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症状、病原与防治

2019-01-07 00:14:34浏览:61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小麦条锈病是长期影响我国小麦生产安全的严重生物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片上,其次是叶和茎秆,穗部、壳及芒上也有发生。在条

小麦条锈病是长期影响我国小麦生产安全的严重生物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片上,其次是叶和茎秆,穗部、壳及芒上也有发生。在条锈病发生特早、特重的情况下,病株往往不能抽穗,形成“锁口疸”,小麦产量严重受损,品质降低。此病流行年份可致小麦减产10%~20%,特大流行年份小麦减产可达60%,甚至绝收。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症状、病原与防治

1 发生症状

小麦受害初期,在受害部位出现褪绿斑点,以后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孢状夏孢子堆,随后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出现鲜黄色粉状物。夏孢子堆表皮开裂不明显。夏孢子堆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后期当环境条件不适宜夏孢子发生时,夏孢子堆转化为黑色、狭长形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多个融合,埋伏在表皮下,表皮不破裂。

2 病原

条锈病原菌称条形柄锈菌,为担子菌亚门冬孢纲锈菌目病锈菌科柄锈菌属专性寄生真菌,菌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内养料,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夏孢子单胞,鲜黄色,球形或卵圆形,大小32~40 μm×22~29 μm,表面有微刺,具6~12个发芽孔,排列不规则。冬孢子双胞,棍棒形或梭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大小36~68 μm×12~20 μm,柄短,有色。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症状、病原与防治

3 侵染循环及发病条件

小麦条锈病主要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侵染完成周年循环。次循环可分越夏存活、秋苗传染、越冬和春季流行4个阶段。条锈病喜凉怕热,温度和降雨以及菌源能否与越夏寄主衔接是影响其越夏的主要因素。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流传到冬麦区后,遇到适宜的温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一般距离越夏地区越近,冬麦播种越早,发病越早越重。当旬平均气温下降到2 ℃以后,新侵染叶片的潜育期便无限延长,病菌进入越冬阶段。条锈菌越冬的低温界限大体为最冷月均温-7~-6 ℃,只要该受侵染组织冬季未被冻死,菌丝体状态即可安全越冬。翌年小麦返青后,越冬病菌复苏扩展,当旬均温上升到5 ℃时显症产孢,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致春季流行。在具有大面积感病品种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如遇较长时间无雨、无露的干旱情况,病害扩展常常中断。而春雨较多,但气温回升过快,温度过高也不利于该病扩展,发病也轻。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但大面积种植具同一抗原的品种,由于病菌小种的改变,往往也造成抗病性丧失。

4 防治措施

4.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并注意定期轮换品种。适合彬县旱地种植的较抗条锈病的品种有西农928、长旱58等。

4.2 加强栽培及田间管理

(1)适期播种,适当晚播,可使越夏菌源不易传播到麦苗上,以减轻秋苗期条锈病的发生。

(2)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和有机肥,均衡施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时增施磷、钾肥,增强小麦自身抗病性。

(3)品种混合种植,可提高田间生物多样性,减轻病害,延长品种寿命,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生产成本,在空间上有阻挡病原物传播的作用,在播种面积较大并由当地菌源引致病害的条件下,这一作用将表现得更加明显。

(4)小麦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路旁自生麦苗,深翻改土,降低越夏菌源。

4.3 药剂防治

(1)种子处理。每50 kg种子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 g拌种(干拌),或用种子重量0.02%的戊唑醇拌种,另外也可用多效唑、丙环唑等药剂拌种,拌种力求均匀,拌过药的种子必须当天播完。

(2)初冬和早春苗期发病,要采用挑治,可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对水450~750 L/hm2喷雾发病中心。做到发现一点,防治一片。

(3)大田大范围出现发病中心或普遍率达30%时,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对水450~750 L/h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2 000倍液普遍喷雾2~3次,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责任编辑:小城)
下一篇:

李树落花落果形成的主要原因及防治对策

上一篇:

3种常见的李树虫害的为害及防治措施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