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果腐病是种植期间出现的一种病害,对西瓜的生产特别是育苗影响较大。另外,该病在发生时间短,防治困难、效果差。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西瓜果腐病的发生特点及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现总结如下。
1、发生特点
西瓜果腐病又称西瓜果腐病、西瓜水浸病、果实腐斑病等。其病原菌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为害西瓜、甜瓜、南瓜、黄瓜、蜜瓜、西葫芦等。其最早于1969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被发现,是近年由国外传入的毁灭性病害。
1.1危害现状
西瓜果腐病在开封市育苗棚的西瓜苗上发病较重,主要危害瓜苗的嫩头及嫁接点,生产中后期为零星发生,在即将成熟的西瓜上受害症状明显。2008年开封市个别育苗棚零星发生,并呈逐年上升危害的趋势。特别是2010年,由于长期的低温天气影响,西瓜苗生长不良,造成西瓜果腐病发生危害较重。个别发病较重的育苗棚病株率达50%以上,由西瓜果腐病为害而造成毁苗或死苗的有20%~30%,损失严重,一般发病育苗棚病株率在9%~20%。感病的瓜苗若防治不及时或者防治方法不正确又会导致嫁接苗的继续感病,并严重影响西瓜苗的正常生长。
1.2病害症状
苗期感病,先在西瓜幼苗子叶的背面出现水浸状斑点,子叶张开后,水浸状斑点逐步变为深褐色,并导致子叶发生变褐枯死。嫁接初期感病,接穗的子叶背面出现水浸状,并很快蔓延到下胚轴及嫁接口,导致接穗腐烂死亡,群众称“烂头”。真叶发病先在叶脉附近出现水渍状斑点,为不太明显的多角形病斑,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对光透明,通常沿叶脉发展,发病较重的会造成整片叶子褐色干枯。结瓜期感病,一般在西瓜接近成熟期可出现明显的症状,先在西瓜近瓜脐部表皮出现水浸状或油浸状的斑点,后迅速扩展成大型不规则的暗绿色水浸状斑块,病斑边缘不规则,扩展蔓延迅速,一般7 d即可布满整个瓜面(接触地面的危害较轻)。湿度大时,早晨可有白色的菌脓溢出,随着病情的逐步扩展,导致西瓜瓜皮裂口,极易导致其他病菌及微生物的侵染,经常可溢出黏稠、透明的褐色菌脓,西瓜很快腐烂,造成产量损失严重。
2、发病条件
调查发现该病种子带菌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同时通过感病的种子、西瓜寄生在土壤中继续侵染危害。不规范的频繁调种、引种导致西瓜果腐病在开封市的不断发生危害。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主要靠雨水、农事操作如嫁接、昆虫(主要是蜜蜂等)等进行传播危害,特别是育苗期间连续低温天气影响,再加上棚内湿度较大,将导致该病在育苗棚的迅速扩散危害。大田生长期,在西瓜接近成熟时,如果有连续降雨过程时也将导致该病的迅速发生,特别是农事操作造成的创伤或病虫危害造成的伤口,会加剧西瓜果腐病的发生蔓延。
3、防治措施
3.1农业防治
调查发现,病区种子发病率显著高于非病区种子,因此把好种子关至关重要。通过查阅资料和走访育种部门,查明该病在国内外的主要发生流行区域,并及时对开封市的主要西瓜种植区域进行宣传指导,帮助瓜农科学选择瓜种,最大限度地减少初侵染来源。由于开封市的大部分种植区均为常年西瓜种植区域,重茬现象严重,为减少田间病菌含量,建议营养钵土采用田间新土育苗,避免使用鱼塘土、河泥土等群众认为比较肥沃的土壤,减少不明生物和病原菌的侵染危害。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苗基肥,营养钵一次浇透水,嫁接前浇足底水,尽量不用苗顶喷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同时将病苗周围的苗全部弃用,集中进行处理。加强苗床管理,主要是放风排湿处理和保温措施,调查中发现,同一个育苗棚中以棚中间瓜苗生长良好且发病较轻,而四周边缘的瓜苗发病较重。因此,一般苗棚温度保持在白天26~30 ℃,夜间13~15 ℃为宜,适时加减草毡,当覆膜出现凝露时及时在晴天的中午进行通风排湿等管理措施,促进瓜苗的健壮生长[4]。对表皮发病较轻且已接近成熟的西瓜,及时采收,以减少损失。
3.2药剂防治
由于近年来调种的频繁,生产中很难区分安全与非安全种子。对此,采取在主要西瓜种植区域及优质种植基地推广应用60~80倍过氧乙酸中浸种30 min后立即晒干再进行药剂拌种的方法,阻断初侵染源。种子进行药剂包衣处理的方法是:采用25 g/L咯菌腈+37.5 g/L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10 mL对水30 g拌种15~20 kg。经过浸种和拌种处理后的育苗棚病害明显减轻,且苗齐、苗壮。已经发生病害的苗床或者没有发病的育苗棚,接穗时可用20%噻菌酮700~800倍液进行消毒处理。人员、操作工具也要全部消毒,避免病害传播。为防止群众喷20%噻菌酮由于浓度过量而影响西瓜苗的生长,在没有技术人员指导下建议采用72%农用链霉素3 000~4 000倍液喷雾消毒效果最好。掌握在连续阴雨天气后,或在发病初期用47%春雷?氧氯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噻菌酮600倍液均匀喷雾。喷对好的药液900 L/hm2,隔10 d左右喷1次,防治2~3次。采收前7 d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