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白菜白锈病的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

2019-01-07 00:19:13浏览:38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白菜白锈病在我国东北及云南一带种植区发生普遍,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为了更好的防治该病的发生,本文为大家详细总结了白

白菜白锈病在我国东北及云南一带种植区发生普遍,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为了更好的防治该病的发生,本文为大家详细总结了白菜白锈病的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1、症状

小白菜采种株于前1年冬季移栽于温室中,第2年2月底开花授粉,大约15d种荚长成后发生白锈病。在此期间10cm土层内温度为12.5~13.8℃。该病初发生于叶片上,后逐渐扩展到刚形成的种荚上,在叶背面生成隆起的白色疱斑,疱斑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直径多在1~2mm,有的1张叶片上着生疱斑十几个,几天后疱斑破裂,出现白色粉末。病情发展迅速,于叶正面显现出黄绿色边缘不明晰的不规则斑,至后来在种荚上发现孢子堆。花梗和花器受害后,为畸形弯曲肥大。该病的发生致使个别种株全株死亡,未收获到种子。其他发病稍轻的种株虽喷施杀菌剂后病情得到控制,但大大降低了采种量,而且种子的成熟度受到影响。

2、病原

该病由鞭毛菌亚门锈菌科锈菌属的白锈菌(Albugo candida(Pers.)O.Kuntze)和大孢白锈菌(A.macrospore(Togashi)S.Ito)引起,均属卵菌。该菌丝无隔,无性阶段可形成孢子囊,孢子囊梗棍棒状,其顶端着生链状的孢子囊。孢子囊呈扁球形或球形,初连接成串,后互相断开。有性阶段产生卵孢子,为褐色,近球形,外壁有瘤状突起。孢子囊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0℃。该菌除侵染小白菜外,还侵染其他十字花科类蔬菜,如芥菜类、甘蓝类等。

3、传播途径

白锈病病菌以菌丝体在留种株上或作物病残体中越冬,或以卵孢子随同作物病残体中越冬。翌年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雨水溅到白菜下部叶片上,从气孔侵入,完成初侵染。其后发病部不断产生新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使病情蔓延。本处可能是由于近年来引种频繁,致使采种圃土壤中存在白锈病菌,小白菜采种株移入到温室中,开花后日平均温度在14~18℃,浇水后室内湿度加大,加之PVC材料外壁透光性差,造成室内环境潮湿,而白锈病菌在0~25℃均可萌发。因而引发该病发生。

4、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4.1.1产地选择。种植地应选择在周边没有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污染的环境,排灌方便、肥力中等以上的壤土或沙壤土地块作菜地。加强轮作,避免与十字花科蔬菜作物连作。病菌在土壤中越冬是春季白锈病发生蔓延的主要途径。因此,选择前茬以葱蒜类为好。

4.1.2选种育苗。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不同品种的播种期,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环境并具有抗病、优良、高产等特点的品种进行种植。小白菜既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小白菜生育期较短,南方生产区春夏季一般直播为主,秋冬季和受台风影响频繁的地区,夏季直播,用种量夏季15~30kg/hm2;春、秋、冬季育苗移栽到大田,用种量为2.25kg/hm2左右,秧龄20 ~40d,四至五叶期定植。

4.1.3科学施肥。根据小白菜需肥规律,以施用有机肥为主,适时适量使用化学肥料,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实行平衡施肥。基肥以沼肥、腐熟粪肥为主,适量加入磷、钾肥,结合耕翻整地,充分混合均匀。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根据地力状况和小白菜不同生育时期,分期适量施用。追肥截止时间在采收前10~15d为宜。同时,合理喷施叶面肥,快速补充营养。

4.1.4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前茬蔬菜收获后应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以减少菌源。出苗后立即间苗,以利通风透光,培育壮苗;间苗后结合施肥进行中耕,清除杂草,疏松表土,做到通气、保肥;前期应保持土壤湿润,中、后期浇水和施肥结合进行,田间发现枯死病株应立即拔除,带出田外深埋。干旱时适量浇水,雨后及时排水,适时中耕、除草、松土,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其抗病能力。

4.2 化学防治

植株叶片上初出疱斑后,应及时喷施药剂,可用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防治,或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或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5.5%普力克水剂、72%克露700倍液,每10~15d喷施1次,连防2~3次。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果树修剪中的“势、形、能”辩证关系

上一篇:

豌豆潜叶蝇为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