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根绒粉蚧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虫害,严重影响了大豆的生长,给农户们造成了损失。因此,加强对该虫害的防治工作成为大豆种植户必须要做的工作之一。以下内容为大家介绍了大豆根绒粉蚧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供大家参考。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大豆根绒粉蚧1年发生3代,一般只在1棵植株的不同部位或邻近的植株内活动。以卵在卵囊内于土壤中或附于大豆的残枝、残叶、残茬上越冬。第一代5月中旬开始孵化,大豆未出土前先寄生在黄花蒿、荠菜、葶苈、酸模叶蓼、大蓟、卷茎蓼、鸭跖草等杂草上,待大豆出土后立即在大豆子叶、茎秆和真叶上寄生危害,多集中于子叶基部及其上部茎秆处,随着植株的长大,在茎秆上有上移危害现象。5月下旬初开始蜕皮,5月下旬末达到蜕皮盛期,虫体变大,6月中旬开始分泌绵毛状白色蜡粉覆盖整个虫体,蜡粉逐渐加厚形成孢囊,严重时孢囊密集重叠,茎秆上似挂一层棉絮。雌虫在孢囊内产卵,每头雌虫产卵65~150粒,最多的达200粒。产卵后,雌虫腹部缩短,色变深,不久干缩死亡。卵囊内均为卵粒,初孵幼虫先在卵囊周围聚集3~5分钟后再爬行分散。寻找寄主为害。幼虫耐高温干旱,当20厘米土壤含水量在14%以下时,仍能正常生长发育,但有往深处转移的行为,有的幼虫可深达17厘米。若连续3天积水则易引起死亡。6月上旬雄虫羽化,雄性成虫虽有翅和足,但其飞翔和爬行能力都很弱,主要借助风、某些动物媒介传播。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发生第二代。8月中旬发生第三代,幼虫寄生于正值开花期的大豆上,造成落花、落荚,严重时不能结荚。9月中旬又形成卵囊准备越冬。经虫情调查表明,越冬卵孵化后发育成熟度较一致,因此第一代若虫发生整齐,其后世代则虫龄不一,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各种不同发育程度的雌成虫随时可见,发生型复杂。因此药剂防治主要应针对第一代若虫。防治效果好。同时可减轻当年为害。
大豆根绒粉蚧综合防治技术
1、药剂防治通过两年来药剂筛选研究,筛选出适合我县气候特点的高效、低毒、低残留,低成本的防治药剂。从田间药剂防治效果看,防治大豆根绒粉蚧药剂①3%莫比朗乳油防效好,持效期长,用药3天、7天后防效分别为88.28%、95.2%,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防效增强。②25%快杀灵乳油,用药3天后防效达90.5%,到7天防效为93.73%。③10%吡虫咻乳油防效一般,持效期短,用药3天后防效达86.05%,7天后防效为90.3%。
2、药剂防治方法根据大豆根绒粉蚧的危害是由田边或田中央先点片发生,再蔓延到全田发生的特点,所以应在大豆根绒粉蚧发生初期开展防治,防治方法以挑治为主,即哪里有虫防治那里,这样可有效的减少防治药剂,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田间施药时间应选择晴天无风的下午(16时到19时),人工背负式喷雾器田间作业时应匀速进行,要求药剂喷雾要均匀周到,将大豆植株叶片正、背面都应喷到。如用小四轮作业时,要在二档之内匀速运行喷雾,以发挥良好的药效。
3、农业防治根据大豆根绒粉蚧的习性采取恶、化生活环境的措施。
3.1 轮作换茬合理轮作换茬能减轻为害。可采取大豆与玉米、大麻、亚麻作物轮作等形式,减轻其发生危害。
3.2 适时晚播适时晚播可错过卵孵化期,减轻危害。
3.3 加强栽培管理早春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寄生寄主,秋后集中销毁有虫残枝、残叶和残茬,减少越冬虫源,降低发生基数,减轻其危害程度。
3.4 苗期灌水有条件的地方采取苗期灌水,可消灭幼虫,减轻危害。