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控措施

2019-01-07 00:54:42浏览:90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棉花枯、黄萎病是危害棉花生长的主要病害,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快速增加,该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棉花种植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棉

棉花枯、黄萎病是危害棉花生长的主要病害,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快速增加,该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棉花种植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控措施的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农户们更好的种植棉花。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控措施

1、枯黄萎病的发病症状

剖开棉花茎秆可看到木质部导管变黑褐色,这是识别枯萎病的一种简易方法。在潮湿的条件下,枯死的病株茎秆表面能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

棉花黄萎病症状一般到现蕾后才出现,在花铃期大量发病。常见的症状是:病株由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发展,病叶边缘稍向上卷曲,叶脉间出现淡黄色不规则斑块,俗称“西瓜皮状”或“鸡爪状”,甚至整个叶片变枯焦,脱落成光秆。潮湿时病叶上可以长出白色霉层,剖开茎秆,可见木质部导管变褐色,但较枯萎病株色浅。

2、发病规律

棉花枯、黄萎病均能在棉籽、病株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新病区通过调运带病棉种传播蔓延,老病区以土壤传播为主,土壤、粪便、粪肥、种子上携带病菌主要在棉花幼苗期从根系侵入,以后进入导管,在导管内部繁殖和向上扩展,导管受害阻碍水分的运输,使棉花表现出各种症状。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发展首先与温度关系密切。枯萎病土壤温度20 ℃左右时开始发病,20 ℃~30 ℃最适宜,30 ℃以上时病情停止发展。黄萎病最适宜温度25~28 ℃,低于25 ℃或高于30 ℃发展缓慢,35 ℃以上有症状隐退现象,因此苗期黄萎病一般很少发生,现蕾期开始发病,花铃期是发病盛期,吐絮期逐渐停止发展;其次是老棉区连作棉田菌源充足,田间适宜,枯、黄萎病发生相对严重。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控措施

3、防控措施

3.1 养护根系

棉花枯、黄萎病是以土传为主的顽固性病害,土壤中有病菌从棉苗根部侵入,到达根、茎部,病菌破坏植株的疏导组织,造成植株萎蔫、黄叶、枯死。所以枯、黄萎病的防控先要保根。

7月上旬挑地膜,使根系下扎,并利于中耕,以增强棉花抗病能力;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植物发根。可用爱多收6000倍液在苗期喷,10 d一次,连防3次。重病田灌根,用杀菌剂配爱多收6000倍液。

3.2 系统控制

棉花枯、黄萎病是系统性病害,从苗期开始发病,根茎叶都会被侵染。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植株自身、天气、环境的人为调控来达到系统控制的目的。例如,伏天如果高温干旱时,“下毛毛雨”,就是每天下午4时后亩喷水50~75 kg加硼、锌、铜、磷酸二氢钾或尿素等叶面肥,且5 d喷一次2 %白糖水;而伏天阴天时,喷2 %红糖水+微肥3~4次,5~7 d一次,对防病害和防蕾铃脱落效果很好。

环境调控与天气很有关系,特别是采用浇一小水方法,再喷“RC-复活剂“2~3次,间隔7~10 d,确保植株恢复正常,增强棉花抗病性。

植株自身调控主要是培育壮苗,防止早衰,预防红叶茎枯病。红叶茎枯病的预防是在花铃期根外追施2~3次肥,亩施氯化钾10~15 g;蕾期亩用磷酸二氢钾150 g+硼砂100 g,对水50 L,叶面喷。防止早衰加入60倍液的尿素。

3.3 药剂防治

在枯黄萎病发生前,积极开展喷药预防,即“一早二喷三灌根“。一早是发病前预防,未发病田补钾肥,施腐殖酸肥,黄腐酸有机肥液叶面喷600~800倍。喷绿风96、磷酸二氢钾,7 d一次。二喷是在6月10~15日和7月20日前后用14 %枯黄基素喷雾防治,间隔5~7 d,连喷2~3遍。三灌根是部分显出病症的植株在喷药的基础上用药灌根。雨后立即用药,亩用棉枯净30 g对水45 kg,间隔5 d,连续用药2~3次。

3.4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在重病区可采取玉米、小麦、谷子与棉花轮作3~4年对减轻病害有明显作用;发现病株要立即带出田外烧毁,并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铲除病点。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大豆炭疽病的病害症状、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

上一篇:

大豆菟丝子的危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