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之一,一般能够造成大豆减产30%以上。近几年来,大豆菌核病逐渐成为大豆生产田主要病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以下内容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大豆菌核病症状、发病因素及防治时期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大豆菌核病的为害症状
大豆菌核病危害植株地上部,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以成株花期发生受害最为严重。
1、苗期症状 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幼苗倒伏、死亡。
2、成株期症状 成株期染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问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病斑初期呈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灰褐色,四周暗绿色,湿度大时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茎秆染病多从主茎中下部分权处开始,病部水浸状,后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常环绕茎部向上、向下扩展,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潮湿时病部生絮状白色菌丝,菌丝后期集结成黑色粒状、鼠粪状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后期干燥时茎部皮层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严重的全株枯死,颗粒不收。豆荚染病呈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荚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可使荚内种子腐烂、干皱、无光泽,严重时导致荚内不能结粒。
大豆菌核病发病因素
1、气象条件 菌核从萌发到弹射子囊孢子需要较高的土壤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要求适宜的土壤持水量为27%至饱和水,过饱和不利于菌核萌发,却会加快菌核腐烂。要求大气相对湿度85%以上,低于这个湿度子囊盘干萎,不能弹射囊孢子。本病发生流行的适温为15-30℃、相对湿度85%以上。当旬降雨量低于40mm,相对湿度小于80%,病害流行明显减缓;旬降雨量低于20mm,相对湿度小于80%,子囊盘干萎,菌丝停止增殖,病斑干枯,流行终止。一般菌源数量大的连作地或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的地块发病重。
2、寄主本菌寄主范围广,除禾本科不受侵染外,已知可侵染64科300多种植物,尤其豆科、麻类、向日葵、油菜、胡萝卜等作物最易感染。前茬为上述几种作物或上述作物连续种植多年的地块种植大豆,会加重大豆菌核病的发病率。
3、栽培一般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土壤湿度大的地块发病较重。
4、整地 菌核在田间土壤深度3cm 以上能正常萌发,3cm 以下不能萌发。在1-3cm深度范围内,随着深度的增加菌核萌发的数量减少,子囊盘柄较细弱,形成的子囊盘也较小。深翻可有利控制菌核病的发生。
5、施肥 施用有机肥多、偏施氮肥的地块也有利于大豆菌核病发生。
大豆菌核病防治时期
子囊盘发生期与大豆开花期的重叠盛期是菌核病防治适期。7月5日左右始花出现,盛花期集中在7月20日左右。菌核一般在大豆封垄后开始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萌发初期一般在每年7月1O-15日,7月2O-25日进入萌发高峰。因此,防治适期一般以7月20-25日为宜。
大豆菌核病防治方法
1、轮作 与禾本科非寄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病区必须避免大豆连作或与向日葵、油菜轮作或邻作。适量少施氮肥,合理密植,防止大豆徒长,以提高抗病能力。
2、深翻 发病田收获后及时清除或烧毁植株残体以减少菌源。实行秋季深翻整地,将落入田间表土层的菌核埋入土壤深层。
3、药剂防治。
选用25%咪鲜胺每亩80-100毫升,对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40%菌核净可湿性粉每亩70克,对水20公斤均匀喷雾。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每亩80-100克,对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以上药剂隔7天再补喷一次防效更好。遇到干旱年,尤其是长期干旱无雨时,施药时间可适当推迟。建议使用弥雾机喷雾,确保药效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