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白腐病别名立木腐朽病、心腐病。国内分布于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甘肃等省;国外分布于亚洲(日本)、欧洲(俄罗斯)。在东北各原始林区,专为害暴马子[Syng aamuren sis(Rupr.)Rupr.]的活立木或枯立木。据文献记载,本病在亚洲(中国、日本)和欧洲(俄罗斯)都生于丁香属(SyringaL.)的活立木干上。
1 症状
症状多发生在主干中、下部和较粗的侧枝干基部,受害严重的立木,病腐常贯穿整个树干,迅速枯干死亡,木质部80 %贬为薪炭材,易遭风倒或风折。树干上长出本病原菌的子实体,为主要的外部症状;被害木质部形成具粗细线纹的白色腐朽类型,为典型的内部症状。腐朽初期,木质部心材部分稍变淡黄褐色,较健材色泽略深。中期,材质渐变松软,含水率较高,开始出现初期的不甚明显的褐色细线纹,横断面上呈色泽不匀的浅色杂斑,病腐纵向或横向扩展蔓延比较迅速,树干外部开始出现小型子实体。后期,木质部的褐色粗细线纹较明显,横断面上常常形成被粗细褐线分割成不等大小或不正形的块状白色腐朽,呈淡黄褐色、黄白色或洁白色混杂。由于病菌分解木质素,剩下纤维素,心材或边材的纵断面上出现纤维状削离,进而形成蛀孔状不规正的空洞,这时树干上已长满病原菌的子实体,多者达20个以上。
2 病原
病原学名Phellinus baumii Pilàt(鲍姆木层孔菌)。病原菌隶属于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木层孔菌属(针层孔菌属)。子实体多年生,无柄,木质,颇坚硬,通常侧生,半圆形,贝壳状,单生、散生或群聚生,横径3.50~15.50 cm,纵径3~10 cm,厚2~7 cm,通常4 cm左右;菌盖正面初期黄褐色,有细短绒毛,以后色变深暗,毛消失,呈黑褐色至深黑色,有较细密的同心环沟或棱纹,纵横龟裂明显,粗糙感觉,基顶部乃至整个正面常附生苔藓植物群,边缘较薄锐或稍钝,色较基部为浅,异色或近同色;菌髓锈褐色或黄褐色,木质,颇坚硬;菌管多层。排列颇紧密,与菌髓同色,分层不甚明显;菌盖反面褐色、深栗褐色至紫赤褐色,毛绒感觉,边缘色浅,呈环带状,不孕性;管孔颇细小致密,圆形,孔缘较薄或稍钝,全缘。l mm间8~9个乃至10个;子实层中混生刚毛体,末端尖锐,基部显著膨大,近纺锤形,壁较厚,淡褐色,(14~18.50) μm×(4.50~5.50) μm;菌丝体黄褐色,少弯曲,粗3~3.50 μm;担孢子近球形,淡褐色,平滑,(3~3.50) μm×(2.80~3.20) μm。
3 流行条件
本病发生严重的林分,疏密度和郁闭度较大,林地低洼或阴湿,被害木经常处于被压抑的状态,生长矮小而细弱,病腐率高达94.20 %~100 %,材积腐朽率为68.40 %,树干上长满了病原菌的子实体,相反,在疏密度、郁闭度适中的缓坡和阳坡地,病腐率和材积腐朽率都较低,平均为61.70 %或28.80 %,因此,除了树种本身感病性较强而外,立地条件不良,立木经常处于被压抑状态是本病流行的重要原因。
4 防治方法
4.1 对发病严重的病腐木、枯立木实行卫生采伐,清除病原菌的滋生繁殖场所
对发病轻而有生长前途的林木,应结合林场经营管理加强抚育或实行采育兼伐,复壮树势,同时,注意收集树干上出现的子实体,埋入土中或烧毁,消除病原菌感染来源。树干上余留的伤口或树洞,最好用消毒杀菌剂进行伤口消毒,并用涂伤剂涂伤或填堵树洞,防止病菌的再次侵染或淋雨注入。
4.2 刮除病斑治疗
先在树下铺一塑料布,用来收集刮落下来的病组织。接着用立刀和刮刀配合刮去病皮,深达木质部,病皮上刮去0.50 cm左右健皮,直至露出新鲜组织为止,刮后涂药。所用药有:5 %田安水剂5倍液,9 281水剂3~5倍液,10度石硫合剂,40 %福美砷可湿性粉50倍液加2 %平平加,1.50 %~2 %腐植酸钠。
4.3 涂治病斑
用利刀先在病斑外围距病斑疤1.50 cm左右处割一“隔离带”,深达木质部,接着在隔离带内交叉划道若干,道与道之间距离为0.50 cm~1 cm。然后用毛刷将配好的药涂于病部。所用药同上。
4.4 喷药铲除病菌
在树木发芽前,在树周密喷40 %福美砷可湿性粉100倍液加助杀剂或害立平1 000倍液;75 %五氯酚钠可湿性粉剂加助杀剂或害立平1 000倍液,着重喷3 cm以上的大枝。
4.5 敷泥法
此法简单,效果明显,成本低廉。做法是:先查清病斑大小,再将有碍包扎病斑的枝条去掉。再用不和好土(深层土)和成泥。而后在病斑上涂一层泥浆,再在上面?一层3~5 cm的泥,四周比病斑宽4~5 cm,并多次按压,使之与病斑紧密黏着,中间不能有空气,然后再包上一层塑料布扎紧。半年后去掉。此法有效率可达98.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