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为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喜冷凉气候,耐寒、耐旱能力强。菌核病是甘蓝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甘蓝的产量和质量,给种植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以下简述甘蓝菌核病的发病症状及规律,并提出其综合防控对策,以供参考。
1、病害症状
菌核病在甘蓝全生育期均可发生,病原物能侵染地上各个部位,多由茎基部或叶柄感病(图1、2),发病初期产生水渍状、淡褐色病斑,条件适宜环境下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灰褐色或黄褐色,伴有淡黄色晕圈,继而组织腐烂(图3、4),但无恶臭味。湿度较大时,病部出现白色絮状菌丝(图5),可见黑色鼠粪状菌核(图6)。
2、病原物
菌核病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寄主范围非常广泛,能侵染十字花科、豆科、茄科等多种作物。菌核呈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粉红色,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着生在子囊盘表面,内含子囊孢子,是甘蓝菌核病的直接侵染源。
3、发生规律
核盘菌菌核是甘蓝菌核病的初侵染源。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的最适温度为18~22℃,相对湿度85%以上,一旦条件适宜,菌核便萌发形成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在5~30℃都可以萌发,通过菌丝侵染甘蓝植株,引发菌核病。核盘菌在菌丝生长受到环境影响因子制约时逐渐聚集成团形成菌核,能够抵御低温、干旱等不利环境,并以菌核形式在土壤、病残体或种子中越冬或越夏。
气候条件是影响菌核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在降雨和高湿环境下极易引发菌核病。此外,连作、偏施氮肥、种植密度过大、排水不良等条件下,菌核病也容易发生。
4、防控对策
4.1 农业防治
①选用良种 精选无菌良种,清除混杂在种子间的菌核及带病残屑,从根本上去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因地制宜选育抗(耐)病性品种。
②水旱轮作 核盘菌菌核在土壤中可以存活4~5年,连作地发生严重,但在淹水状态下存活时间大大缩短,因此建议实行水旱轮作。
③科学施肥 甘蓝对N∶P2O5∶K2O需求比为
1.0∶0.3∶1.1。氮肥能够促进甘蓝短暂性过旺生长,然而偏施氮肥会破坏土壤,造成板结,而且使甘蓝生长异常,抗性下降,易感染病害,后期减产比较明显。在甘蓝生产过程中,要控制氮肥施用,积极提倡测土配方施肥,采取有机肥与化学肥(包括大量元素肥和中微量元素肥)相结合的平衡施肥方式。
④加强田间管理 甘蓝后期封行,环境密闭,适宜核盘菌繁殖,因此应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相对湿度,以减少病原物的接触传播,并结合中耕松土、清沟排渍等农事操作,以减轻菌核病的发生。甘蓝收获时,菌核大多遗落于土壤和根茬内,因此,必须做好清园工作,及时将发病植株或叶片清理出园。
4.2 药剂防治
化学药剂是控制菌核病为害的主要手段。常用的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等。
4.3 生物防治
作为新型的病害防治手段,生物防治能够有效减少病原物的数量和削弱其致病性,减轻菌核病的发生,如盾壳霉、哈茨木霉、假单胞杆菌和真菌病毒已被证明对核盘菌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抑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