以后稻叶组织硬化,除少部分留存于无效分蘖和稻穗上为害以外,大都转移到晚季秧苗和田边游草上为害。到10月中旬后,水稻处于生长中后期,稻蓟马很少在水稻上继续为害,都转移到田边幼嫩的杂草,特别是游草上取食、存活,或在早播的麦苗上为害。并最终在游草和其他禾本科杂草心叶内越冬。
三、防治方法
水稻蓟马普遍发生并且日趋严重的原因,除了由于人们没有足够重视外,还与各地普遍使用广谱性农药防治水稻害虫,而导致其天敌数量减少有很大关系。因此,在防治上,首先要对其足够重视,不能认为得它很小,而且又不会把叶子咬烂,就放任不管,其次就是在适当的时机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进行防治。
1、除草防虫。清除田边地头的杂草以及枯枝落叶,以减少水稻蓟马的越冬场所和重要食物来源。这是解决水稻蓟马初侵虫源的有效措施,在使用药剂防治水稻蓟马时,还要对稻田附近的杂草进行喷施。
2、水稻品种合理布局。水稻蓟马发生时间长,因此,如果水稻品种布局不合理,不同品种类型、不同熟期的水稻插花种植,水稻蓟马就可在各稻田间辗转为害,因此应集中栽插同一类型、同一品种的稻田集中栽插。
3、保护天敌。水稻田中除了害虫,还有很多能够捕食蓟马的天敌,如蜘蛛、蝽、瓢虫等,对蓟马发生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喷药防治水稻害虫时,应合理施药,保护天敌,以充分发挥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4、药剂防治。一般秧田卷叶率达5%,百株虫数达到100~200头;本田卷叶率达10%,百株虫数达200~300头时,即为施药适期,应尽快施药。药剂可选用药剂可选10%烯啶虫胺水剂,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等。此外,水稻受害后,长势衰弱,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补肥
由于蓟马体形太小,往往被人忽视,直到整个田块里的叶尖都卷曲,才能被发现,尤其是在苗期,如果把秧苗叶尖纵卷误认为是水肥管理不当,或者发生了病害,往往就会贻误防治时机,对秧苗造成很大的伤害,从而降低了秧苗的质量。蓟马虽小,危害却大,还需重视,及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