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星病是西葫芦等多种作物的一种重要病害,多发生在保护地内。该病害严重影响黄瓜品质和产量,降低了农户们的种植效益。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西葫芦黑星病的症状特点、传播途径、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症状特点:
可为害叶、茎、瓜果,尤其对嫩叶、幼瓜为害较重。
1、幼苗染病,真叶较子叶敏感。
子叶上产生黄白色近圆形斑点,子叶腐烂,发展后,可引至整个叶片干枯,严重时幼苗整株腐烂。第1片真叶烂掉,形成双头苗、多头苗。
2、嫩茎染病,初现水渍状暗绿色棱形斑,后变暗色,凹陷龟裂。
湿度大时长出灰黑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生长点染病,经二至三天后烂掉形成秃桩。
3、叶片染病,初为褪绿色近圆形斑点,斑点小呈星状,并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黄白色大病斑,1--2天后病斑干枯,穿孔,孔的边缘不整齐略皱,开裂呈星状,且具黄晕。
叶柄、瓜蔓染病,病部中间凹陷,形成疮痂状,易龟裂,腐烂,表面常附生灰黑色霉层。
4、瓜条染病,初流胶体,逐渐扩大为暗绿色凹陷斑,疮痂状,常伴有灰黑色霉层,病部停止生长,成木栓化,形成畸形瓜。
后期瓜条龟裂腐烂,流出白色胶状物,胶状物变为琥珀色,或暗褐色,干后脱落。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1、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内于田间或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源。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皮表面,也可在棚室架材(立柱,墙体,等)上越冬。
2、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病菌主要从叶片果实静脉的表皮直接穿透。我从气孔和伤口吸入。钱雨曦随温度而已。
3、田间可借助于雨水、浇水、水滴飞溅、气流、农事操作等方式传播。
4、病菌主要从叶片、果实、茎蔓的表皮直接穿透,或从气孔和伤口侵入,潜育期随温度而异。
5、冷凉多雨容易发病。
一般在定植后到结瓜初期发病最多。大棚内最低温度低于10度相对湿度高于90%时,容易发生。
6、田间湿度大,植株叶片结露时间过长,该病发生较为严重。叶面结露时间长连阴,光照不足,密度大,通风性差,湿度大,重茬等是该病发生的重要条件。露地该病发生与降雨量及降雨日数有关。
7、如遇降雨量大,次数多,田间湿度大,及连续冷凉条件,则发病重。
防治方法:
以生态防治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可以控制该病流行。
1、农业防治。有条件的实行与水生作物轮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个月,或收获后及时深翻,深度要求达到20㎝,将菌核埋入深层,抑制子囊盘出土。同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寄主抗病力。
2、物理防治。播前用10%盐水漂种2-3次,汰除菌核,或塑料棚采用紫外线塑料膜,可抑制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采用高畦覆盖地膜抑制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抱子,减少菌源。
3、种子和土壤消毒。定植前用40%五氯硝基苯配成药土耙入土中,亩用药1kg对细土20kg拌匀;种子用50℃温水浸种10分钟,即可杀死菌核。
4、生态防治。棚室上午以闷棚提温为主,下午及时放风排湿,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早春日均温控制在29℃高温,相对湿度低于65%可减少发病,防止浇水过量,土壤湿度大时,适当延长浇水间隔期。
5、棚室或露地出现子囊盘时,采用烟雾或喷雾法防治。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次250g,熏1夜,隔8-10天1次,连续或与其它方法交替防治3-4次;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次1kg;或喷洒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于盛花期喷雾,每亩喷对好的药液60L,隔8-9天1次,连续防治3-4次,病情严重时,除正常喷雾外,还可把上述杀菌剂对成50倍液,涂抹在瓜蔓病部,不仅控制扩展,还有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