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小叶病在马铃薯种植区广泛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户们的种植效益,阻碍了马铃薯种植产业的发展。为了帮助农户们更好的防治该病,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其危害特征、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危害特征:
从植株心叶长出的复叶开始变小,与下位叶差异明显,新长出的叶柄向上直立,小叶常呈畸形,叶面粗糙。主要有三种症状。
花叶型: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
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
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
发生特点:
此病多认为由马铃薯M病毒(potato virus M,简称PVM)侵染引起,但病原还未完全明确,可能还有其他毒原。马铃薯M病毒主要借助于汁液摩擦传毒,桃蚜能进行非持久性传毒,另外,鼠李蚜、马铃薯长管蚜也能传毒。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量大发病重,种植经组织培养的脱毒苗的田块发病轻。
以上几种病毒除PVX外,都可通过蚜虫及汁液摩擦传毒。此外,25℃以上高温会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或传病,从而利于该病扩展,加重受害程度,故一般冷凉山区栽植的马铃薯发病轻。品种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会影响本病的发生程度。
防治方法:
(1)采用无毒种薯,各地要建立无毒种薯繁育基地,原种田应设在高纬度或海拔高地区,并通过各种检测方法汰除病薯,推广茎尖组织脱毒,生产田还可通过二季作或夏播获得种薯。
(2)培育或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种。生产上可选用东农303,粤引3185~38、粤引3186~2,晋薯5号,克新1号、2号、3号,坝薯9号、郑薯2号、鄂薯1号等抗病毒病兼抗晚疫病的品种。
(3)改进栽培措施。包括留种田远离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及时培土;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注意中耕除草;控制秋水,严防大水漫灌。
(4)药剂防治。出苗前后及时防治蚜虫,药剂可选用10%蚜虱净1 5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洒2%菌克毒克水剂200~25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800倍液等抗病毒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