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袋是提高梨果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在梨树生产上大力推广应用,但随着套袋面积的扩大,入袋黄粉虫的危害也随之增大,且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黄粉虫已成为当前梨树生产重点防治的害虫之一。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梨树黄粉虫的发生规律、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1、发生规律
黄粉虫1年发生8-10代,以卵在果台、树皮裂缝内、老翘皮下越冬,3月份开始孵化产生幼虫,5月间在树皮裂缝和遮阴的枝条或芽的基部活动,6月中旬转移,喜在阴暗地方危害,7月上旬以小幼虫爬到梨果的萼洼处繁衍生殖。8月中旬果实接近成熟时危害更为严重。被害果面初为小黄斑,稍凹陷,不久变成褐色或黑色溃烂,果萼受害成圆顶形,严重时全果腐烂脱落。此虫在套袋梨园6月下旬至7月初开始入袋,8月危害最重。入袋后先在果肩部吸食梨果,进而移动到梨萼处群集危害。使梨果变黑腐烂,黄粉虫喜阴怕光多在背阴处从内膛开始危害,逐步发展到中上部,严重时遍布全树。
2、发生原因
2.1 套袋
黄粉虫有忌光钻袋习性,果实套袋后为其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繁殖条件,加之入袋后药剂难以触及,更难做到虫卵兼治,从而导致危害猖獗。
2.2 套袋技术与质量
许多果农套袋方法不当,扎口铁丝没有与袋口紧密扎合。有的袋型偏小纸薄。易撑破或被风雨损坏,给黄粉虫钻袋提供了有利条件。
2.3 生态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控制梨食心虫等钻心害虫,果园大量使用有机磷、聚酯类等高效、广谱性杀虫剂。七星瓢虫、草蛉、蜘蛛等天敌大量被杀。再加上清耕作业,没有给天敌留一个“缓冲地带”,导致果园自然调控能力十分差,害虫种群,演变为现在的梨木虱、黄粉虫。而黄粉虫除个体小、繁殖快外。栖息地点又较隐蔽,给化学防治带来许多困难。
2.4 管理原因
黄粉虫刚发生时,很多果农用药位置不当(喷药的靶标为叶子),对落果也缺乏及时妥善的处理,直接造成以后黄粉虫的发生与蔓延。另外,有些果农在梨萌芽时没有喷药,使黄粉虫的虫口基数大增,从而增加了生长期的防治难度。
3、防治方法
3.1 刮树皮
果树落叶后至萌芽前认真刮除老粗皮和清除树体上残留物,清洁树干裂缝。以消灭越冬虫卵。此法结合清园一并进行,要彻底清除园内烂果及碎纸袋,集中烧毁,对防治梨木虱和黑心病效果同样明显。
3.2 人工防治
应遵循“三光”、“两剪”、“一刷”的原则。“三光”:将落叶及时扫光,树干上的粗皮刮光,贮果厂附近的杂草烧光;“两剪”:剪除秋梢,剪除干枯梢:“一刷”:秋冬树干刷白。
3.3 生态措施
逐渐变清耕果园为生草果园,改变干燥、高温的小气候。并可以招引接纳天敌(麦收后最为明显)。适用品种如豆科的“白三叶”和紫花苜蓿,在果园内透光地面,条播行距30厘米,播深2厘米,每667平方米播种量0.5-1千克,构成缓冲带,最好于麦收前播种。生长期注意除草。始花期收割第1茬。以后35―40天收割1次,全部覆于树下,冬前最后1次收割应留有20-30天生长期。以利越冬和翌年返青。生草可增加天敌的种类和数量,抑止害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3.4 药剂防治
(1)梨树萌动时喷赛福丁1000倍液1次。可大量杀死黄粉虫越冬卵。
(2)4月下旬到5月上旬,此期为梨树落花后,黄粉虫陆续出蛰转枝,但此时也正是大量天敌上树定居之时。所以此遍用药需慎重:如果虫情不重,可于套袋前再打,如前两项措施不力,有大发生趋势,可以打千红、虫螨光类绿色农药以减少对天敌的杀伤和对幼果的刺激。
(3)5月中下旬,在梨套袋之前,应细致再打一遍杀虫加杀菌剂。药干后即可套袋,套袋时注意一定要认真,确保套袋质量,扎口要扎紧。
(4)6月初,即麦收前应喷药一遍。此时正是黄粉虫陆续钻袋时期,是防治关键期。
(5)7―8月份,随着温度的升高,梨木虱的发生越来越少。而进入雨季后。黑星病有了传播和发生的机会。可以结合其它病虫害的防治和本园黄粉虫的发生情况,酌情用药1-2次。此外,生长期间,可以解袋抽查黄粉虫钻袋的状况。解袋时,只要检查扎口铁丝上下和梨肩部即可。
(6)梨树落叶后,建议再喷一遍灭虫露或赛福丁1000倍液,此时不少害虫还未进入冬眠场所,可有效消灭之。
(7)用药注意事项。绿色食品生产对农药有严格的规定。经试验,阿维菌素、吡虫啉类农药较好。用药注意交替使用,切忌随意增大浓度。同时可选择加入展着剂等助剂,起到减少抗药性,延长农药使用寿命的作用。
对黄粉虫的防治。喷药时一定注意喷树干,大、中、小枝上均匀着药,而树梢外围的枝干常常是黄粉虫的避难所,应注意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