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一种植株高大、叶展较宽、适应性较强的作物,产量高、耐密植,在我国各地皆有种植。玉米茎秆含有一定的糖分,为一些害虫所喜食,同时玉米也易发一些病害,有的为害叶片,有的为害茎秆,有的为害果穗,这些病虫害都会对玉米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玉米产量的提高和稳定,所以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防病防虫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管理环节,本文主要针对玉米黑粉病的发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防治对策,以供生产中参考。
1 黑粉病症状
玉米黑粉病是玉米常见的一种病害,又叫瘤黑粉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感染了玉米黑粉菌所致,这种病菌主要对玉米的幼苗、茎节、腋芽、雌穗、雄穗、叶片和根的幼嫩分生组织进行侵染,这些部位被病菌侵染后,会形成一些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瘤状物。这种病害侵染时间较长,在玉米的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病,产生的病瘤刚开始是白色的,内部也是白色,瘤内为多汁的肉质,随着生长变化一点一点的呈现出黑色,最后外膜破裂,里面会散出大量黑粉,这些黑粉为冬孢子,随风吹散,落到其他植株上,会再次萌发,侵染别的植株。如果侵害部位为茎基部,会导致幼苗枯死,如果发生在雄穗上,会在穗轴上产生病瘤引起穗轴屈折,呈各种畸形。
2 黑粉病发生原因
黑粉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黑粉病菌侵染植株而引发,但并不是感染孢子菌就发病,需要一定的条件促使才会大面积发病,与环境条件、菌源数量、玉米的自身抗性有直接的关系。通常,玉米黑粉病菌成熟后,会散出黑粉病的冬孢子,可以在田间土壤、地表、病残株及种子上越冬,当条件适宜后,就会萌发,发生大现积侵染。
黑粉病菌的冬孢子萌发的温度条件为5℃~38℃之内,适宜的温度为26℃~30℃,可见其发病对于温度来讲,多数天气都能发生,一般情况下,各地在6月以后,温度都在25℃以上,如果当地再发生干旱,在幼苗至吐丝期的温度与冬孢子萌发适温一致,就很容易造成病害流行。另外由于玉米近些年一直市场销路都不错,所以很多地方都是同一块地连年种植, 而且多数农民习惯多年种植同一个品种,这样容易发生菌源积累,一旦外界条件适宜,就会发生粉病的扩散传播,菌源数量也是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带菌的农家肥及田头秸秆病残体未能及时处理,也易造成土壤菌源数量增加。
实践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于玉米黑粉病的抗性是不同的,有的玉米易发,有的玉米则具有一定的抗性,即使其他品种大面积流行的情况下,相邻地块抗性强的品种黑粉病的发生率也是很低。品种抗性差,给黑粉病提供了极的大流行条件。
3 玉米黑粉病的防治对策
3.1 种植抗病品种
要因地制宜的选用抗病品种,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黑粉病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措施,也是最经济的防治方法。在选种时,要严格把关,保证种子的质量,种子管理部门和种子推广单位,要结合当地的种植特点及黑粉病的发生情况,在种植区划及布局上做好引导,最大程度地推广抗病品种,压缩或淘汰一些易感病品种,提高种植区内的玉米品种对黑粉病的免疫力。
3.2 减少菌源
由于种菌源是发生黑粉病的根本条件,所以在防治黑粉病的大面积发生,减少菌源是必要的措施。一是可以通过轮作耕种,一般病菌在土壤中都可以存活2年以上,所以可以采取3年为一个周期的轮作耕种,尽可能避免连作,更要避免连作同一品种,品种轮换对于防止黑粉的发生有一定的效果;二是进行药剂防治,对种子进行处理,在播种之前先要对种子进行精选,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或是机械选种,剔除一些带病种、伤种、半种及粒小势弱的种子,保留大小一致,籽粒饱满、品相的好的种子,在种前,还要对种子进行拌种处理,用种衣剂进行拌种,晾干后播种,现在市场上的种衣剂种类很多,在选择时,要尽可能选择那些内吸性强,残效期长的药剂,药剂拌过的种子或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后,这些药剂本身能防止种子所带病菌发病,另外对于土壤中的一些病菌也有一定的防止侵染的作用,同时也能抑制一些地下害虫对种子的破坏。有些种衣剂还含有一定量的微肥,对于以后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3.3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要适时播种,控制好播种的深浅,促进早出苗,减少感染的机会,在苗期要加以肥水的管理,适时补充水肥,保证植株的健康生长,提高自然的免疫力,保证营养充足,氮磷钾配合施用,要科学合理,尽量要避免偏施氮肥,防止幼苗徒长,灌溉要及时,在抽雄期易感病的阶段,要保证水分的充足供应;二是如果田间发出有病株出现时,初期要及时把染病苗拔掉,并带出田间,最好是深埋,防止冬孢子扩散,引发再次的感染,后期及早割除菌瘿,以减少当年的再侵染菌源及次年的菌源;二是在早春防治玉米螟等害虫,防止造成伤口。秋季玉米收后,要进行秋翻,把田间的病残体清理干净,然后进行深翻处理,把带菌的土壤翻到地下,避免冬孢子在空中扩散,同时结合翻耕,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增强地力,壮苗健苗。在抽雄前适时灌溉,勿使这个时期植株受旱,也要注意防止旱涝不均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